书城童书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悬而未决的军事之谜
47597600000018

第18章 谍海迷雾(1)

孙子曰: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无所不用间也。这是一个古老军事家对间谍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认识,事实上任何一场战争都不曾离开过间谍,而这类人可以说决定了战争的方向。现代战争更是把这一方法用得淋漓尽致。

法国军方为什么要陷害德雷福斯?

德雷福斯事件引起了一阵阵政治危机。法国局势非常混乱,一任任陆军部长辞职,内阁倒台。

发生在19世纪末的德雷福斯案件是法国历史上最离奇并带有戏剧性的事件,在法国政坛引起了一场严重的危机。至今人们还不了解这一事件的全部真相,对事件的起因也尚未有定论。

1894年9月的一天,法国陆军部情报处的亨利少校从在德国驻法大使馆当勤杂工的情报人员手中得到一份撕碎的“清单”,上面开列着法国一种新型大炮的情况说明书、法国炮兵部队的整编情况等机密军事情报。这份情报是送交德国驻法大使馆武官施厄茨考本的,看来出卖情报的是法国参谋总部内部的官员。主持情报处工作的桑代尔上校找来了参谋总部人员名册,断定名册上的犹太人德雷福斯上尉是出卖情报的人,认为他的笔迹与“清单”上的笔迹有相似之处。后请笔迹专家来鉴定,法兰西银行笔迹鉴定专家断定两者在字迹细节上无共同之处。即使这样,陆军部长梅西埃尔仍然决定逮捕德雷福斯并把他送上被告席。

德雷福斯确实不是出卖法国军事机密的间谍。他在法庭上据理辩驳,证据也证明他不可能接触到被认为是他出卖的情报。然而法国军方仍然把德雷福斯的卷宗装得越来越满。后又请来五位笔迹专家鉴定,其中三人不发表意见,一人持否定态度,另一人说“清单”中的笔迹虽与德雷福斯的笔迹不同,但这是他不露真迹的结果。军方仅把这份带有倾向性的鉴定报告塞入卷宗。亨利少校还伪造了几份电报以证明叛国者确是德雷福斯。在伪证的蒙骗下,法庭判处德雷福斯无期徒刑,把他流放到在南美洲的法属魔鬼岛。

事情并没有了结。法国军事情报仍在泄密。情报部的新任负责人皮卡尔发现真正的罪犯是埃斯特拉齐少校,德雷福斯是无辜的。皮卡尔向上级报告,却被撤职派往北非。皮卡尔临行前向朋友透露了有关材料。事情真相外传后,引起了舆论大哗。著名作家左拉写了《我控诉》一文,揭露军方的卑劣行径,竟被判处一年徒刑。皮卡尔也被逮捕。

1898年8月,事态急转直下。亨利制造伪证的事被发现,遭到逮捕死在狱中。他是用刮胡刀割断喉管死去的。奇怪的是,他是左撇子,但握刀的却是右手。官方对外宣布他是自杀。

德雷福斯事件引起了一阵阵政治危机。法国局势非常混乱,一任任的陆军部长辞职,内阁倒台。右翼势力在大街上组织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而同情德雷福斯的进步人士也针锋相对。结果最高法院重新开庭审判,皮卡尔把真相和盘托出,流亡在英国的真正罪犯埃斯拉齐也承认是他写了“清单”。案情弄清后案件又移交军事法庭审理,结果竟然是改判无罪的德雷福斯为10年徒刑。后来总统下令特赦德雷福斯,直至1906年才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军籍,提升为少校。这一冤案长达12年。

对一个普通的下级军官,法国军方为什么如此顽固地强加以罪名并拒不平反?这其中的原因至今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迷雾。大致说来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

反犹太主义作祟。德雷福斯是一个犹太人,法国国内反犹太主义势力强大,以致借此掀起一场反犹运动。控制着军队的天主教军官一直在排挤压制犹太军官和新教军官,怀疑他们的爱国热忱。当时天主教势力和反犹势力控制的报界也同样将罪名归之于犹太人。《十字架》报评论:“德雷福斯是国际犹太民族的一名特务。这个民族已决心毁灭法兰西民族。”这种观念影响了一大批法国人,如曾参与伪造罪证的克朗侯爵就是这样,他认为法国到处是间谍,其中大多是犹太人。在军事法庭上,有人就主张处死德雷福斯,驱逐住在法国的全部犹太人。

二是“对共和制度的不满”说。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共和制在法国的确立是十分艰难的。君主派势力和教会势力对共和制不满,不时利用一些政治危机来威胁共和国的存在。另外统治第三共和国的资产阶级政客腐败无能,也给保守势力反对共和制提供了口实。在德雷福斯事件之前发生了巴拿马丑闻。巴拿马运河公司倒闭,发现有150多名法国议员、政府部长曾接受过公司的贿赂。另外报界还揭露出总统的女婿有出卖荣誉勋章的劣迹。这些事件使公众对第三共和国的政客甚至共和国本身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在德雷福斯事件中,军方陷害他就有出于对共和国不满的因素。在社会动荡之际,保王党人纷纷活动,流亡国外的奥尔良公爵等在法国比利时边境,随时准备向距离不远的巴黎进发登上王位,并拟好了未来的大臣和省长人选名单。保守势力领袖戴鲁菜德在1899年2月23日举行富尔总统葬礼那天,怀揣要求废除1875年共和国宪法的声明,率领一大批反犹分子和保王党人拦截参加葬礼返回的军队,劝诱他们进军总统府,接管政权,结果遭到带队军官拒绝而未成功。

三是“对德复仇的需要”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国内充斥着复仇主义情绪。法国军方觉得如果为德雷福斯平反会损害军队的声誉,故而一意孤行拒不认错。在1899年军事法庭审判时,梅西埃就以军队的荣誉和国家利益为自己辩护。他说在1894年发生冤案时“我们差一点就要同德国打仗了”,因而不得不严防间谍。在最高法院准备重审德雷福斯案时,军方甚至咒骂法官正准备把法国出卖给德国人,他们都是卖国贼。还有人在报上建议挖出每个法官的眼睛,这是惩治卖国贼的惟一办法。对德国复仇的强烈愿望是德雷福斯冤案出现的背景。

在事情平息后很久,还有些法国人坚信德雷福斯是有罪的。1964年法国前陆军部长卡芬雅克的女儿出版了一本书,断言德雷福斯犯了叛国罪。

德雷福斯事件弄清后,有一个人对此案仍迷惑不解,这就是德国驻法武官施厄茨考本。整个事件起因于有间谍向他提供了一份出卖情报的“清单”。而不论他本人,还是使馆其他人,都没见过这份“清单”。这又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

“罗姆暴动”背后之谜

古今中外,独裁统治是政治阴谋的温床。独裁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力,势必要在狡兔死后将走狗烹。而觊觎独裁权位的走狗也会谋划篡位并相互倾轧。成者为王败者寇,胜利者总是无条件地把一切罪名推到失败者头上,至于阴谋究竟肇始于谁,有的在事后真相大白,而有的则成为难解的悬案。法西斯德国时期的“罗姆暴动”,就属于后者。

1934年6月30日,统治德国的纳粹党内部突然发生了一次震惊国内外的自相残杀。纳粹党头子希特勒命令他的党卫队逮捕并枪杀了冲锋队头子罗姆和很多冲锋队队长。希特勒为什么要对曾为他上台效过犬马之劳的“功臣”下此毒手呢?事变发生后希特勒曾宣称,他采取这一行动是为了阻止冲锋队头子罗姆阴谋发动暴动。德国总统兴登堡也向希特勒表示祝贺,“对他及时扑灭叛国案和拯救德国人民免于大难的坚决行动和个人的豪侠表现表示感谢”。这样。罗姆阴谋暴动就成了当时官方的结论。

那么罗姆是怎样准备暴动的呢?7月13日希特勒对国会讲:罗姆通过一个叫冯·A(后来查明是瓦尔纳·冯·阿尔文斯勒本)的人与前总理、陆军中将冯·施莱彻尔联系,两个人共同制定了一个纲领:一、不支持德国的现政权;二、陆军和所有的全国协会必须联合成一个统一的组织;三、可以考虑担任这种职务的惟一人选是参谋长罗姆;四、冯·巴本必须辞去副总理职务,由施莱彻尔接任,并对内阁进行重大改组。希特勒声称,从6月初,罗姆就一直准备“从肉体上消灭他”,“(6月30日)夜里一点钟,我接到柏林和慕尼黑来的两份关于紧急集合的急电,第一份电报说,在柏林方面,已下令在下午4点紧急集合,5点要采取行动,先是进行突击,占领政府各部。第二份电报说,在慕尼黑方面已经向冲锋队发出紧急集合令,在晚上9点钟集合……这是造反……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作出一个决定,只有无情的流血的镇压也许还能防止反叛的扩大……”这样,希特勒就把他对冲锋队的血腥镇压归咎于罗姆阴谋暴动。

希特勒的这种解释虽然可以惑众一时,却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希特勒从没有向人说明他收到的两封电报是谁发给他的,而所谓的罗姆要在几小时后发动暴动更是缺乏证据。罗姆是在维西小城的汉斯尔包尔旅馆中酣睡时被捕的,他的卫队留在了慕尼黑。被希特勒说成是柏林暴动的主要领导者卡尔·恩斯特,是在不来梅被捕的,他在那里正准备到马德里去度蜜月。如果他们要在几小时后发动暴动的话,怎么会如此毫无准备呢?因此可以断定,所谓的罗姆暴动是个谎言。

是谁制造了罗姆暴动这个谎言呢?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希特勒指责罗姆阴谋暴动,很可能是他为拉拢军官团镇压冲锋队而故意找的一个借口。因为当时在希特勒和以罗姆为首的冲锋队之间,在如何对待德国军官团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冲突。罗姆要求以冲锋队作为陆军扩充的基础,把军队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希特勒反对这样做。他为了在兴登堡死后继任总统,暂时还不敢得罪军官团。在1933年冲锋队的一次集会上,希特勒公开讲:“德国革命的这支政治战士军队不想代替我们的陆军或者同它进行竞争。”因此,罗姆对希特勒大为不满。他对人讲:“新的军队的基础必须是革命的。以后你不能让它得意洋洋。你只要一旦得到机会,就把事情闹得有声有色,这将有助于我们掀翻整个世界。但是希特勒却用花言巧语来敷衍我……他想迅速而彻底地继承一支军队。他打算让‘专家’把它整顿一番,当我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便要发作了。他说以后他要让他们成为纳粹党。但是作为第一步,他把军队交给了普鲁士的将军们。我不知道他将从哪里汲取他的革命精神。”罗姆的企图遭到军官团的强烈反抗。为了拉拢军官团,1934年4月11日,希特勒在乘“德意志号”巡洋舰从基尔出发参加海军演习时,与军官团高级将领达成协议:由他继任兴登堡为总统,他则答应压制罗姆控制军队的野心。6月4日,希特勒与罗姆进行了一次长达5小时的谈话,谈话内容无人知道。但是谈话之后,希特勒命令冲锋队在7月休假,8月1日返队,罗姆本人则宣布他将病休一个时期。罗姆好像被希特勒制服了。

但是对于军官团来说,罗姆不除,心总不安。6月17日,副总理巴本秉承兴登堡总统旨意,突然在马尔堡大学发表反对纳粹党的演讲。6月21日希特勒晋见兴登堡时获知,如果政府不缓和紧张状态,总统就要宣布戒严并把政权交给陆军。6月25日,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下今陆军进入待命状态。6月28日,德国军官联合会开除罗姆。希特勒现在面临最后抉择,支持罗姆还是支持军官团?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并制造了罗姆暴动的谎言,为他镇压冲锋队找了个借口。

另一种说法是,罗姆暴动的谎言是戈林和希姆莱制造的,他俩成功地欺骗了希特勒,使希特勒相信罗姆确实要暴动。戈林在1933年8月被兴登堡晋升为将军,成为军官团的一员。他对控制军队也有野心,自然就与罗姆发生了利害冲突。为了除掉自己的竞争对手,他召集了一支由自己控制的警察队伍,并于1934年4月1日任命希姆莱为普鲁士秘密警察头子。希姆莱是党卫队头子,但党卫队是冲锋队的一部分,归罗姆指挥。希姆莱为了取代罗姆,以党卫队取代冲锋队,因此与戈林合伙制造了罗姆暴动的谎言,并直接组织了6月30日对冲锋队的镇压,希特勒收到的两份急电就是由他俩发出的。

关于“罗姆暴动”的一切文件被戈林下令销毁了,时日飞逝,到底是谁制造了罗姆暴动这个谎言,至今仍是一个未解开的历史之谜。

1939年早些时候,战争的阴云在欧洲上空密布,但大多数德国人民都希望和平。8月下旬的一天,美国CBS电台的记者舒尔若在柏林街头和几十个普通市民进行了交谈。那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这儿的每一个人都反对战争。一个人民如此痛恶战争的国家怎么可能卷入战争呢?”

但是希特勒早已在密谋战争了。在8月22日召开的巴伐利亚山顶撤退会议上,这位德国元首对他的高级将领们说:“我会为战争的爆发找一个理由,不要担心这个理由没有道理,人们不会在事后追究胜利者是否撒了谎,在发动战争和扩大战果上,除了胜利,什么都不重要。”

1939年9月1日清晨,5支德国军队在一群轰炸机的掩护下,越过波兰边境从三个方向向华沙挺进。这些德军的速度、策略和史无前例的强大力量在许多种语言里创造了一个新词——闪击战。

9月3日,希特勒拒绝了英国首相张伯伦要求德军撤出波兰的最后通牒,英法随之对德宣战。由于英法对如此巨大的战争并未做好准备,英法士兵只能坐在边界线上眼睁睁地看着人员不齐、训练不良、装备落后的波兰军队在短短的27天内被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