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所有取得海上文明的国家最终都以绝对的势力立足世界舞台——无论一个国家多么小,只要他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没见小小的葡萄牙竟也四处抢夺吗?海洋如此的广阔,人们一直想着看看海的那一边,一个国家想去“看看”其他国家时,有时会带上武器。
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之谜
西班牙一直是海上强国,它的财富当然不是靠打鱼积累起来的,有时它也去别的国家拿点儿,但有时并不顺利。
在大约400多年前,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不是美国,也不是后来殖民地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而是欧洲的西班牙。据考证,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殖民者纷纷涌到那里去掠夺金银财宝,致使西班牙很快成为欧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国。此间西班牙拥有一支庞大的帆船舰队,最繁盛时舰队拥有千余艘舰船。这支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他们骄傲地自称为“无敌舰队”。“无敌舰队”顾名思义就是天下无敌。然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最终却迎来了覆灭的命运,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那时,英国的资本主义正处于萌芽状态。轻工业的迅速发展,迫使它急于寻找海外商业市场,同时舰船制造和航海技术的革新,更加膨胀了英国夺取殖民地的野心。西班牙看到了英国的崛起,为了遏制它,曾多次干涉英国“内政”,并阴谋刺杀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英国还以颜色,利用武装海盗船抢掠西班牙运送珠宝的船队,袭击舰船锚地,抢劫、击沉西班牙的舰船。于是,一场争夺海上霸主地位的大西洋海战就这样爆发了。
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这次海战,无论是实力、武器装备,还是战船的威力,西班牙无疑都占据绝对优势,且兵力达3万余人,号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而当时英国军队规模不大,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两军相比,实力悬殊。但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的结局以西班牙惨遭毁灭性的失败而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代。
何以强大的“无敌舰队”竟然在寡弱对手面前不堪一击,一战而负呢?历代史学家大致持三种意见。
1.缺少国内基础说
16世纪的西班牙,是一个头号殖民强国和海上霸王,其殖民势力遍布亚、非、欧、美四大洲,海外贸易盛极一时,有1000余艘商船常年航行于世界各大洋。各殖民地的金银和其他财富犹如一条从不干涸的溪流,源源不断地流向西班牙国库,其财力、国力之强盛,在当时的西欧首屈一指。然而,西班牙的强盛,只是表面上暂时的虚假繁荣。因为西班牙的工业不发达,其繁荣强盛不是建筑在本民族的经济基础上,而是靠掠夺殖民地的金银。据统计,仅1545—1560年间平均每年从美洲运回西班牙的黄金有5500公斤,白银24.6万公斤。这种靠掠夺他国财富来维持的强盛肯定是不会持久的。其次,西班牙还缺少举国一致的政治基础。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腓力二世(1527—1598年)的反动统治,西班牙迅速走上衰落的道路。腓力二世是个保守的天主教卫道士,1556年他继位为国王后,对内利用宗教裁判所加强专制统治,曾先后批准执行过一百多次火刑,迫害“异端”,滥杀无辜;实行重税政策,搜刮民财;对外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他专横残忍,挥霍无度,不关心国内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只满足于享用掠自殖民地的金银财宝,在马德里豪华宫廷里,整日杯筹交错,歌舞不绝,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在他统治期间,西班牙经济凋零,民不聊生,矛盾激化,危机四伏。常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腓力二世的政策和行径,激起人民的极大愤恨,他不惜耗费巨大国力、财力,组织庞大的“无敌舰队”进攻英国,自然在国内是得不到多少人支持的,因而缺少战争获胜的基础。
英国当时虽然在军事上还不如西班牙,但政治上已建立了强大的专制君主制,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海外贸易日益扩大;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工商业,奖励航海业,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另外,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宗教改革,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建立了本民族的新教国教。这就使整个英国对此次战争的认识较为一致,资产阶级把打败西班牙看做是扫除障碍、建立海上霸权的前提条件,进而可以向海外扩张,在殖民主义餐桌上分享一席之地;新教徒认为这是同反动的天主教势力的决战;人民积极支援战争则是为了保家卫国。因而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一致行动,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是英国在这场海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之,也是西班牙惨败的根本原因。
2.指挥失当说
缺乏政治经济基础的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也仅是一家之言。有的学者不同意这个看法,认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16世纪的西班牙虽然正走向衰落,但其政治、经济实力尚未达到大厦将倾的境地。从当时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来看,西班牙无疑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并非没有获胜的可能,“无敌舰队”的惨败主要是腓力二世用人不当造成的。“无敌舰队”装备完毕后,腓力二世于1588年的4月25日在里斯本大教堂举行授旗仪式,任命大贵族西顿尼亚公爵为舰队总司令,代其率队远征。西顿尼亚本是个陆军将领,因其出身于名门望族,在贵族中有较高威望,深得国王信赖,故被任命为舰队统帅。但他本人根本不懂海战,对指挥庞大的舰队在海上作战毫无经验,而且晕船。这项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信心指挥这场战争。一开始他即上书国王,恳请辞职,要求另请高明,但未被获准。试想,这样的将领指挥海战,哪有不败之理?
果然不出所料,西顿尼亚的指挥糟透了。当英国舰队发现“无敌舰队”进入英吉利海峡后,立即抢占上风方位,主动出击。西顿尼亚按传统战略,命令舰队列成半月形迎战。但西班牙舰队的阵势很快被打乱,损失惨重。西顿尼亚无心恋战,传令撤出战斗,向东退驶。是夜,又出乎他的意料,英军巧施火攻,把装有易燃物的8条破船点燃,顺风开进西班牙舰队,顿时烈火熊熊。西顿尼亚从梦中惊醒,手足无措,慌忙传令砍断锚索,起航避让。在一片混乱之中,各船竞相逃避,互相撞沉,或被大火烧毁。西顿尼亚原想等火船漂过以后,再恢复战斗序列,谁知因他错令断锚,多数军舰都丧失了两个主锚,无法停船,只好任风吹去。天亮后又被英军追上,因弹药消耗、损失过大,“无敌舰队”几乎无还手之力,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西顿尼亚见大势已去,不敢再战,遂率残舰败卒,绕道返国。回到西班牙时,“无敌舰队”只剩下43艘残破舰船,几乎全军覆没。可见,西顿尼亚的错误指挥,是这次惨败的主要原因。连西班牙士兵都把这次不幸归罪于西顿尼亚,纷纷抱怨道:“真见鬼!陛下竟把一个只学会在陆上走路的人派到海上来指挥!”其实,腓力二世对西顿尼亚指挥打胜这场海战也是信心不足的。出航前,西顿尼亚曾接到腓力二世的密封谕旨,上面写道:密。只有在舰队司令亡故时才许拆开。原来,腓力二世早就曾想任命轻骑兵上将唐·阿隆索来指挥西班牙舰队,这封密谕就是要阿隆索在西顿尼亚发生不幸时接替总司令职务的。“无敌舰队”出航前,阿隆索是皇家军事委员会成员,担任过西西里舰队的总司令,获得过圣约克勋章,是既能领会、执行国王意旨,又善于指挥海战的舰队司令官。他在这次远征中担任分舰队司令,可惜由于西顿尼亚的错误指挥,同“无敌舰队”多数官兵一样葬身海底了。但腓力二世为何不起初就任命阿隆索为总司令呢?这又是个不解之谜。有人曾断言,如果“无敌舰队”的总司令是阿隆索,而不是西顿尼亚的活,这场海战的结局可能将是另一番图景。
3.亡于天灾说
认为“无敌舰队”不是毁于人祸,而是亡于天灾。它首先遇到的对手,不是英军,而是更加可怕而又无法战胜的大西洋的狂风巨浪,这是进军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无敌舰队”是在1588年5月27日奉王命扬帆起航的,这个季节,正是大西洋风多、雾大、浪险之时。西顿尼亚曾为此忧心忡忡,他深知此时在大西洋上航行,前途难卜,但又不好违拗王命,只好勉为其难,硬着头皮率队出征。果然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风暴的袭击。6月19日,突然狂风大作,海浪翻天,“无敌舰队”许多船只被吹翻、吞噬,淡水从仓促制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烂变质,水手们疲惫不堪,步兵大多数因晕船失去战斗力。西顿尼亚一筹莫展,虽经多方搜寻、救援,仍然损失了33艘舰船、8449名士兵和船员。由于天不作美,“无敌舰队”未交战先折兵,战斗力大大受到削弱。西顿尼亚公爵写信据实报告国王,建议暂停远征,与敌人达成体面的妥协,待来年再图进兵。但腓力二世的回答却斩钉截铁,没有半点回旋的余地:“即使您在拉科鲁尼亚不得不再扔下10或12艘船只,您也必须立即出港……”西顿尼亚就是带着这样一支失去战斗力的队伍与英军交锋的,这就种下了导致“无敌舰队”覆亡厄运的种子。当遭到惨败撤回国时,如惊弓之鸟的残舰败卒在苏梅兰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风暴,一些舰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触礁沉没。至此,“无敌舰队”几乎已全军覆没。英军以未失一艘战舰,仅死伤100余人的轻微代价,大获全胜。这一结局,也许是老天帮了大忙。事后,腓力二世不无感慨地长叹道:“我派(无敌舰队)去是和人作战,而不是去和海浪作战。”这说明天灾的惩罚敲响了“无敌舰队”的丧钟。
上述三说,似乎均言之成理。但“无敌舰队”覆亡的根本原因何在呢?是缺乏战争的基础,还是指挥的无能,抑或是天灾风暴种下的毒瘤所致?这一问题,还应深入研究、探讨,才能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
亚速海海战俄军胜利之谜
在俄罗斯西部的沃罗涅日市郊外,生长着一种独特的树木,当地人把它叫做“神木”。据说,1696年彼得大帝在亚速海与土耳其人大战时所乘坐的旗舰,就是用这种木头打造的。正是因为这种木头质地坚硬,土耳其的炮弹对其无可奈何,才使得彼得大帝在海战中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后来,彼得大帝把这种树木封为“俄罗斯国宝”
公元1696年,在亚速海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俄、土海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战舰。由于当时的战舰都是木制的,因此,双方都有很多战舰在海战中中弹起火,带着浓烟和烈火,沉入了大海。土耳其海军在激烈的海战中眼看就支持不住了,紧急中看到俄海军彼得大帝亲率的指挥舰,便迅速调集火力,集中所有炮火猛烈地炮击彼得大帝的指挥舰,顿时炮弹像雨点般的落到了彼得大帝指挥舰的甲板上,有的还直接命中了指挥台,土耳其海军见后大喜,以为可一举击沉指挥舰,反败为胜,扭转战局。
然而,形势一反常态,落在俄军指挥舰上的炮弹不但没有爆炸,反而扑通扑通地被弹起来又滑下水去,就连中弹的桅杆也安然无恙地耸立着。土军士兵看到如此情景吓得面如土色,呆若木鸡,认为俄军有天神在助力。就在土耳其海军士兵一个个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俄军舰队就以排山倒海之势,冲上来包围了土军舰队并将其击垮,土耳其海军士兵,乖乖地当了俄军的俘虏。这次海战结束后,俄海军的威名曾传遍了欧洲,这场历史上有名的海战之谜也一直迷惑着人们。
到了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著名植物学家谢尔盖·尼古拉维奇·戈尔申博士曾就此事解译说:沃罗涅日地区生长一种带刺的橡树,呈紫黑色,看上去平平常常,其木纤维的表面上却包裹着一层表皮细胞分泌的半透明胶质,这种胶质遇到空气就会变硬,好似一层盔甲,在分析胶质结构中还发现其中含有铜、钴、铬等金属成分及一些氯化物。这种胶质在受到冲击碰撞时能产生弹性,遇到高温时能变成一层防火层,而且还能防止海水的腐蚀。即使在使用现代步枪对其射击试验时,也只有少数的子弹能穿透该木,大多数的子弹都被坚硬而富有弹性的“木靶”弹了回去。
亚速海海战中,俄彼得大帝指挥舰用的“神木”,其质地很类似于沃罗涅日地区的橡树。如果戈尔申博士这一解释和推断成立,则可认为彼得大帝指挥舰用的“神木”即为“沃神木”。但迄今为止很难找到实物证实。因此,人们仍怀疑几个世纪以来,前人为什么一直未能解开这个谜呢?难到这种橡树木彼得大帝使用完后就失传了?
是否还有其他奥妙所在?这个迷至今仍未解开。
“缅因”号战舰为何突然爆炸?
19世纪末的美国人已经很有钱了,有钱的人事情总是很多的,更重要的是有钱的人就不怕事多,所以人们就对这次爆炸事件有了诸多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