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徐霞客游记(中华国学经典)
47586600000014

第14章 游衡山日记

【解题】

衡山,又名岣嵝山、虎山,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西面。主体部分在衡阳市南岳区和衡山、衡阳两县境内。衡山为五岳中的南岳,山势雄伟,有大小山峰七十二座。主峰祝融峰以及紫盖峰、石糜峰、天柱峰和芙蓉峰,最为著名。衡山历来为风景胜地和宗教名山,名胜古迹甚多。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称为“南岳四绝”。

《徐霞客游记》中的《楚游日记》记录了作者在明崇祯十年(丁丑)正月十一至闰四月初七(1637年2月5日至5月30日)纵游湖南一些地区的经历。《游衡山日记》选自《楚游日记》中记录衡山游程的部分,时间为是年正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八日(公历2月15日至22日)。

【原文】

二十一日四鼓,月明,舟人即促下舟。二十里,至雷家埠,出湘江,鸡始鸣。又东北顺流十五里,低衡山县。江流在县东城下。自南门入,过县前,出西门。三里,越桐木岭,始有大松立路侧。又二里,石陂桥,始夹路有松。又五里,过九龙泉,有头巾石。又五里师姑桥,山陇始开,始见祝融北峙,然夹路之松,至师姑桥而尽矣。桥下之水东南去。又五里入山,复得松。又五里,路北有“子抱母松”。大者二抱,小者分两岐。又二里,越佛子坳,又二里,上俯头岭,又一里则岳市矣。过司马桥,入谒岳庙,出饭于庙前。问水帘洞在山东北隅,非登山之道;时才下午,犹及登顶,密云无翳,恐明日阴晴未卜。踌躇久之,念既上,岂能复迂道而转,遂东出岳市,即由路亭北依山转岐。初,路甚大,乃湘潭入岳之道也。东北三里,有小溪自岳东高峰来,遇樵者引入小径。三里,上山峡,望见水帘布石崖下。二里,造其处,乃瀑之泻于崖间者,可谓之“水帘”,不可谓之“洞”也。崖北石上大书“朱陵大沥洞天”,并“水帘洞”、“高山流水”诸字,皆宋、元人所书,不辨其人款。引者又言,其东九真洞,亦山峡间出峡之瀑也。下山又东北二里,登山循峡,逾一隘,中峰回水绕,引者以为九真矣。有焚山者至,曰:“此寿宁宫故址,乃九真下流。所云洞者,乃山环成坞,与此无异也,其地在紫盖蜂之下。逾山而北尚有洞,亦山坞,渐近湘潭境。”予见日将暮,遂出山,十里,僧寮已近,还宿庙。

二十二日力疾登山。由岳庙西度将军桥,岳庙东西皆涧。北入山一里,为紫云洞,亦无洞,山前一冈当户环成耳。由此上岭一里,大石后度一脊,里许,路南有铁佛寺。寺后跻级一里,路两旁俱细竹蒙茸。上岭,得丹霞寺。复从寺侧北上,由络丝潭北下一岭,又循络丝上流之涧一里,为宝善堂。其处涧从东西两壑来,堂前有大石如劈,西涧环石下,出玉板桥,与东涧合而南。宝善界两涧中,去岳庙已五里。堂后复蹑蹬一里,又循西涧岭东平行二里,为半云庵。庵后渡涧西,蹑级直上二里,上一峰,为茶庵。又直上三里,逾一峰,得半山庵,路甚峻。由半山庵丹霞侧北上,竹树交映,青翠滴衣。竹中闻泉声淙淙。自半云逾涧,全不与水遇,以为山高无水,至是闻之殊快。时欲登顶,过诸寺俱不入。由丹霞上三里,为湘南寺,又二里,南天门。平行东向二里,分路。南一里,飞来船、讲经台。转至旧路,又东下半里,北度脊,西北上三里,上封寺。上封东有虎跑泉,西有卓锡泉。

二十三日上封。

二十四日上封。

二十五日上封。

二十六日晴。至观音崖,再上祝融会仙桥,由不语崖西下。八里,分路。南茅坪。北二里,九龙坪,仍转路口。南一里,茅坪。东南由山半行,四里渡乱涧,至大坪分路。东南上南天门。西南小路直上四里,为老龙池,有水一池在岭坳,不甚澄,其净室多在岭外。西南侧刀之西,雷祖之东分路。东二里,上侧刀峰。平行顶上二里,下山顶,度脊甚狭。行赤帝蜂北一里,绕其东,分路。乃南由坳中东行,一里,转出天柱东,遂南下。五里,过狮子山与大路合,遂由岐路西入福严寺,殿已倾,僧佛鼎谋新之。宿明道山房。

二十七日早闻雨,餐后行,少止。由寺西循天柱南一里,又西上二里,越南分之脊,转而北,循天柱西一里,上西来之脊,遂由脊上西南行,于是循华盖之东矣。一里,转华盖南,西行三里,循华盖西而北下。风雨大至,自是持盖行。北过一小坪,复过上岭,共一里,转而西行岭脊上。连度三脊,或循岭北,或循岭南,共三里而复过上岭。于是直上二里,是为观音峰矣。由峰北树中行三里,雨始止,而沉霾殊甚。又西南下一里,得观音庵,始知路不迷。又下一里,为罗汉台。有路自北坞至者,即南沟来道。于是复南上二里,连度二脊,丛木亦尽,峰皆茅矣。既逾高顶,南下一里,得丛木一丘,是为云雾堂。中有老僧,号东窗,年九十八,犹能与客同拜起。时雾稍开,又南下一里半,得东来大路,遂转西下,又一里半至涧,渡桥而西,即方广寺。寺正殿崇祯初被灾,三佛俱雨中。盖大岭之南,石廪峰分支西下,为莲花诸峰;大岭之北,云雾顶分支西下,为泉室、天台诸峰。夹而成坞,寺在其中,寺始于梁天监中。水口西去,环锁甚隘,亦胜地也。宋晦庵、南轩诸迹,俱没于火。寺西有洗衲池,补衣石在涧旁。渡水口桥,即北上山,西北登一里半,又平行一里半,得天台寺。寺有僧全撰,名僧也。适他出,其徒中立以芽茶馈。盖泉室峰又西起高顶,突为天台峰。西垂一支,环转而南,若大尾之掉,几东接其南下之支。南面水仅成峡,内环一坞如块,在高原之上,与方广可称上下二奇。返宿方广庆禅、宁禅房。

先是,余欲由南沟趋罗汉台至方广;比登古龙池,乃东上侧刀峰,误出天柱东;及宿福严,适佛鼎师通道取木,遂复辟罗汉台路。余乃得循之西行,且自天柱、华盖、观音、云雾至大坳,皆衡山来脉之脊,得一览无遗,实意中之事也。由南沟趋罗台亦迂,不若径登天台,然后南岳之胜乃尽。

二十八日早起,风雨不收。宁禅、庆禅二僧固留,余强别之。庆禅送至补衲台而别。遂沿涧西行,南北两界,山俱茅秃。五里,始有石树萦溪,崖影溪声,上下交映。又二里,隔溪前山,有峡自东南来,与方广水合流西去。北向登崖,崖下石树愈密,涧在深壑,其中有黑、白、黄三龙潭,两崖峭削,故路折而上,闻声而已,不能见也。已而平行山半,共三里,过鹅公嘴,得龙潭寺。寺在天台西峰之下,南为双髻峰。盖天台、双髻夹而西来,以成龙潭之流;潭北上即为寺,寺西为狮子峰,尖削特立,天台以西之蜂,至此而尽;其南隔溪即双髻西峰,而莲花以西之峰,亦至此而尽;过九龙,犹平行山半,五里,自狮子峰南绕其西,下山又五里,为马迹桥,而衡山西面之山始尽。桥东去龙潭十里,西去湘乡界四十里,西北去白高三十里,南至衡阳界孟公坳五里。自马迹桥南渡一涧,涧即方广九龙水去白高者。即东南行,四里至田心。又越一小桥,一里,上一低坳,不知其为界头也。过坳又五里,有水自东北山间悬崖而下,其高数十仞,是为小响水塘,盖亦衡山之余波也。又二里,有水自北山悬崖而下,是为大响水塘。阔大过前崖,而水分两级,转下峡间,初见上级,后见下级,故觉其不及前崖飞流直下也。前即宁水桥,问水从何处,始知其南由唐夫沙河而下衡州草桥。盖自马迹南五里孟公坳分衡阳、衡山界处,其水北下者,即由白高下一殖江,南下者,即由沙河下草桥,是孟公坳不特两县分界,而实衡山西来过脉也。第其坳甚平,其西来山即不甚高,故不之觉耳。始悟衡山来脉非自南来,乃由此坳东峙双髻,又东为莲花峰后山,又东起为石廩峰,始分南北二支,南为岣嵝、白石诸峰,北为云雾、观音以峙天柱。使不由西路,必谓岣嵝、白石乃其来脉矣。

由宁水桥饭而南,五里,过国清亭,逾一小岭,为穆家洞。其洞回环圆整,水自东南绕至东北,乃石廩峰西南峡中水;山亦如之,而东附于衡山之西。径洞二里,复南逾一岭,一里,是为陶朱下洞,其洞甚狭,水直西去。路又南入峡,二里,复逾一岭,为陶朱中洞,其水亦西去。又南二里,上一岭,其坳甚隘,为陶朱三洞,其洞较宽于前二洞,而不及穆洞之回环也。二里,又逾一岭,为界江,其水由东南向西北去。界江之西为大海岭。溯水南行一里,上一坳,亦甚平,乃衡之脉,又西度为大海岭者。其坳北之水,即西北下唐夫;其坳南之水,即东南下横口者也。逾坳共一里,为傍塘,即随水东南行。五里,为黑山,又五里,水口,两山逼凑,水由其外破壁而入,路逾其上。一里,水始出峡,路亦就夷。又一里,是为横口。傍塘、黑山之水南下,岣嵝之水西南来,至此而合。其地北望岣嵝、白石诸峰甚近,南去衡州尚五十里,遂止宿旅店。是日共行六十里。

【今译】

二十一日。四更天,月光很明亮,船夫就催促下船。走二十里,到雷家埠,出了湘江,才听到鸡叫。顺流向东北走了十五里,到达衡山县。江水流过县东城下。从南门进城,经过县衙前,从西门出城。走了三里,翻过桐木岭,路边开始有大松树。再走二里,是石陂桥,至此两旁尽是松树。再往前走五里,过九龙泉,有块大石叫“头巾石”。再走了五里,到师姑桥,山势开始变得开阔,远远看见祝融峰峙立在北边。路两旁的松树,到师姑桥就没有了。桥下的水则向东南流去。再走五里进山,又看到松树。再走五里,路北面有棵“子抱母松”。大的有两个抱着,小的分成两股。再走二里,越过佛子坳。又走了二里,上了俯头岭,再走一里,就到了南岳下的街市。到了司马桥,进入南岳庙拜谒,出来后在庙前用饭。打听到水帘洞在山的东北角,上山的路不经过那里;这时才下午,还来得及登上山顶,天上层云密布但还不阴沉,不知明日天气如何。犹豫了好久,想到既然上了山,哪能再折转回去,于是往东出了街市,从路亭北面靠着山转向岔路。开始路很宽大,是湘潭进山的路。往东北走了三里,有条小溪从岳东的高峰上流下来,碰见打柴的把我引进小路。走了三里,上到山峡,看到水帘挂在石崖底下。走二里,到那里一看,原来是瀑布倾泻在崖间,可以叫做“水帘”,但不能说是“洞”啊。崖北的石头上大笔写着“朱陵大沥洞天”和“水帘洞”、“高山流水”等字,都是宋、元人写的,已经分辨不出落款了。给我引路的砍柴人又说,东面有个九真洞,也是从山峡中间倾泻出来的瀑布。下山后又往东北走了二里,登上山顺着山峡走,越过一道山隘,峰回水转,引路人以为就是九真洞了。来了一个烧荒的人,说:“这是寿宁宫的旧址,是九真的下流。所说的洞,就是山环绕成坞,和这里并没什么差别,洞就在紫盖峰下面。翻过山往北走,还有洞,也是山坞,那里已快到湘潭县境。”我看天快黑了,就出了山,走了十里,离僧寮不远,于是在庙里歇息。

二十二日。奋力登山。从岳庙向西过了将军桥,岳庙东西两边都是涧水。往北进山走了一里,是紫云洞,也没有洞,只是山前的一道山冈当作门户围着而已。从这里上岭走一里,从大石后越过一道山脊,走一里多,路南有个铁佛寺。由寺后登石级走了一里,路两旁都是蒙茸的细竹子。上了岭,有个丹霞寺。再从寺旁往北上去,从络丝潭往北翻下一道山岭,又沿着络丝潭上流的涧水走了一里,就是“宝善堂”。这里涧水从东西两边山壑里流下来,堂前有块大石好像刀劈似的,两涧环绕着大石流下,流经玉板桥,后与东涧水汇合向南流去。宝善堂在两条涧水之间,距离岳庙已有五里。从堂后又走上一里,顺着西涧来到岭东,平路走了二里,到达半云庵。从庵后渡过涧水往西,踩着石级直上二里,上了一座山峰,到茶庵。再直上三里,翻过一座山峰,到半山庵,道路非常险峻。从半山庵丹霞寺旁边往北上,竹树交映,青翠欲滴。竹丛中还可听见淙淙的泉水声。自从在半云庵过了涧水之后,再没有看见水,以为是山高所以没有水,到这里听到水声特别高兴。这时因想上山顶,路过几个寺庙都没有进去。从丹霞寺上了三里,到湘南寺,又走了二里,到南天门。又向东平路走了二里,出现分岔路。往南走一里是飞来船和讲经台。转到原路上,又往东走下半里,往北翻过山脊,往西北走上三里,来到上封寺。上封寺的东边有虎跑泉,西边有卓锡泉。

二十三日。住在上封寺。

二十四日。住在上封寺。

二十五日。住在上封寺。

二十六日。晴。到观音崖,再上祝融峰的会仙桥,从不语崖往西走下来。走了八里,又有分岔路。南茅坪。往北走二里,到九龙坪,仍然转到路口。往南走一里,到茅坪。从半山腰往东南走,走了四里,渡过乱涧,到大坪路分开。从东南可上南天门。从西南的小路直上四里,是老龙池,岭坳里有一池水,不很清澈,这里和尚住的净室多数在岭外。往西南在侧刀峰之西、雷祖峰的东面转路。往东走二里,上了侧刀峰,在峰顶平走了二里,下了山顶,翻过一道很窄的山脊。来到赤帝峰的北面,走了一里,绕过它的东边,路又分岔了。向南在山坳中往东,走了一里,转到天柱峰东面,再往南下去。走了五里,过狮子山与大路汇合,从岔路往西进入福严寺,大殿已经倾斜,佛鼎和尚计划重新修建。住在明道和尚的山房里。

二十七日。早上下雨,饭后出发不久就停了。从寺的西边沿天柱峰往南走了一里,又由西向上走了二里,越过向南分出的山脊,转向北,沿着天柱峰往西走一里,登上了从西面延伸过来的山脊,就从山脊上往西南走,这就转到华盖峰的东面了。走一里,转到华盖峰的南面,再往西走三里,沿着华盖峰的西面往北下去。这时狂风暴雨骤至,我打着雨伞前行。向北过了一个小坪,又翻过上岭,共走了一里路。转往西边走到岭脊上。接连过了三道岭脊,有时沿着岭北走,有时沿着岭南走,共走了三里,又上了岭。于是又直走上二里,到了观音峰。在峰北的树林中走了三里,雨才停下来,不过还是阴云密布。又往西南下行一里,来到观音庵,这才知道没有迷路。再下行一里,是罗汉台。有条路从北面的山坞通到这里,是从南沟来的路。于是又往南走上二里,接连越过两道岭脊,不见树木,峰上长满了茅草。越过高顶,往南走下一里,看到一个长满树木的小丘,是云雾堂。堂里有个老和尚,法号东窗,已九十八岁了,还能和客人一起礼拜佛像。这时雾稍稍散开,又南下走了一里半,一条大路延伸而来,于是转向西边下去,再走了一里半路。到涧边,过桥向西走,就是方广寺。方广寺的正殿崇祯初年被毁,三尊佛像都淋在雨中。大体说来,大岭的南面,石廩峰分支西下,为莲花等峰;大岭的北面,云雾顶分支西下,为泉室、天台等峰。众峰夹立而成山坞,方广寺就在山坞之中,寺初建于梁天监年间。从水口往西,山势合拢极为险隘,也是一处游览胜地。南宋朱晦庵、张南轩的遗迹,都毁于火中。方广寺西面有个洗衲池,还有个补衣石在涧边。渡过水口桥,从北面上山,向西北攀登一里半,又平路走一里半,到天台寺。寺里有个全撰和尚,是位有为的高僧。正好这时他出去了,他的徒弟,一个叫中立的和尚用嫩茶招待我。泉室峰又向西隆起一个高顶,突起为天台峰,又向西垂下一峰,环转延伸到南面,好似一条大尾巴转动着,东边几乎和那南下的山脉相连。南边的水仅能成为一道山峡,里面环成山坞如同玉块。在高原的上面,可和方广寺并称为上下两处奇迹。返回,住在方广寺的庆禅和宁禅两位和尚的房舍里。

先前,我想从南沟去罗汉台再到方广寺;等到登上古龙池,就往东登上侧刀峰,后走错路来到天柱峰的东面;到福严寺住宿时,正好佛鼎和尚搬运木料打通道路,于是又开辟了一条到达罗汉台的通道。我才能沿着这条路往西走,而且从天柱峰、华盖峰、观音峰、云雾峰到大坳,都是衡山山脉的山脊,能够一览无余,也实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从南沟去罗汉台又绕远了,不如直接登上天台峰,这样南岳的胜景才能尽收眼底。

二十八日。早上起来,风雨不止。宁禅、庆禅两位和尚坚持挽留,我硬是辞谢了。庆禅一直把我送到补衲台才分手。我就沿着山涧往西走,南北两边的山上都只有茅草,光秃秃的。走了五里,才看到石头和树木环绕着溪水,山崖倒影、溪流水声,上下交映。又走了二里,溪水对面的山上,有道峡水从东南流过来,和方广寺的流水汇合后向西流去。往北登上山崖,崖下岩石上的树愈来愈密,涧水在深壑之中,有黑、白、黄三个龙潭,两边的山崖十分陡峭,所以山路曲折而上,只能听到水声,无法看到三个龙潭。过一会儿,在山的半腰平路前进,走了三里,经过鹅公嘴,来到龙潭寺。龙潭寺在天台西峰的下面,南边是双髻峰。大体说来,天台峰和双髻峰夹峙着从西边过来,形成龙潭的流水;龙潭北上方就是龙潭寺,寺的西边是狮子峰,尖削挺立,天台以西的山峰,到这里就没有了;它的南边隔着一条溪流的就是双髻西峰,而莲花以西的山峰,到这里也没有了;过了九龙峰,在半山腰平路前进,又走了五里,从狮子岭的南边绕到它的西边,下山又走五里,到马迹桥,衡山西面的山也没有了。从马迹桥向东到龙潭有十里,向西到湘乡县界有四十里,往西北到白高有三十里,往南到衡南县的孟公坳有五里。从马迹桥往南渡过一条涧,这涧就是方广峰和九龙峰流向白高的那条溪水。往东南走,走了四里到田心。再过小桥,走了一里,来到一个低低的山坳,我不知道这就是界头。过了山坳又走五里,有水从东北山间的悬崖上流下来,有几十仞高,是“小响水塘”,也是衡山的余波。再走二里,有水从北山悬崖上下来,是“大响水塘”。水流之宽之大超过前面山崖上的水,只是水分成两级,一级一级地流入峡间,先看见上面一级,然后看到下面一级,所以就觉得不如前边悬崖上的水飞流直下、气势磅礴了。前面是宁水桥,向人询问此水从何而来,才知道它南面来自唐夫沙河,往下流到衡州草桥。在马迹桥南面五里的孟公坳——衡阳、衡山两县分界处,北下的水从白高注入一江,南下的水从沙河流到草桥,所以孟公坳不仅是两县的分界,也是衡山向西延伸过来的山脉,只是山坳很平,西边延伸过来的山也不是很高,所以看不出了。这才明白衡山的源头,不是从南边过来,而是在这个坳的东边突起一个双髻峰,再往东是莲花峰后山,又往东突起一个石廩峰,然后分成南北二支,南边是峋嵝、白石等峰,北面云雾峰、观音峰与天柱峰对峙。假如不从西路走来,一定误认为岣嵝、白石等山是衡山的源头了。

在宁水桥吃饭后往南走了五里,过国清寺,越过一座小岭,到穆家洞。这个洞回环圆整,水从东南绕到东北,是石廪峰西南峡里的水;山峰也是这样,东边倚靠着衡山的西边。穿过洞走了二里,再往南越过一道岭,走了一里,就是陶朱下洞,这个洞很狭窄,水一直向西流去。道路又向南进入山峡,走了二里,又翻过一道岭,到了陶朱中洞,洞里的水也向西流去。又向南走了二里,登上一道山岭,山坳很狭窄,是陶朱三洞,此洞比前面两个稍宽一些,但不如穆家洞回环曲折。再走二里,又翻过一道山岭,就是界江,其水由东南向西北流去。界江的西面是大海岭。逆着水向南走了一里,走上一个很平整的山坳,也属于衡山山脉,又往西延伸成为大海岭。山坳北边的水,向西北流到唐夫;山坳南边的水,向东南流向横口。越过山坳一里,来到傍塘,就沿着水往东南走。走了五里,到黑山,再走五里,到水口,两座山紧挨着,水由山外破壁而入,上面有路可通过。一里之后,水才流出峡谷,路也变得平坦了。再走一里,是横口。傍塘、黑山的水往南流去,峋嵝的水从西南流来,在这里汇合。从这里向北看,岣嵝、白石等峰很近,往南去衡州还有五十里,于是停下来在旅店住宿。这天共走了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