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又称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在人、犬等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锥虫科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在犬的肝、脾、骨髓等的巨噬细胞内,虫体为无鞭毛体阶段,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95~5.7微米×1.8~4微米。如用瑞氏液染色,胞质即呈现浅蓝色,胞核则呈现出红色,并偏于虫体一端,动基体呈现出紫红色的细小杆状,并位于虫体中央或稍偏于另一端。白蛉在叮咬病犬和吸血时,无鞭毛体就进入了白蛉的胃内,后经发育分裂为具感染性的前鞭毛体,此后,再次叮咬健康犬时,就可使其感染。
【症状】本病潜伏期为2~3个月或更长。病犬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到晚期时,病犬的被毛无光泽、粗糙,并可逐渐脱落,在脱毛处的皮肤上,还常出现一层白色的糠秕样的鳞屑,此时皮肤增厚,可形成结节和溃疡。此症状大多见于病犬的头部,尤在耳、鼻、脸面和眼睛周围最为显著,此外,背部、四肢和尾巴上也可出现皮肤瘙痒性丘疹。病犬还有食欲不振,逐渐消瘦,精神沉郁的表现,还有鼻炎、角膜炎等症状,最终死亡。但当犬属隐性感染时,从外表看,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
剖检时可见病犬脾脏肿胀,皮肤溃烂,或胃溃疡。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进行病原检查,其方法有:
①骨髓穿刺检查,从病犬髂骨或肋骨穿刺抽取骨髓。
②体表淋巴结或脾脏穿刺检查,可选择肩部淋巴结穿刺。
③皮肤活体检查,选择皮肤上的结节(如耳部皮肤),刮取或针头刺破皮肤组织。
将上述穿刺液或活体组织制成涂片,经染色镜检,发现利什曼虫体即可作出确诊。另外,还可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可用葡萄糖酸锑钠,按每千克体重150毫克,配成10%注射液,分6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必要时还可重复一个疗程。也可用新锑波芬、双脒蕙和其他芳香双脒类药物。但应注意,病犬治愈后还有复发的可能。
(2)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发现病犬应及时隔离治疗,无价值犬应立即予以扑杀,消除病原,此外,还应用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喷洒犬舍,杀灭白蛉。
4.蛔虫病
该病是犬蛔虫和狮蛔虫寄生在犬小肠和胃内,使犬引起消化障碍,影响其生长发育的一种疾病,严重时也可导致病犬死亡。
【病原】本病病原有二种:
(1)犬蛔虫(又名犬弓首蛔虫),虫体呈淡黄白色,头端有三片唇,体侧有狭长的颈翼膜,食道与肠连接处有一小胃,雄虫体长50~110毫米,尾端弯曲,有尾翼膜,尾尖有圆锥状突起物,交合刺二根。雌虫体长90~180毫米,尾端伸直,阴门开口在虫体的前半部。这是幼小犬寄生的主要蛔虫。
(2)狮蛔虫(又名狮弓首蛔虫),虫体呈淡黄白色,无小胃。具有狭而长的颈翼膜。雄虫长35~60微米,雌虫长30~100毫米。虫卵近似圆形,大小为49~61微米×74~86微米。
蛔虫的发育不需中间宿主,犬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经10~15天后就发育成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虫卵被犬吞食后,即在肠内孵出小幼虫,幼虫钻入肠壁血管并随血液到肺,再沿支气管、气管到达口腔,再次被咽下后,就到小肠内发育为成虫。有一部分幼虫移行至肺后,经毛细血管而被带到其他脏器和组织内形成包囊,幼虫仍保持着活力,当母犬怀孕,幼虫即随血液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体内,引起胎内感染,当仔犬出生23~40天后,幼虫就经肠壁血管钻入肠腔内,并发育为成虫。此外,新生仔犬还可经吮吸初乳而被感染,幼虫直接在小肠中发育为成虫。
狮蛔虫虫卵在适宜条件下,发育成感染性虫卵,被宿主吞食后,幼虫即在小肠内逸出,再钻入肠壁内,经发育后返回肠腔,再经3~4周后发育为成虫。狮蛔虫没有体内的移行过程,该虫大多感染成年犬。
【症状】病犬为食欲不振,渐进性消瘦,可视黏膜发白,异嗜,还有消化功能障碍,呕吐和先下痢,后便秘的症状,偶尔还可见癫痫性痉挛。此外,幼犬生长发育停滞,腹部膨大。
剖检时可见肠炎,小肠内还可检获多量的虫体。
【诊断】幼犬感染蛔虫严重时,其呕吐物和粪便中常会排出蛔虫,此时即可确诊本病。另外还可经实验室进行检查,即进行粪便的虫卵检查,予以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
①哌哔嗪(驱蛔灵),按每千克体重100克,口服,对成虫有效。如要驱除1~2周龄幼犬体内的未成熟虫体,则可按每千克体重200毫克,口服。
②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口服,每天1次,连用3天。
③丙硫苯咪唑(抗蠕敏),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口服,每天1次,连用3天。
④噻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口服,每天1次,连用3天。
⑤甲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口服,每天1次,连用3天。
⑥依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2毫克,一次肌肉注射。
⑦国产灭虫丁,按每千克体重0.2毫克,一次肌肉注射。
(2)预防:平时注意环境、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尤其应及时清除犬舍的粪便,并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此外,还应定期对犬进行检查和驱虫,幼犬每月检查一次,成年犬每季检查一次,如发现患病犬,就应立即进行驱虫。
5.钩虫病
该病是犬钩虫、巴西钩虫、美洲钩虫和狭头钩虫等寄生于犬的小肠内(主要是十二指肠)引起的寄生虫病。这也是犬多发和危害严重的一种线虫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钩口科钩口属的犬钩虫、巴西钩虫、美洲钩虫和狭头钩虫等。最为常见的是犬钩虫和狭头钩虫。
(1)犬钩虫是淡黄白色的小线虫,形似缝衣针,头端稍向背侧弯曲,有发达的口囊,口囊前缘腹面两侧还各有三个大牙齿,各齿向内呈钩状弯曲。雄虫长9~12毫米,雌虫长10~21毫米。虫卵无色,椭圆形,两端较钝,虫卵内含8个卵细胞。虫卵大小为56~75微米×34~47微米。
(2)狭头钩虫是淡黄白色的小线虫,两端稍细。比犬钩虫小,雄虫长5~8毫米,雌虫长7~10毫米。口弯向背面,口囊发达,其腹面前缘两侧各有一片半月状切板。虫卵呈椭圆形,浅褐色,虫卵内含8个卵细胞,大小为70微米×45微米。
犬钩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20℃~30℃),经30小时即孵出幼虫(杆状蚴),再经1周左右,蜕化为感染性幼虫(带囊鞘丝状蚴)。犬通常经口感染,也可经皮肤和口黏膜感染。当幼虫经口进入宿主体内后,停留在肠内,脱去囊鞘而逐渐发育为成虫。当经皮肤侵入时,幼虫先钻入外周血管,再移行到肺泡和小支气管,然后到达支气管和气管,随痰液进入口腔,再随唾液被咽下,最后固着于小肠壁,发育为成虫。怀孕的母犬,若有幼虫进入其血液,就可经循环进入胎盘,感染胎儿。此外,幼虫在母体内的移行过程中,还可进入乳汁,感染幼犬。狭头钩虫和犬钩虫生活史相似,但大多以经口腔感染为多见。本病多发于夏季。
【症状】本病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感染的程度。轻度感染的病犬,其表现是贫血,消瘦,生长发育不良,有异嗜和呕吐,还有下痢和便秘交替的症状。重度感染的病犬,其表现是大便带血,甚至有血痢,排出呈咖啡色或柏油色的粪便,恶臭。此外,可视黏膜苍白,消瘦,还有脱水症状。
如大量幼虫是经犬的皮肤侵入,其皮肤就会发炎、奇痒。此外,有的还四肢浮肿,或皮肤破溃形成继发感染性皮炎或出现口角糜烂等。
经胎盘感染的仔犬其出生三周左右,食乳量就减少或不食,精神沉郁,经常叫唤,并出现严重贫血症状,最终昏迷死亡。
剖检时可见肠炎、肠道出血或有血凝块,十二指肠可检出多量的虫体。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再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采取粪便后用直接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虫卵即可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对本病的防治措施,可参照犬蛔虫病的有关章节。
6.球虫病
该病是艾美耳科等孢子属的犬等孢球虫及二联等孢子球虫,寄生在犬的小肠、大肠黏膜上皮细胞所引起的一种肠道原虫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艾美耳科等孢子属球虫,有二种:
①犬等孢球虫:是犬球虫卵囊中最大的一种,卵囊呈宽卵圆形,囊壁有两层,无色、无微孔,大小为34~40微米×28~32微米,孢子经四天发育完成。
②二联等孢球虫:卵囊呈宽椭圆形或亚球形,卵囊壁有两层,光滑而薄,无色、无微孔,大小为10~14微米×10~12微米,孢子约经一天或稍长时间发育完成。
上述两种球虫的生活史相似。当犬吞食已完成孢子发育的孢子化卵囊后,就会被感染。子孢子在犬的小肠内逸出,再钻入黏膜上皮细胞,重复三代的裂殖生殖,再经配子生殖,形成卵囊,就可随犬粪排出。
【症状】幼犬比成年犬易感,而且症状明显。其表现是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生长停滞,消瘦,还有贫血,黏膜苍白和粪便不成形、带黏膜及血丝症状。重病犬表现为轻度发热,食欲废绝,还排出暗色、有黏液的腥臭稀粪,此外,还有脱水,贫血症状,最后全身衰竭而死亡。成年犬和老龄犬的抵抗力较强,即使感染球虫,也常呈慢性经过。
剖检可见小肠黏膜呈卡他性,出血性肠炎,黏膜肥厚,上皮剥蚀。慢性经过的仅在小肠黏膜层内有白色的卵囊结节。
【诊断】本病的确诊,除根据本病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外,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用直接涂片法或饱和食盐溶液漂浮法检查粪便中的卵囊,才可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
①磺胺-6-甲氧嘧啶,每天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口服,连用7天。
②磺胺二甲基嘧啶,每次按每千克体重60毫克,口服,每天1次,连用3~5天。
③氨丙啉,按每千克体重110~220毫克,混入饲料中,连用7~12天。
④呋喃唑酮,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口服,每天2次,连用3~5天。
⑤磺胺喹恶啉,按每千克体重12毫克,口服,连用3~5天。
⑥对症治疗,即全身给予补糖、补液、止血疗法。
(2)预防:因本病的感染来源是病犬及带虫的成年犬和污染场地,因此,对犬应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犬舍、食槽的环境卫生工作,予以定期消毒。如发现病犬,应及时隔离治疗。此外,还要消灭鼠类、蝇类及其他昆虫,以杜绝卵囊的进一步散播。
7.鞭虫病
鞭虫病又称毛首线虫病,是毛首科的狐毛首线虫寄生在犬的盲肠、结肠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此病主要危害幼犬。
【病原】本病病原是毛首科的狐毛首线虫,虫体呈乳白色,外形像鞭子,前段细长呈丝状,这是其食道部,并由一串单细胞重叠而成,约占虫体全长的2/3,后部为体部,粗而短,雄虫长50~52毫米,后端卷曲,雌虫长39~53毫米,后端钝直。虫卵呈腰鼓状、黄褐色,两端还有塞状构造,外壳厚而光滑,大小为70~89微米×37~40微米。鞭虫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适宜条件下,经三周即可发育成感染性虫卵。当犬误食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就在肠内孵出,随后就钻入小肠前部的黏膜内,停留2~10天后,就进入盲肠发育为成虫,这一过程约经11~12周。
【症状】病犬轻度感染时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因虫体的头部深深地钻进了黏膜内,所以可引起急性或慢性的出血性肠炎,有腹泻、稀便中带血,还有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若幼犬一旦严重感染,其生长发育停滞,还有引起死亡的可能。
剖检可见肠道炎症,盲肠中还可见大量的虫体。
【诊断】本病的确诊,除根据本病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外,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采取病犬粪便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或直接涂片法检查,发现鞭虫虫卵后,方可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
①杀鞭虫灵,按每千克体重2毫克,一次口服,连服3~5天。
②酚嘧啶(羟嘧啶),是驱除鞭虫的特效药,按每千克体重2毫克,一次口服,连服3~5天。
③甲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0毫克,每天2次口服,连服3~5天。
(2)预防:本病的预防,可参照犬蛔虫病的有关章节。
8.贾弟鞭毛虫病
该病是犬贾弟鞭毛虫寄生在犬的小肠和大肠中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犬贾弟鞭毛虫。该虫体的发育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滋养体呈梨形,两侧对称,后鞭明显,运动活泼,大小为9~21微米×5~15微米,常可在稀粪中出现。包囊常周期性地出现在成形的粪便中,呈椭圆形,囊壁厚,囊壁与虫体间有明显的不均匀空隙,囊内还有2~4个核,偏于一端,囊内虫体无游离鞭毛,大小为8~12微米×7~10微米。不同宿主的贾弟鞭毛虫还可交互感染。
【症状】病犬一般为隐性感染,但当病犬遇其他病原体侵袭或正处断奶等应激因素条件下,就有临床症状的表现。仔幼犬的感染率较高,仔犬窝内的感染率达100%,症状也较重,其表现是精神沉郁,并有里急后重的间歇性腹泻,粪便呈现灰色,并带有黏液和血,还有脱水、消瘦症状。成年犬仅有排出含大量泡沫的稀粪症状,食欲及体温没有明显的变化。
剖检可见肠道炎症,小肠、大肠中可见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