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
47572700000015

第15章 环境保护是人类活动的永恒主题

一、

这次国际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及

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危害人类要十分关切和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这是当今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必须遵守的第一准则——节能环保。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条件的总称,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不论是远古时期,还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基本是自然资源的转换,离开了自然资源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比如我们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甚至洁净空气资源,更不用说能源资源,都会有枯竭的那一天。地球给予人类的资源实际上是很有限的,加上相对于人类需要和欲望而言,是不能扩大的。物质产品或者说生产物质产品的资源更是有限的,这是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必须直接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再加上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不断改变,自然资源的负载变得越来越沉重,这就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目前,我国人均水源占有量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数的28%;人均耕地已由1996年的159亩降为2007年的138亩,约为世界水平的40%;我国人均矿产资源不足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我国的石油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数的11%,天然气不足5%,石化能源(包括石油、煤炭等)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对于我国来讲,自然资源馈乏是有目共睹的。

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探索与思考环境保护是人类活动的永恒主题然而,长期以来,地大物博、资源大国的观念掩盖了人均资源较少,供给不足的实际情况。人们淡化了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紧迫感。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基本上是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换来的。比如,2007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材消费总量的30%,能源消费总量的15%,水泥消费总量的54%,而GDP仅是世界总量的6%。目前,我国万元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4倍,是德国的5倍,美国的2倍,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的供需矛盾。迫切要求强化自然资源节约意识,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和把握能源的供求大势,合理开发,得当利用,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二、

保护环境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人类生存与环境存在密切关系,人类发展也离不开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良好的环境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作用。

相反,人类不注意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量不断增加,有害物质进入到生态系统的数量超过了生产系统的自净能力,将对我国的山川、河流、湖泊和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人类也将失去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

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保护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重视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但时至今日,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特别是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矛盾和冲突时,重局部、轻全局;重当前,轻长远;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今天,我们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一定要深刻反思并吸取沉痛的历史教训,决不能以牺牲和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更不能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满目疮痍的生存空间和条件。我们要强化科学发展意识,保持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和谐共存和发展方针,自觉遵循经济规律,自然和生态规律,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首要的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这个意义上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