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35

第35章 最早的外交礼仪聘礼

聘礼是古代诸侯派使者问候天子以及诸侯之间派使者互相问候的礼节,诸侯之间举行聘礼,其主要目的是结交盟友、巩固邦国之间的友好关系,避免侵犯欺凌等事情的发生。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际礼仪,因此,从周代开始,中国的统治者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外交礼仪”,希望通过礼仪的勉励与制约,而不至于出现相互侵犯或者相互欺凌的事情。这种礼仪便是“聘礼”,所谓“聘”就是问候之意。

先秦时期,诸侯之间就已经形成了诸侯朝聘天子、诸侯相互聘问的定制,《礼记王制》中说:“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前二者的仪节基本相同,只是使者的身份、礼物的多少等有所不同。在《仪礼聘礼》记载了大聘的仪节,《礼记·聘义》则阐述了聘礼的礼义。

根据《周礼》规定,行聘礼之前,出使国要确定使者与聘礼及出使路线。使者由国君和诸卿商定,并选择一位卿担任正使,称为宾;一位大夫担任副使,称为上介;随行的其他正式成员由士担任,称为众介,由司马任命。此外,因使者国军的爵等不同,所带人数也有差异。《聘义》中说:“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然后使者受命拜别国君。使者沿途经过各国时,要行“过邦假道”礼,“假”就是“借”的意思。经过其他诸侯国如果不假道而径行,就是侵犯别国的主权。如《左传宣公十四年》记载,楚子自恃强大,在派遣申舟出使齐国时,明确地指示他“无假道于宋”,结果遭到宋人的阻拦。宋国大臣华元义正词严地指出:“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于是杀了申舟。如果是天子出行,就不需要假道,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以上属于聘礼的准备阶段,聘礼的主要仪节有六个。第一是郊劳。当使者到了主国的近郊(离国都约三十里的地方)时,主国国君要派遣卿前往迎接,并以束帛慰劳。之后,便将使者安排到宾馆,并设宴款待。第二是聘礼中最主要的仪节聘享。即使者代本国国君致辞并进献圭、璋,这一仪节又可分为聘与享两个部分,都在宗庙举行。此外,使者还要向国君夫人行聘享礼。第三是私觌,又称私面,是指使者以私人的身份面见主国国君及公卿,并赠币。公卿在受币后,按礼应设宴招待,并回致币帛,否则就是不以贵宾之礼相待。第四是飨宾。指国君设宴酬谢使者。在宴会进行过程中,主宾往往赋诗酬酢。第五是馆宾。使者即将启程回国,主国国君派卿把圭、璋送还使者。古代以玉比德,将玉送还,有德不可取之于人之意。之后,国君还要亲临馆舍,以拜谢聘君与使者的修好之谊。第六是馈赠。使者始发,宿于近郊。主国国君派卿馈赠给使者与觌币相当的礼品,以表示礼尚往来。以上是聘问正礼阶段。使者回国要向国君汇报,即复命。如果在出使过程中遇到受聘国有丧事,那还要行一些特殊礼仪。

除了诸侯国朝见天子之外,先秦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基本上是平等的,“聘礼”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外交礼仪活动了。

延伸阅读

古代优秀的外交家晏婴

晏婴(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称之晏子、晏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生活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先后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直到齐景公时才获重用,从而使齐国进入一段较长时间的稳定发展期。

晏婴以有政治远见和在外交活动中机智善辩而著称。有一次,他奉命出使楚国。可是当晏子来到楚国时,守门者竟关闭大门,让晏子从旁边打开的小门进入。晏子说:“出使狗国才从狗门入,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楚国傧相只好请他从大门进入。拜见楚王后,楚王设宴招待晏婴,期间两名小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绑着的是什么人呀?”小吏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看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回答说:“我听说,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变成枳子,仅仅是叶子相似,果实的味道是不同的。为什么呢?水土不同呀!现在这个人生活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吗?”楚王最终自讨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