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有着丰富的人文含义,所以古代贵族将它制成各种形状、大小用于礼仪活动场合中,它不仅区别着礼仪活动的规模,还区别着主人身份地位的贵贱高低。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解释说:“玉,石之美者。”接下来他提出了玉的五种美德:仁、义、智、勇、洁。可见,玉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含义,这其实也就是古人认为玉之美的所在。不仅如此,许慎对“玉”字本身又解释说:“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其含义是“玉”是象形字,本义是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从中间穿起来,“三玉之连”还隐含着天地人相融通。正因为玉被人们赋予如此丰富的内涵,所以玉器在中国古代礼仪中被广泛使用着。
但并非只要是玉就是礼仪中的玉器。礼仪玉器主要指璧、琮、圭、璋、琥、璜六种,被称之为“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以苍璧礼天”,那是因为天是圆的,又是苍色(青色)的缘故;“以黄琮礼地”,那是因为地是黄而方的。古人用玉的颜色和形制,来配合阴阳五行之说,就产生了祭祀天地四方的礼仪玉器。
璧,是一种有孔的圆形板状玉器,也有不是正圆而呈扁圆形的。在玉器中,璧是用于祭天的玉器。玉璧最早出现在新时期时代,考古发现最早的玉璧是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也有出土的玉璧。玉璧在商周时期比较兴盛,汉以后逐渐式微。玉璧除了作为礼器,还是权力的象徵,用作佩戴和墓葬。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有的器型高大、有的比较矮小。琮在新石器时代非常流行,到了殷代也常出现,汉代已很少见。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琮既是礼器,也作为葬器而被贵族使用。
圭,是一种下端平直,上端尖锐或平整的长方形玉片,上端是平头与石斧之形相近,称“平首圭”。上端尖锐呈三角形的叫“尖首圭”。在古代,圭作为礼器,一方面是天子和大臣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朝会典礼时的必带之物。圭依其大小,来区别主人身份地位的尊与卑。
璋,把圭的上端斜着削去一道斜边,剩下的便是璋的形状,所以《说文解字》称:“半圭为璋”。璋在古代朝聘、祭祀、丧葬、发兵中用来表示瑞信。它的形制大小、厚薄、长短,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而有大璋、中璋、边璋、牙璋等。瑞信用大璋,祭大山川用中璋,祭中山川用边璋,发兵用牙璋,首部似刀,而旁无刃。
琥,是一种刻有虎纹或雕成伏虎形状的玉器。与“六器”中的其他五种礼仪玉器相比,“琥”是最写实的,其他玉器都是抽象化了的几何图形,只有“琥”即使经过图案化也依然能够看得出虎的造型。琥是以白虎的身份来礼西方;以虎符的身份来发兵。但目前的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出土琥的实物。
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一般认为半璧为“璜”,但大多数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是四分之一。璜虽为弧形,也呈现多种形制,有扇形、半环形、半月形、拱桥形等。一般说来,大型璜作礼仪玉器,中小型璜为佩玉。玉璜作为礼器开始使用,是在商周以后。
除了以上六种礼仪玉器之外,在重要场合中还有一些玉制的玉斧、玉戚、玉钺、玉戈、玉刀等,这被称为“仪仗器”,主要是用来保持统治者的威严,增强威仪的器具。挖掘出来的仪仗器都没有被使用的痕迹。
延伸阅读
标明身份地位的玉
古人在穿着礼服的同时也需要按照一定规制佩戴玉器,以标明自己的身份地位。《礼记·玉藻》中记载有天子要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世子佩瑜玉、士佩玟。也就是说,玉的颜色、质地成了古代贵族明尊卑的凭借。另外,《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的说法。镇圭,长一尺二寸;桓圭长九寸;信圭长七寸;躬圭长七寸。玉的形制也是辨别等级的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