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17

第17章 威慑邦国士民的军礼

军礼是古代军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既包括作战时的规则,也包括军队的日常礼仪和纪律。春秋战国以后不再有完整的军礼,后来的军礼也逐渐演变成严密的军纪和严酷的军法了。

军礼,是指军队里的操练、征伐的行为规范。《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了军礼的五个类别: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和大封之礼。军礼的作用是表现国家军队的威严,使下面的人不敢僭越。如果有哪个诸侯敢于抗上,天子就要调动军队,进行大规模的征伐、镇压。可以说,军礼虽名为“礼”,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手段。这与后世所说的军队礼仪并不是一回事。

除了军礼的政治手段作用外,军队的组建、管理等也都离不开礼的规定。例如,军队的规模,天子为六军,根据礼有等差的原则,诸侯的军队不得超过六军,而必须与国力相称,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当时的军力往往用战车的多少来衡量,所以有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的说法。军队也必须按照“礼”的原则来严格训练,严格管理。

大师之礼

大师之礼,是天子亲自出征的礼仪。大师之礼在三礼中记载的很少,只在《周礼》中有零星记载。

动用军队是国家的大事,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天子是不会亲征的。如果是天子亲征,在军队出征前要举行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等祭祀活动。出师前,还要誓师,由天子亲自宣讲誓师之辞。天子御驾亲征,威仪盛大,其本质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国民为正义而战的热情。

大均之礼

据《周礼·地官·小司徒》记载,古代的军队建制,以五人为一伍,五伍(二十五人)为一两,四两(一百人)为一卒,五卒(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师(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国家根据这一建制来征兵。大均之礼的重点是校核户口,公平地分摊军赋,避免民众苦乐不均。唐宋以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军礼中不再有这一条。

大田之礼

大田之礼,是指古代诸侯都亲自参加的四时田猎,分别称为春菟、夏苗、秋弥、冬狩。《礼记王制》中说,天子、诸侯在没有战争的时候,每年田猎四次。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而不举行田猎就是不敬。田猎的主要目的是检阅战车与士兵的数量、作战能力,训练未来战争中的协同配合。除此之外,田猎还是为祭祀准备祭品,为招待宾客准备菜肴,为充实天子、诸侯之用。

大役之礼

大役之礼,是指国家因修筑堤防、城郭等役使民众、考察民力的行为。在堤防、城郭开始修筑之前,国家先要通过均平土地来查看人民,以确知可以承担劳役任务的所有人数。大田之礼其实考虑到了有的百姓家里只有一个劳动力,而且上有老、下有小;而有的家里劳动力和男孩很多,这种情况差别很大,所以按照人性化的原则,根据民力强弱来分派任务。

大封之礼

上古时期,诸侯之间相互侵犯,争夺对方领土的事情非常多,当侵略一方受到征讨并将领土夺回之后,要确认原有的疆界,聚集失散的居民,于是举行仪式,这个仪式就是大封之礼。

除了以上五种军礼之外,军队中的的车马、旌旗、兵器、军容、营阵、行列、校阅,乃至坐作、进退、击刺等,都要依照一定的仪节进行。军队的日常训练,包括校阅、车战、舟师、马政等,也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在战场得胜后,班师回朝又有凯旋、告庙、献俘、献捷、受降、饮至等仪节。

延伸阅读

夏启亲征伐有扈

夏启亲征攻灭有扈氏的甘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无情地粉碎了尧舜禹的“禅让制”体系,开始了皇权世袭的新的政治秩序。

夏启是大禹的儿子,他接替禹掌握了统治天下大权,一心想建立一个“家”的王朝,让王权始终控制在自己及子孙后代手中。但这一想法受到了不知道是夏启同姓氏族还是异姓部落的有扈氏的对抗。面对挑战,夏启决定发兵征讨有扈氏。有扈氏也积极应战。双方军队在甘(在今陕西户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南洛阳西南)这个地方相遇。

在决战前,夏启郑重其事地举行了军中誓师礼,他的战场誓师词就是著名的《甘誓》。其中说:诸位将领和士兵们,我现在向你们发布以下的命令:有扈氏倒行逆施,一意孤行,作恶多端,罪不容死,上天因此要灭亡它。现在我奉行天意去惩罚这伙恶徒,杀一儆百。……事实证明,夏启的战前动员起到了很好的振奋士气,提高战斗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