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过《“京派”与“海派”》以后,鲁迅又写了《北人与南人》一文,说明地域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但是鲁迅并不像机械唯物主义者那样,将民族性格的不同完全归之为地理气质的影响,例如认为“某一个民族的精神笨重而愚钝,另一个民族的精神却活泼、轻快而敏锐。这种不同,如果不是由于他所用的食物,由于他的父系祖先的精子,以及由于浮游在空中的无数元素所构成的浑沌大气而来,又是从那里来的呢?”(爱尔维修斯:《人是机器》)鲁迅是从集中表现经济的政治影响来分析问题的。
鲁迅说:“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在一封信里,鲁迅又说:“由我看来,大约北人爽直,……南人文雅”。(《鲁迅书信集》下卷第772页)
为什么会造成南北心理素质上的不同?以及“北人卑视南人”的现象呢?鲁迅分析那原因,是因为“历来的侵入者多从北方来,先征服中国之北部,又携了北人南征,所以南人在北人的眼中,也是被征服者。”嗣后,“权贵南迁,就带了腐败颓废的风气来,北方倒反而干净。”这样就形成了南方人与北方人心理素质上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它的消失也要经历一定的时间。
但是鲁迅并不是凝固地看待北人与南人的不同的特点,而是同时看到这特点带来的另外一个侧面,“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北人爽直,而失之粗,南人文雅,而失之伪”。
鲁迅希望南人而兼北人优点,北人而兼南人优点。他说,“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并不是妄语。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昔人之所谓‘贵’,不过是当时的成功,在现在,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业了。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小小的自新之路。”
作为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鲁迅终其一生,都十分专注于中国国民性的研究,他在1936年还在一封信中指出:“日本国民性,的确很好,但最大的天惠,是未受蒙古之侵入;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致尤炳圻信《鲁迅书信集》下卷第1064页)过去,鲁迅对国民性即民族性的研究,被当作他思想上的局限,认为他后期认识了阶级性问题就扬弃了国民性的提法,其实是不符合事实的。鲁迅不但研究了民族性,而且还研究民族性中的地域的差别,读本文可证。当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所以鲁迅说“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小小的自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