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经营人生的心理策略
47510500000002

第2章 从日常生活中洞悉这股神奇的力量

倒霉的事情总是接二连三

男朋友另觅新欢;

最信任的闹钟居然没有响;

挤城铁时被高跟鞋踩了几脚,还被踩到同一个地方;

到了办公室又被领导“痛骂”了一顿;

中午叫了外卖,两个小时后才送到;

……

我这一天是怎么了?

这样的情况你遇到过吗?不走运时,什么坏事、闹心的事都会接踵而至,在运气欠佳的这些时日,人的情绪也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对此,心理学上有个解释—证实偏见。

证实偏见,是指人们只喜欢找出与自己的想法相吻合的状况或资料,贬低或者忽视与此相反的事物的心理。因此,发生“倒霉事情”的时候,人们总想着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不好的事情,使自己持续关注并记住消极的事件,而这种消极的心理会使自己处于悲观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既然“证实偏见”这种心理让我们总是关注和记住某一类事情,那我们何不关注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呢?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妨多想些高兴的事情,比如听几首欢快的音乐等,相信幸运不久就会到来。

相比“能力”,更应该夸奖“付出的努力”

有研究表明:夸奖孩子时,如果说的是“聪明”、“机灵”、“脑瓜灵活”等一类的话,孩子会把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头脑聪明”、“机灵”;而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孩子往往会认为这是他们能力不够造成的。

场景一:“能力”得到表扬的孩子

“小明的脑子非常好使,是个聪明的孩子,这次又考了年级第一。”

小明由此产生了对学习的看法:有聪明的头脑才能学好。

一旦小明遇到挫折,失败时,他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看法:我太笨了,这种题我根本算不出来。

场景二:“付出的努力”得到表扬的孩子

“小强学习非常努力,这次又取得了好成绩。”

小强由此产生了对学习的看法:只要努力,成绩就会好。

一旦小强遇到挫折,失败时,他会想:我还是不够努力,以后要认真学习了。

对被夸奖的人而言,夸奖“付出的努力”比夸奖“能力”更有积极的影响。有规律地夸奖孩子“付出的努力”,把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他们“付出的努力”,那么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也会把原因归咎于“付出的努力”还不够,从而培养了孩子懂得付出与努力的良好品质。

“努力”比“能力”更重要!不管你是一位家长,还是一位领导,在夸奖孩子或员工时,应多夸奖他们“付出的努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

原因很简单:只有一个和尚时,为了生存,他必须自己解决吃水问题,就算再苦再累,也没有逃避的可能性;当有两个和尚、三个和尚时,人的“惰性”便有了可乘之机,他们之中谁都不想多出一点力气,多尽一点责任,于是就开始互相推诿,其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道理,当某个人全权负责一项任务时,他没有丝毫推脱责任的余地,只能全力以赴,因此往往能及时甚至提前完成任务;当由二个人或一个团队负责一项任务时,这项任务往往不能圆满地完成。

在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惰化,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没有单干时多,个人的能力与效率也出现明显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具体形象化。

社会惰化,不仅会削弱整个团队的力量,还可能会使这个团队土崩瓦解。所以在组织团队活动,下达团队任务时,一定要给每个成员明确分工。

失眠的心理学疗法

1只羊,2只羊,3只羊……2050只羊……

因为失眠,你是否有过寄希望于数羊,结果数到快天亮还无法入睡的经历呢?

失眠困扰着很多人,那么有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呢?中医告诉我们,每晚搓脚心可以帮助睡眠;养生学家告诉我们,经常喝桂圆莲子汤可以告别失眠……治疗失眠的方法不一而足,但失眠这个老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心理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问,如果你感兴趣,不妨看看心理学中治疗失眠的方法。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利用“经典性条件反射”来治疗失眠的方法。所谓“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原本不能引起某种反应的中性刺激与能引起某种反应的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后,仅靠中性刺激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现象。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养了一只狗。不经意间巴甫洛夫发现他的狗在吃饭前,看到饭碗或听到送饭人的脚步声就会流口水。这引起了巴甫洛夫的兴趣,于是他做了一项实验。在喂狗之前,巴甫洛夫总是先让它听到铃声,刚开始狗对铃声完全没有反应,但是当先敲铃铛再发狗粮的措施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只要听到铃声,狗就会流口水了。

“铃声”和“流口水”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但通过狗粮这个媒介它们形成了某种关联,这种现象就叫做“经典性条件反射”。也许,失眠就可以利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来治疗。

怎么做呢?

就是让“睡眠”和“床”像“流口水”和“铃声”一样,建立起某种联系。对于普通人而言,建立这种联系是轻而易举的;但对于失眠患者来说,建立这种联系是异常艰难的,这就需要失眠患者在平时注意以下两个事项:

1.不要在床上做其他无关睡眠的事

比如在床上看书、幻想等。因为经常在床上做这些无关睡眠的事会形成条件反射,以后只要一躺在床上就会想到这些事,这自然会影响到睡眠。

2.如果不困,不要在床上躺着

有些人为了快点入睡,即使睡不着觉,也坚持躺在床上,其实这样做只会让你适得其反,使“睡眠”和“床”失去联系。

遇到危险时要锁定求助对象

1964年3月,在美国纽约市昆士镇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位青年妇女于凌晨3点回家途中被一男子刺死。这件凶杀案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它之所以被大家广泛关注,是因为这次凶杀行为持续了足足30分钟(该男子刺中了青年妇女,离开,几分钟后又折回来再次刺她,又离开,最后又回过头来再刺她),期间她不断地尖叫,大声呼救。有38个人听见她的呼救,还有人在公寓窗口看到她被刺的情形,然而,没有人出去救她,也没有人报警。类似的事在中国也发生过,2005年12月28日,家住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的熊某和妻子一起骑自行车上班,谁知途中竟被人追杀。当熊某身中数刀,倒在地上呼救时,围观的数百人竟然都袖手旁观,无人出面制止凶手行凶,也无人拨打电话报警。还比如,2005年4月25日下午,一个19岁女孩被一男子尾追进公厕,惨遭20多分钟的蹂躏。尽管厕所内不断传出女孩痛苦的嘶喊声,但围观的40多名市民无一人进去救助女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人类变得太冷漠,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心理学家得出一个结论: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紧急情况下,如果在场的只有他(她)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她)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他(她)若见死不救的话,便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这就会造成责任分散,甚至旁观者可能连他(她)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了,从而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由此可见,我们在遇到危险,向他人求助时,一定要锁定对象,比如某某大哥请帮帮我,戴帽子的这位先生请帮我打个120等,这是迅速获救的最有效手段。

在别人面前公布的决心往往能够实现

每次都下定了很大的决心,每次都实现不了,该怎么办呢?

向周围的人公布你的决心或者计划!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顿·多伊奇和另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越把自己的想法公布给别人,自己的想法越不会轻易改变。

在这个实验中,参试者在不同的条件下公布了自己的意见。这些参试者被分为A、B、C三组,每组得到的图片或形状都相同,A组的参试者在听到他人的判断之前禁止发表自己的意见;B组的参试者要在听到他人的判断之前,在瞬间可擦改的写字板上写下自己的意见;C组的参试者要在听到别人的判断之前,把自己的意见写在纸上并签名,待实验结束后交上来。

然后,由实验负责人确认各小组参试者修改意见的情况。实验结果显示:A组参试者中有24.7%的人修改了自己的意见,B组的参试者中有16.3%的人修改了自己的意见,而C组中只有5.7%的人修改了意见。

把自己的想法公布给越多的人,越能维持自己的第一判断,这种现象被称为“公开表明的效应”。公开表明自己的目标,就能增强自己去实现它的决心,从而更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如果你想实现某个目标,改变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习惯,那么就在众人面前公布出你的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