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朝十讲
47472500000018

第18章 藩镇:唐朝历史的断面(3)

安史之乱后,虽然唐朝的中央军队基本上消灭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但安史叛军的根据地——河北藩镇(今天的河北、山西一带)的实力仍然存在,并不可忽视。同时,在安史之乱中,吐蕃趁火打劫,入侵唐王朝的领土,两个政权之间的矛盾也激化起来。一面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紧张,一面是边疆问题的严重,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唐王朝的统治者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要使王朝的统治继续,就势必要稳妥地处理这两个棘手的问题。否则,一旦其中一个问题没有合理地处理,就有王朝倾覆的危险。

唐肃宗及其大臣们在反复考虑之后,决定向安史叛军的剩余势力妥协。正是因为唐王朝的妥协,才真正结束了安史之乱,并因为唐王朝承认河北藩镇的相对独立性,这一中央与地方的紧张关系才稍稍缓和下来。

这种中央对地方作出让步并且承认地方政权的相对独立的做法,无论是在儒家的治国理论中,还是在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实践中,都未曾出现过的。所以,唐朝政府作出这个让步,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唐朝政府的这个让步,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河北藩镇因为获得了合法地位,便很少滋事了,局势也日渐好转。在国内局面走向稳定之后,唐王朝并没有苟安于旧地,而是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手段来发展自己,并削弱在边疆问题上严重威胁其统治的吐蕃。

在经济上,唐政府采纳了刘晏的建议,进行改革,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增加了国家收入,使唐王朝境内因地主兼并土地以及国家加重剥削而激化的阶级矛盾相应地缓和一些,国家的稳定向更深层次发展,这样就有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来加强国防。

在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军在西南边疆打败了吐蕃和南诏的联合进攻。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吐蕃放弃了从陇右向东部遏制关中的企图,把进攻的矛头转向西域,进攻唐朝管辖的安西、北庭。但是,吐蕃的出兵西域,没有达到其预期的效果,而且使关中的局面开始缓和,并导致了吐蕃与回纥的冲突。

当时回纥是在中亚和西域地区举足轻重的势力,吐蕃的进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回纥极力反对吐蕃入侵西域。而且,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王朝与回纥之间也互相达成了谅解,二者的关系比吐蕃与回纥的关系要融洽得多,并且唐王朝对回纥在西部的控制也采取默认的态度。但是,吐蕃的入侵打破了这个已有的格局,破坏了唐王朝西部的势力平衡。回纥与吐蕃冲突的结果是:吐蕃的力量有所削弱。由于吐蕃统治者征发南诏人从军,更引起南诏对吐蕃统治者的极大怨愤。唐廷利用吐蕃和南诏之间的矛盾,采用釜底抽薪之计,通使南诏,使唐和南诏恢复了友好关系,这就间接削弱了吐蕃的实力。

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主动与地方藩镇交好,争取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又采取分化瓦解的政策,孤立吐蕃,并利用其他势力打击吐蕃,以免除边患。这是唐朝变通了大一统国家的统治规则的有利结果,给唐朝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边疆形势。此后,唐朝就开始着手对地方藩镇的整治了。

如果说唐朝政府在对河北藩镇作出的让步属于将国家力量化为绕指柔的亲和力,那么,从唐代宗的儿子唐德宗开始的对藩镇的战争,则是显露出了国家力量那种百炼钢的强硬。

唐德宗时期,已经开始对藩镇力量进行抑制。同时,也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成德军的李唯岳、淄青的李正李纳父子、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进行讨伐,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没有彻底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于是唐德宗就开始尝试先用非军事手段削弱藩镇,比如,将一支军队划分给多个节度使统领,削弱其相对势力;对首鼠两端的藩镇恩威并施,加以笼络。到了唐宪宗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对藩镇势力的战争。割据西川的节度使刘辟和不服从中央命令的镇海军节度使李舟鸟先后被平定,唐宪宗又对河北藩镇进行了征讨,终于使中唐时期藩镇割据、中央势衰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唐代的中央权威再次树立,大一统国家的统治规模再次出现在有中兴气象的大唐。

唐代统治者变通统治规则,采用先让步再分化最后全面出击的策略,对地方的强藩势力进行抑制,没有拘泥于此前理论和经验上对大一统国家统治方法的成见,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制定规则,既缓解了外患,又消除了内忧。唐代统治者以重建王朝权威的目的将国家力量“百炼钢化做绕指柔”的一时妥协之举,可称为变通规则的千古妙方。

打草惊蛇

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知悉唐德宗不是个好对付的人,就上表要求献钱三十万缗,以此观察德宗的为人。“(德宗)欲受之恐见欺、却之则无辞。”犹豫之间,大臣崔佑甫出主意:“皇上派使臣慰劳淄青将士,顺便把李正己上献的钱物赐与将士,如此顺水推舟做人情,一则使淄青将士感戴皇帝恩德,二则让诸藩镇知道朝廷不贪货财。”

唐德宗大悦,依计行之。“(李)正己大惭服。”

郭子仪晚年年老多病,德宗就以朔方军大将李怀光代替郭子仪掌军政,并加其为校检刑部尚书,为宁、庆、晋、锋、慈等州节度使。

李怀光原姓茹,是渤海靺鞨人,其父茹常在朔方军中因功多为朝廷赐姓李,名“李嘉庆”。李怀光自少生长军中,也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功名,史书称其“勇鸷敢诛杀,虽亲属犯法,无所回贷”。一旦大权在握,李怀光马上就把从前和他同位而现在又怏怏不服的宿将史抗等五人一并诛杀,初露控霸一方的威权。唐廷对此也假装不知道,奈何不得。

德宗继位之后,在蜀地淫侈专制十多年的西川节度使崔宁入朝。崔宁入朝后,又耍小聪明,暗使属下蛮将寇侵州县,德宗本来已下诏派他归镇,大臣杨炎苦谏,德宗就把崔宁留在京城,命朱泚的范阳军前往其驻地,好歹总算拔了一颗钉子。

刚继大位的唐德宗很想干出些大事,重整破烂的唐朝河山。建中元年(780年)三月,派十一个黜陟使(此官设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类似巡察钦差)分巡天下。河北黜陟使洪经纶“不识时务”(史官以此四字评价,可见这位洪大使确实是个坏大事的书呆子),他见魏博节度使田悦属下兵士有七万之多,就下令“裁军”,裁掉四万兵,让这些人回家务农。但这一举措却犯了打草惊蛇的大忌。

本来,田悦“事朝廷颇恭顺”,很有顺臣守法的样子,现在看到朝廷要窝心给自己一脚,裁撤士兵,激起他心中嫌怨。但田悦和他叔父田承嗣一样,属老奸巨滑之流,他假装顺服朝命,裁四万官兵。然后,他又把这些已经脱掉军服的将士召集于一处,激怒他们说:“汝曹久在军中,有父母妻子,今一旦为黜陟使所罢,将何资以自衣食乎!”士兵大哭。田悦于是“出家财以赐之,使各还部伍”,重新让兵士归营。于是军士“皆德(田)悦而怨朝廷。”

宰相杨炎想收复原州和秦州,就派李怀光和朱泚等人前往泾州集结。泾州诸将知道李怀光军法严峻,又刚刚擅杀朔方五将,就推刘文喜为首,拒不接受李怀光来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