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47454600000034

第34章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10)

(3)当归四逆汤:当归12g,桂枝、芍药各9g,细辛3g,炙甘草、通草各6g,大枣8枚。每日1剂,加水煎服,细辛后入。用于寒湿者。

4.气血亏虚证:下肢结节色淡,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伴心悸气短,全身乏力,下肢浮肿,面白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补血,通经活络。

基本处方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各30g,人参、木香各15g,甘草8g,当归、远志各3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气血亏虚者。

备选处方

(1)八珍丸:熟地、党参、当归各15g,川芎、白芍、白术、茯苓各10g,炙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气血亏虚者。

(2)大黄蛰虫丸:蛰虫、干漆、生地各30g,甘草90g,水蛭60g,赤芍120g,杏仁、黄芩、桃仁、蝄虫、蛴螬各60g,大黄75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3g,每日2次。用于血瘀者。

(3)散结丸:白胶香、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各2740g,乳香、没药、当归各1360g,香墨211.5g,菖蒲膏548g。上药压制片剂,每次1g,每日2次。用于血瘀者。

警示

疼痛明显者可服用止痛药及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吲哚美辛、保泰松等;如有明显感染征象者,可用抗生素治疗;如严重者可同时加用皮质类固醇。

§§§第二十七节天疱疮

天疱疮为一组自身免疫性皮肤、黏膜水疱性疾病。通常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红斑型四种经典类型。本病病程呈慢性经过,皮损此起彼伏,某些患者可能需要终生治疗。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天疱疮”、“火赤疮”相类似。

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寻常型、落叶型、增殖型和红斑型四种。

(一)寻常型天疱疮

1.在正常的皮肤上出现松弛的大水疱,疱壁易破,破后糜烂面愈合缓慢。

2.皮疹可局限,亦可发于全身,常见口腔黏膜损害,且有时首先发生于口腔黏膜。

3.尼氏征阳性。

4.好发于中年人。

5.病理特点为表皮内大疱,常见于基底细胞层上方发生棘细胞松解,可见天疱疮细胞。

6.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棘细胞有IgG沉积成网状荧光。

(二)增殖型天疱疮

1.早期损害与寻常型天疱疮相似,而其特点为在糜烂面上出现乳状瘤样增殖。

2.好发于皱褶部位,黏膜部位也可发生。

3.尼氏征阳性。

4.组织病理早期同寻常型天疱疮,以后可出现乳头瘤样增生。

5.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同寻常型。

(三)落叶型天疱疮

1.开始为浅在的松弛水疱,易溃破,以后出现大片表皮剥脱之糜烂面,上覆叶状痂屑。

2.皮疹多泛发全身,黏膜损害少见或较轻。

3.尼氏征阳性。

4.组织病理为颗粒层及其下方发生棘刺松解,形成裂隙,大疱。

5.直接免疫荧光同寻常型。

(四)红斑型天疱疮

1.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水疱,或上覆脂溢性痂皮。

2.多发生于面颊,胸背或油脂分泌多的部位,黏膜损害较少。

3.尼氏征阳性。

4.组织病理同落叶型天疱疮。

5.直接免疫荧光同寻常型天疱疮。

辨治原则

掌握实与虚的辨证。病初多为实证,需分清湿、热兼夹,病久者多气阴不足。

处方

1.毒热炽盛证:发病急骤,水疱迅速扩展增多,疱面鲜红,疱壁薄而易破,身热夜甚,壮热烦渴欲饮,皮面灼热,烦躁不安,便干尿黄。舌质红绛,苔少而干,脉数。治宜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基本处方清瘟败毒饮。石膏30g,生地15g,水牛角、黄芩、栀子、知母、赤芍、元参、连翘、丹皮、黄连、桔梗、竹叶各10g,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犀角贵重难求可用水牛角代替但量要加大。

备选处方

解毒凉血汤:水牛角30g,生地炭、双花炭各15g,莲子心9g,白茅根30g,花粉15g,紫花地丁9g,栀子6g,蚤休15g,甘草6g,黄连9g,生石膏60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毒热炽盛者。

2.心火脾湿证:遍身燎浆大疱,疱壁松弛,破后糜烂渗出面大,不易愈合,身热心烦口渴,纳呆,腹胀便溏,口舌糜烂,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白略黄腻,脉滑数。治宜健脾除湿,凉血清心。

基本处方清脾除湿饮。赤苓、白术、苍术、黄芩、生地、麦冬、栀子、泽泻各9g,生甘草6g,连翘9g,茵陈12g,元明粉9g,灯心、竹叶各3g,枳壳9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导赤散:生地、木通、生甘草各10g,为散,竹叶煎水送服。用于心火脾湿者。

3.气阴两伤证:水疱出现少或不出现,病程日久,疱干结痂,干燥脱屑,入夜痒甚,汗出口渴,面红低热,烦躁不安,倦怠懒言,周身无力。舌质淡红,体嫩或有裂纹,苔薄白或见剥苔,脉沉细濡。治宜益气养阴,润燥生津。

基本处方解毒养阴汤。西洋参6g,南沙参、北沙参、耳环石斛、黑元参、佛手参、生黄芪各15g,干生地30g,紫丹参15g,银花30g,蒲公英15g,天冬、麦冬、玉竹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滋燥养营汤:当归、生地、熟地各15g,白芍、玄参、麦冬、玉竹、黄芩、银花各10g,生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气阴两伤者。

警示

治疗的目的是使现存的和新产生的抗体减少,一般采用免疫抑制治疗,必要时可予以血浆置换和大剂量正常人免疫球蛋白。

§§§第二十八节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是一组病谱性的,可累及全身多脏器、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按照受累器官不同可分为皮肤型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红蝴蝶疮”、“阴阳毒”等病。

诊断要点

(一)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1.皮损好发于面部,尤以鼻梁、鼻旁及双颊为主,损害常连接成蝴蝶形,亦可累及口唇、外耳、手臂、头皮等处。

2.典型皮损为浸润性隆起红斑,边缘清楚,中央萎缩凹陷,形如盘状。初起色泽鲜红,久病者转为暗红,表面紧附灰黄色或灰白色鳞屑。将鳞屑刮下,可见鳞屑底面有多数刺状的角栓突起,状如钉毡;鳞屑下皮肤毛孔扩大。愈后残留色素改变的萎缩性疤痕,在头皮形成萎缩性秃发斑。有微痒或无自觉症状。

3.黏膜损害,常因浸渍而成灰白色糜烂或浅在性溃疡。

4.病程慢性,少数病例可转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1.本型多发于15~40岁女性。

2.皮损常多而广泛,分布对称,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背,亦可发于躯干部。常见的皮损为水肿性或紫红色斑,边缘清楚或模糊,大小形状不一。发于面颊、鼻梁部者,可相连成蝴蝶形。发于指(趾)末端的损害,多为紫癜、水疱、溃疡;发于口腔黏膜部者,表现为出血点、糜烂、浅在性溃疡,以及齿龈炎等。较少见的有皮肤硬皮病样改变及肢端动脉痉挛现象。约25%的病人,可以没有皮肤症状。

3.本病常以发热、头痛、四肢及关节痛开始,晚期可因侵犯各脏器而出现不同症状。半数以上者为肾脏病变,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和血尿、下肢水肿、血压增高、肾功能衰竭;心脏病变,如心肌炎、心内膜炎和心包膜炎,有心尖收缩期杂音、心律不齐、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前区痛及心包积液等,少数可出现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病变,以胸膜炎和间质性肺炎为常见,表现为慢性咳嗽、胸痛、胸膜摩擦音、胸腔积液、咯血等症状;1/3患者有神经系统受累,出现性情急躁、意识模糊、幻想、偏狂、痴呆、谵妄、偏瘫、周围神经麻痹等症状;消化系统可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便血等症状。其他可有月经失调,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等。

4.实验室检查:中度贫血;血沉快;血清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增高;肾损害者尿常规见蛋白、红细胞及管型;周围血液或骨髓中可找到红斑狼疮细胞。

辨治原则

本病多为虚实夹杂,需分清风湿热之间主次兼夹。虚证者需辨气血脏腑。

处方

1.热毒炽盛证:面部蝶形红斑鲜艳,皮肤可有瘀点或瘀斑。伴有高热,烦躁口渴,神昏谵语,抽搐,关节肌肉疼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糙而干,脉洪数或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护阴。

基本处方犀角1.5~3g,生地黄30g,芍药12g,牡丹皮9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凉血五花汤:红花、鸡冠花、凌霄花、玫瑰花各9g,野菊花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热毒炽盛者。

(2)解毒凉血汤:生玳瑁10g,双花炭15g,生地炭、赤芍、丹皮各10g,白茅根、玄参各30g,石斛、花粉各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热毒炽盛者。

2.阴虚内热证:面部暗红色斑片,低热持续不退,腰部及关节酸痛,口干唇燥,头昏,耳鸣目眩,神疲乏力,夜眠不安。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益气养血。

基本处方熟地黄24g,山茱萸、干山药各12g,泽泻、茯苓、丹皮各9g,知母、黄柏各60g。炼蜜为丸,或改为水煎服。

备选处方

解毒养阴汤:南北沙参各30g,石斛15g,玄参30g,玉竹10g,党参15g,生黄芪30g,当归10g,丹参、鸡血藤、秦艽各15g,乌蛇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阴虚内热者。

3.肝肾阴虚证:不发热或偶有低热,红斑暗褐色,腰酸腿痛,头晕目眩,耳鸣,脱发,失眠多梦,心烦,手足心热。舌质红少津,脉细。治宜滋补肝肾。

基本处方熟地黄24g,山茱萸、干山药各12g,泽泻、茯苓、丹皮各9g。炼蜜为丸,或改为水煎服,临床有中成药六味地黄丸。

备选处方

(1)六味地黄丸:每次8g,每日3次,口服。用于肝肾阴虚者。

(2)滋补肝肾丸:北沙参、麦冬各12g,当归、熟地、陈皮、五味子各9g,首乌藤、川续断、女贞子、旱莲草、浮小麦各15g。研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用于肝肾阴虚者。

(3)八珍丸:熟地、党参、当归各15g,川芎、白芍、白术、茯苓各10g,炙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肝肾阴虚者。

(4)健宁丸:当归、炙黄精、黑桑椹各400g,首乌800g,旱莲草、女贞子、熟地各200g,党参100g,乌梅、鹿茸各50g。每次3g,每日3次,口服。用于肝肾阴虚者。

4.脾肾阳虚证:局部红斑不显,面色无华、眼睑、下肢浮肿、胸胁胀满、腰膝酸软、口干不渴、尿少,神萎倦怠,形寒肢冷。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治宜温肾助阳,健脾利水。

基本处方茯苓、芍药各9g,白术6g,生姜、炮附子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生黄芪、党参各15g,云苓、白术各10g,山药、菟丝子各15g,仙茅、仙灵脾各10g,鸡血藤、丹参、秦艽各15g,车前子10g,首乌藤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脾肾阳虚者。

5.风湿热痹证:发热,多个关节红肿热痛,屈神不利,咽干口渴,烦闷不安,便干溲赤。舌红赤,苔黄糙,脉滑数。治宜祛风清热,化湿通络。

基本处方四妙丸。黄柏、薏苡仁各200g,苍术、牛膝各120g。原为水泛成丸,每次6~9g,现可改为适当剂量水煎服。

备选处方

秦艽丸:乌蛇6g,秦艽15g,漏芦、白花蛇舌草各10g,玫瑰花6g,连翘10g,鬼箭羽15g,鸡冠花6g,丹参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

于风湿热痹者。

警示

治疗成功的关键一方面是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了解本病是可控制的疾病,树立信心,另一方面患者应当积极与医生配合,坚持正规治疗。本病死因主要是肾功能衰竭、狼疮脑病和继发感染等。伴内脏系统性损害时可结合西医进行治疗。

§§§第二十九节梅毒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其病原体为梅毒苍白螺旋体。它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也可通过胎盘传染或通过输血传播。本病中医称之为“霉疮”、“广疮”、“时疮”、“棉花疮”、“杨梅疮”或“杨梅大疮”等。

诊断要点

临床可分为三期:一期梅毒,其特征性损害是硬下疳及近处淋巴结肿胀,此期大约在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经过2~4周的潜伏期后;二期梅毒,一般在硬下疳消退后6~12周出现,疹型多样,可有丘疹、疱疹、斑疹等,其共同特点是客观症状明显,主观症状少,发生发展较慢,分布匀称,破坏性小,传染性强,血清反应阳性,一般愈后不留痕迹,治疗不彻底可复发或转为三期梅毒;三期梅毒又称晚期梅毒,传染性小,但毁坏性大,除侵犯皮肤(结节性梅毒疹、梅毒性树胶样肿)黏膜外,还可发生骨骼、心血管或神经系统损害。另外先天梅毒是胎儿在母体内经胎盘感染所致,患儿内脏损害常较严重,存活率低。其特点是: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程较长,几乎可侵犯全身各组织与器官。早期主要侵犯皮肤黏膜,晚期还可侵犯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另一方面,梅毒又可能多年无症状而呈潜伏状态。

辨治原则

掌握实与虚的辨证。实证者分湿热毒主次兼夹,本虚者分脏腑主次兼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