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的“零和游戏”从实质利益、长远利益上来看都是不利的,因此你应该选择一种“双赢”的策略,讲求彼此的和谐与互助合作。
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自私的理性人——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没有仁慈或怜悯,只有一己之利。比如在企业中,老板给员工加薪目的是为了确保员工能在工作上全力以赴,而绝对不会无条件地为员工加薪,应该是不存在“善行”一说的。只有让老板相信,给员工更多的钱对自己有好处,员工才能得到加薪。但就算每个人都是抱着毫不留情的你争我夺的心态行事,博弈论的逻辑还是会经常迫使自私的人携手合作,甚至互相待之以忠诚与尊重。
在此,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零和游戏。所谓零和游戏就是游戏双方一方所赢正好是另一方所输,总和为零。零和游戏这种简单的“你输我赢”的思考方式却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就像双方拿着一根绳子进行拔河比赛,输赢分明——对方赢一寸,你就输一寸。
单纯的“零和游戏”——“你死我活”从实时利益、长远利益上来看都是不利的,因此你应该选择一种“双赢”的策略,讲求彼此的和谐与互助合作。面对利益时,与其独吞,不如共享。
非零和游戏把自己的规则定为:一方若以击倒另一方为游戏主旨则会造成双方皆输的结果。获得双赢结果的惟一途径是帮助另一方获得胜利,至少是使其成员满意的收益。
其实,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双方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你赢我输”的对抗关系。双方可以都做得很好,也可能都做得很糟。制胜不是靠打击对方、压倒对方,而是靠引导对方采取对双方都有利的行为,即合作的行为。
以拔河作比喻,双赢则是两方同时有许多队伍拔河,双方各派出许多小组,针对不同的情况,也就是以不同的绳子拔河比赛。分开来看,每小组基本上都是一个零和游戏,但是结果各小组有输有赢,如果你所赢的小组是你所在意,但对手不太在乎的;而你所输的是对你无关紧要,但是却对对手很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两方面都能觉得自己是胜利者,因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比如,企业与员工双方激烈的争执与互不相让的对抗,让人无可避免地认定,在彼此之间所进行的是一场我赢你就输的“零和游戏”。
员工的要求是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基本工资、增加福利等费用。如果我们以“零和”思维来看,其基本思路是,老板的腰包里掏出来的钱越多,员工就可以获得越大的福利。反之,老板多“节流”一点,损害的就是员工的利益。顺着此线索走下去,甚至会发展成一个诡异的逻辑:只要业主受害,员工就有福,因此企业所要求的,就应该是员工所要反对的。
然而,在两者之间的关系果然是一场“零和游戏”吗?试想,企业员工收入的增加无疑会加大企业的负担,也因此增加运营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的优势相对削减。反之,企业如果过于苛扣员工的福利,自然不会留住人才,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的削减。如果企业发展停滞、萎缩,乃至崩溃,企业所有者固然受害,失去工作与收入的员工更加损失惨重。不断地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竞争能力,其后果不正是如此吗?彼此利害与共、福祸相依的关系,又如何可以视而不见?
其实,业主与员工双方的利害在许多场合中是一致的。
在一艘将沉的船上,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将人一个一个地抛下海去,减轻船的重量,而是大家齐心协力将漏洞堵上,因为谁都知道前一种的结果是最终大家都将葬身海底。
即便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偶尔也要合作才能够共存。由于商场的博弈既复杂又多变,因此作为参与者分辨自己所参与的是哪种博弈,并在所参与的博弈中得到最大的好处。
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一直是计算机市场上的重量级拳王,互为对手,在市场竞争中斗智斗勇,各逞风流。
20世纪90年代初,苹果公司因经营不善,昔日的王者风范已经消失殆尽,只差一步就要被淘汰出局。此时,若微软公司再出重拳,肯定会把苹果公司逼上绝路。然而,就在这时,计算机界忽然传出一则惊人的消息:微软公司决定慷慨解囊,向陷入危机的苹果公司注入资金1.5亿美元。
微软公司此举,让苹果公司深感意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商场中,真有雪中送炭的救世主吗?当然不是。微软公司的钱可不是白花的,它有自己的打算。
微软公司深知,苹果公司尽管目前元气大伤,窘境连连,可是它潜在的实力却不可低估。如果苹果公司与其他大软件公司合作,它们一旦取得某种突破,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市场冲击,影响到微软公司的经营业绩。而且,由于微软公司实力大大超过苹果公司,在合作中它可以左右局势,掌握一切,苹果公司只有跟着走的份儿,根本不必担心受到苹果公司的牵制。并且通过与苹果公司联手,微软公司可以将自己生产的因特网浏览器装在每一台苹果电脑的包装盒里,这一举措为微软的因特网浏览器增加了竞争获胜的筹码。
在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博弈论在与对手竞争、合作中体现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