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博弈
47454200000041

第41章 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

对于重要的事情来说,追求最好是很差的决策原则。说起来,追求卓越的心态是许多已经不错的人的头号敌人。

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向老师求教: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他们带到一块麦田,要求他们沿着田埂直线前进,不许后退,而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枝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枝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是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枝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只好将就着摘了一个。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教训。当他走到1/3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1/3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1/3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枝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枝,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可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了。

注意那个结果最好的弟子的策略:1/3。为什么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比例呢?

事实证明,选择最佳对象的最好搜寻策略,就是在冷静地比较若干样本后,选择下一个高于他们全体的那一个,称为约会比率与等待流程。失去最佳选择的风险约有1/3,但是你已经竭尽所能了,而且你还有大约1/3的机会挑中最想要的那一个。

假定你是个女性,决定要结婚,你身边社交圈里有100个合适的单身男子都有意追求你,你的任务就是,从他们当中挑选最好的一位作为结婚对象。但要从这100个里面选出最好的一个并非易事,你该怎么做才能争取到这个结果?

首先你想到的是和这100个人都接触一遍,了解每个人的情况,将各项素质分别打分,经过对比筛选,找出那个最优秀的人。

可惜在这个游戏中,条件是严格限定的:每个人你只能约会一次,而且只能当场决定选择还是放弃,一旦你选择了其中一个,你就没有机会再约会别人了。这些条件似乎有点苛刻,其实在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机会是不等人的,等你左挑右选,把一切都规划好了,人家可能早就成了别人的如意郎君。所以说,这样限制是有道理的。

要从一篮苹果当中挑出一颗最好的,一个个比较是最佳法则,因为每一个都可能是最好的,也可能是最差的。所以你得开始约会——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可以用来检验这些人吗?但是约会和选苹果是不一样的,挑选苹果可以把两颗拿起来比一比,可是正如我们已经说明的,在这个游戏当中一次只能跟一个候选人约会,每次约会后就必须立刻决定这个人有没有可能是最好的一个,虽然有很多人你还没约会过。一旦某位幸运的男士中选,你就不再约会(当然这只是游戏,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如此)。

还有一个游戏规则必须遵守,约会之后一旦你决定淘汰这个人,他就永远出局了。也就是你不能和每个候选者约会后,再把他们贴上排名,最后才从里面挑最好的一个。统计学家称这种一边搜集资料一边作决定的决策过程为“运次决策”。

接下来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你希望选到最佳伴侣,但是又该如何在既定的规则下,将找到理想对象的几率最大化呢?如果太早结束约会生涯,就等于放弃了在那群还没约会的对象中,找到一个比现在更好伴侣的机会,仓促的婚姻将使你终生悔恨。匆匆结婚后的漫长悔恨,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等得太久,最好的那个又可能已经从指间溜走,要补救也来不及了,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发生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最佳的策略呢?最佳的策略就是能够给你最大成功机会的策略。纵使无法100%肯定,但是你知道自己要的就是最大的成功机会。要把这个游戏变得很简单了,也就是把选择的过程最合适化即可。

显然,你不应该选择第一个遇到的人,因为他在100个当中名列第一的机会只有1%。这个几率可以说是非常的渺茫,直接把筹码放在第一个人身上,也是最糟的赌注。同样,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甚至后面的人,情况都一样,每个人都只有1%的机会可以成为100个人当中的第一名。如果你真心想要找到最好的,就不应该随机选择。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假如你约会的头一个碰巧是最好的那个呢?你把他淘汰掉了,以后约会的对象“一个不如一个”,岂不是遗恨终生吗?你不应该选择第一个出现的对象,因为第一次约会就碰到最佳伴侣的机会微乎其微,只有1%。即使这个人真的很优秀,你也要忍痛割爱,因为你不知道在这100人里,他到底排在什么位置。

这只是个游戏,如果你在现实生活里找对象不必如此。因为在游戏中,这位女性对这100人原来一无所知,而在生活中,即使没谈过恋爱,你对异性也有很多了解,例如你的父兄、亲属、朋友、同学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你已经知道什么样的男人可以交往,什么样的不能。也就是说,你心中早已有了一个标准,这和游戏中假设的不同。所以如果你在现实里遇到一个好男人,你应该把他留下,而且你们只要还没结婚,“骑马找马”也不能算不道德。

现在我们讨论选择策略。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第一组人(比如说先取10名)作为试验品,就好像在糖果店或面包店里的试吃品一样,之后如果遇到比这组人更好的对象,就可以考虑嫁给他了。这个方法既可以在候选人之间作比较,同时也不会与现实太过脱节。你可以给每个约会对象评分,以10分为满分,当分数高于前10人的对象出现时,他就是最后的赢家。你要做的就是从前10个人当中获取一些经验,作为评估他人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上述策略时,有两种情况会使你损失惨重。第一,如果前10名刚好是全部里面最糟的,碰巧下一个又是倒数第11名,那就算你倒霉了,你将面临一个相当坏的选择,虽然不是最坏,不过也够糟的了,并错失选择最好的机会。因为既然这个倒数第11名已经比前10个都要来得好,依照上面的决策模式,选择他是不会错的,可是其实首选对象仍在苦苦地等待着你,只不过你还处于约会初期,绝不会知道这点。这就像是成天在一群奇怪的人周围打转,和这些人相处的经验将扭曲你对正常人的印象。

第二种状况正好相反,就是最好的选择恰好已经在前10个当中,导致你设了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高标准,在未来的约会中不可能再遇到和他们一样好的,最后只好在所有机会都出现后选择第100个。而这第100名顶多只是中等标准。那么,终其一生,你将幻想着,要不是放弃了那一个人,结果就会如何如何。采行这个策略有大输、大赢的机会。在运用此策略的情况下,你将有1/4赢的机会,也就是与最优秀的人结婚的几率达25%。这当然比随机选择好得多,但还没有十足的把握。因此,接下来,你得决定排名第1、第3,或第5的次佳选择。

那么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决策呢?当然,在这个案例中,由于你只从100个候选人当中取了10个样本,而最佳选择刚好在样本中的机会只有1/10,因此第二种错误(也就是让最佳选择从手中溜走)的发生机会相当小。所以,在此类错误风险不高的情况下,也许你会愿意提高抽样的数目,这样就有更多的经验来增加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如果运用相同的策略,但是将样本数改为20,那又会如何?如此一来,虽然最佳选择从手中溜走的机会将会从1/10增加到1/5,但也会大大降低设立过低标准的可能。这是一种交换条件,如果有一边更好,另一边就会更糟。那么如果抽样数目是30,甚至40,又会如何?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已经明白了一点: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你抽取的“样本”太少,你得出的结论可能并不准确;可是如果你取样太多,结论倒是准确了,可是又很有可能错失最佳选择(他正好在取样里,被牺牲掉了)。那么,在这样的选择中,有没有个最佳样本数的存在?如果有,那么该是多少?

看看那些已经确认的因素。你到底是不是确定你的动机和企图?你是不是真的一定要从那100个对象中挑出最好的下一个?

但是追求最好选择也是有缺点的。如果最好的候选人就在你抽取的样本之中,你就必须嫁给100个里面最后和你约会的人(尽管是压箱货,却未必是最差的)。在这个游戏中他可能选平均水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别人也在追逐之中,因此这家伙可能就没这么好了。如同苏格拉底的方法,你有1/3的机会挑中最好的对象,至于挑到平庸之才,甚至水准以下对象的机会也一样约各1/3。这种情况就好像是在网球比赛中尝试发球得分一样。

所以,再回到那个仅容许约会10次的方式,并作进一步的讨论。由于最佳人选在第一群人里面的几率只有1/10,因此他还有90%的机会留在尚未和你约会的那90个人当中。惟一不能保证你和他结合的因素,就是当2号人选刚好也在那10个人之外,使你在和最佳人选相遇前,就选了第2号。这是因为既然他们两人都比前面10个人来得理想,那么根据游戏规则,不管你先跟谁约会,你都会选择先出现的那一位。事实上,第3、第4人选在那10个人之外的几率也是一样的。因此,婚前约会次数太少将会降低你和最佳人选擦身而过的机会,却也会增加你跳过最佳人选而选择次佳者的机会。但是这种结果真的这么差吗?这就要看你在100人当中若只选中次佳人选时会不会自怨自艾了!好像有一点儿自负,是不是?

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要明确动机了。如果你的动机就是找到最好的那个人,你就不得不承认现实:没有一个策略可以保证实现这个目标。

也许我们应该保守一点来玩这个游戏,运用同样的规则,但追求不同的目标。换句话说,不把追求最佳人选作为最大目标,而是设法避免挑到最差的人选,这就称为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在赌博的时候(你的确是在赌博,只不过不是用一般的筹码),你应该设法减少损失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利润的报酬。就像赌马挑品种比较好的马,就是为了规避风险。在这样的前提下,你的策略又会有什么转变呢?

确定这个前提后,就算你认为挑中次佳人选并不可悲,你也不必为了简化约会过程,而将约会人数从36个人降到10个人。比较好的做法是,把前30个人当做样本,然后跟前面的做法一样,挑选下一个比他们更好的对象。这样虽然挑到最佳人选的机会稍微降低,但是仍有高于50%的机会挑到最佳或是次佳人选。更不必到约会终了,甚至在咽下最后一口气时选。这样做是比较合理的,以次类推,如果你认为这100个人里面的前5名都可以接受,那你只需要20个样本,这样你就有70%的机会可以找到前5名的对象,也就是说,只要动动脑筋,就有将近1∶3的几率可以遇到100个人当中的前5名。

这种比较保守的策略并不会降低挑中最佳人选的机会,只是把比率从37%降到33%,下降的幅度甚至很难察觉得出来。你只要放弃一点点获得最大奖的机会,就能大大提高平均成果,也把找不到合适对象的几率降低了50%。

这个游戏有许多不同的可行策略,最适合你的策略(应该作为个人决策的指导原则),就看你的目标定得有多清楚。你可以说我只要最佳人选,这是第一种策略,但也必须接受可能会败得很惨的事实。或者,你可以稍微降低一下标准来减少损失。总之,你必须事先搞清楚自己到底要找什么样的对象。因为对于每一组清楚确认的目标而言,其相对应的策略都有不同的约会比率与等待过程。这一点应该并不意外,因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这么做的。

很抱歉,鱼与熊掌就是不能兼得,所以对自己的目标就要定得实际一点。实际上边学边可以调整目标,根据经验和资源来调高或降低你的标准。多数人都可以靠直觉来调整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动态策略,只要能够明确说出想要什么,就一定有办法达成愿望。当然没有事情是100%肯定的,《圣经》上有“跑在前头的未必赢”的话,但是可能你也会同意戴门·朗尼思所说的:跑在前头的人未必赢,但他还是你该下注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