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见仁见智
孔子学生宓子的朋友给宓子引见了他的一位朋友。那人走后,宓子回过头来对朋友说:“我觉得这个人有三样毛病。第一,他一见到我就笑,这说明他一点也不严肃,显得有些轻浮;第二,谈话的过程中,没有一点尊敬老师的意思;第三,这是我们第一次谈话,他就无话不说,这说明他不遵守礼节规矩。”
朋友听后,解释道:“我觉得他见到你笑,是说明这个人心胸坦荡;说话时不尊你为老师,则是见识通达、不拘己见的表现;至于第一次谈话无话不说,则是不见外,无所隐藏,这体现了他的忠诚的品性。”
对同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却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这都是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
——《齐俗训》
人生智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都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有了差异才有了互补的可能。所以,人们之间才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善于倾听,善于借鉴,才能求同存异,左右逢源。
2.指鹿为马
秦二世当皇帝时,丞相赵高想暗中谋夺王位。他担心大臣们不听他的指挥,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来试探他们。赵高找来一只鹿,在朝廷里当着大臣们的面敬献给了秦二世,并且说道:“皇上,我献给您的是一匹马。”
秦二世笑着说:“你弄错了,这明明是一只鹿,你怎能把它说成是一匹马呢?”秦二世又问左右的大臣们是不是这样。有的大臣闭口不敢说话;有的大臣为了讨好赵高,说这的确是马;而只有一小部分人说这是鹿。之后,赵高就对那些说鹿的人大加迫害。
——《史记》
人生智慧
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直的事物,也没有绝对正直的人。或说正直就像歌一样。由于承受太多的音乐而慢慢地沉没,让疲惫的话吞噬了正直的真正内容。在经受挫折和不公平的人生中,正直具有抗震的力量,让人类充满了希望。
3.舌存齿亡
有一次,有个叫常创的人张开自己的嘴巴给老子看,并且问道:“我的舌头在吗?”老子说:“你的舌头还在。”接着,常创又问道:“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回答道:“已经没了!”于是常创就问:“您能不能给我讲一讲其中的道理?”
老子说:“因为舌头它非常柔软,所以它还存在;而牙齿不在了,就是因为它太坚硬的缘故。”常创听后笑道:“您的确说得很对。其实,天下的事情,哪一种不是这样呢!”
——《说苑》
人生智慧
中国人常讲:内方而外圆,其实是为人处世的一个浅显的道理。内方说明要坚持原则,而外圆则说明在处理具体事情时要有一些弹性。我们既要有像牙齿一样的刚硬与坚持,也要有像舌头一样的柔软与弹性。偏重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满,问题是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这样,在做事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
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魏文侯有一次外出巡视。走到半道时,看见一个过路的农民,反穿着皮衣背负着一捆草经过。魏文侯感到非常奇怪,就问:“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皮衣背着草呢?”农民回答说:“我这样穿,是因为我担心皮衣的毛掉下去。”于是,魏文侯说道:“如果皮衣的皮磨掉了,那么,皮衣的毛不是就失去依附了吗?”
——《左传》
人生智慧
这个农民并没有明白:皮都没有了,毛还长在哪儿?没有皮的存在,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问题在于如何权衡皮与毛的关系。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选择。其实只要明白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和“放弃”的基本原则,就不难理解其中的道理。
5.阿豺折箭
阿豺有二十个儿子。有一天,他对儿子们说:“你们各自给我拿来一支箭!”等儿子们都把箭拿来时,阿豺就当着他们的面,把箭一支支地折断并且扔到了地上。
他回头对他的胞弟说:“你再取一支箭并且折断它。”胞弟依言折断了一支箭。阿豺又说道:“你试试能不能把十九支箭一同折断。”胞弟这回却无法一次折断十九支箭了。
于是,阿豺说道:“你们看得很清楚,一支箭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折断;而许多箭放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断了。这说明只要大家团结一致,我们的国家就会坚不可摧。”
——《魏书》
人生智慧
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同心协力共同奋斗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团结一致,就会获得巨大的力量。当然,把人们联合到一起是以一定的利益为基础的。共同的利益加上共同的目标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得以巩固与发展的基础。
6.一心不可二用
隶首数数非常准确,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一次,有一群大雁从他的头顶飞过。他正准备着要拉弓射下几只大雁,这时旁边有个人问他:“三个五加起来是多少呢?”隶首竟然不能准确地回答。因为拉弓射雁扰乱了隶首的思维,原本很简单的问题也答不上来了。
——《列子》
人生智慧
一个人不能同时做好两件事情,再能干的人也不例外。什么事都想干,什么事都想干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人的力量和能力是有限的。一心的确不可二用。相反,一心一意做事情的人却能得到最后的成功。这也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
7.杯弓蛇影
乐广有个好朋友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到他家里来做客了。乐广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问他其中的原因。朋友说:“上次去你家,咱们一块儿喝酒时,我看见在酒杯中有一条小蛇。我因此而担忧,回去就病倒了。”
其实,那天他们一同喝酒时,乐广家的墙壁上挂了一张弓,在弓背上画着一条小蛇。乐广想,朋友看到的杯中的小蛇大概就是墙上那张弓的影子。于是,乐广又将酒杯放在了原先他们喝酒的位置上,对他的朋友说道:“那么,现在你在这只酒杯中是否又看到了那条小蛇呢?”朋友再看时,小蛇的影子已经没有了,而他的担忧也就消除了。
——《晋书》
人生智慧
无缘无故的担忧的确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原本没有的事情,一旦想像成实际的事情,就会徒增烦恼。那么,只要实际地看待事情,就会使生活少一些烦扰,多一分自在。
8.蝜蝂负重
蝜蝂是一种擅长负重的小动物,在爬行的过程当中,每当遇到什么东西,它就背起来。因为它的后背特别粗糙,背上去的东西就掉不下来,所以越背越多,越背就越重。当人们把它背上的东西拿下去时,它继续往前爬,一如继往。而且,它特别喜欢一个劲地往高处爬,直到摔下来摔死才肯停止。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如蝜蝂一样贪得无厌的人,只是一心想着要捞很多东西。到头来,也只能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柳宗元集》
人生智慧
“世人只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积到多时眼闭了。”积累再多的财富,反而可能会使人生变得沉重而失去原本的从容。既然生不带来,又何必妄想死要带去呢?少一点对财富的痴迷,还一份生活的从容,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有了更多的意义。
9.溺水而亡
永州一带的人都十分擅长游泳。一天,天下大雨,河水暴涨。船被浪打翻在水里。船上的五六个人都落水了。他们就向岸边奋力游去,其中的一个人游得很费劲,落在其他几个人的后面。别人问他怎么游得这么慢,这个人说:“我的怀中有百两黄金。”别人让他扔掉黄金轻装前行。这个人只是摇头。
这个人越游越慢。其他几个人已经到了岸上。就向他喊道:“连命都保不住了,还顾得上什么怀中的黄金!”而这个人仍然听不进劝告,结果被水淹死了。
——《柳宗元集》
人生智慧
鸟翼上系上黄金,鸟也就飞不起来了。你终身劳苦而拥有的财富和你享受到的世俗的欢乐都是过眼云烟,你不可能带着它们离开人世。你可允许财富进入你的屋内,但永远不要让它主宰你的心灵。这种交易的代价太高,最后总是弄得全盘皆输。
10.永州鼠害
永州有个人生于子年,而老鼠正好是子年的属相。于是,这个人就非常喜欢老鼠,以至于他的家里连一只猫也没有养,老鼠就四处横行出入自如。后来,房子换了主人,老鼠依然如故地来来去去。无奈,房子的新主人就借来了五六只猫放在了屋子里,同时又是撒药又是雇人打,死鼠在门外堆成了一座小山。
——《柳宗元集》
人生智慧
老鼠们的横行放纵与饱食无祸的日子再也不会重来。原先的主人是知恶纵恶,因此使恶的事情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恶的事情的周期同时又是短暂的,有今天就不可能再有明日。因此,有些人因为放纵而不知归期时,何不想想是否已经到了该收敛的时候呢?
11.尿壶盛酒
有一个读书人,喜欢收藏古董。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件东西。周围的人都不认识它是什么。这时有另外一个文人故作聪明地说:“这大概是用来盛酒的器物吧!!”读书人听后大喜,就将此物隐藏起来,每当宴请贵客时就拿出来盛酒。有一天,一个对古董有研究的人见到读书人用这个东西盛酒,就十分惊讶地说:“怎么能用贵妇人的尿壶来盛酒呢?”读书人听了之后真是苦不堪言,丢尽了面子,这才把原先视为宝贝的古董扔掉了。
——《龙门子凝道记》
人生智慧
其实,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自以为是、故作聪明的行为虽可能有一时的以假乱真,但在明眼人那里,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如果仍然固执地坚持,那无疑是给自己打造了一个愚蠢的招牌而被到处张扬。
12.捕鼠的策略
老鼠喜欢在夜里出来偷吃主人家的粮食。于是主人就把粮食盛在一个大缸里,任老鼠们去吃。一段时间以后,老鼠养成了在大缸吃粮食的习惯,于是主人就将粮食从缸里倒出来并且盛满了水。到了晚上,老鼠出来觅食,结果一个接一个地掉进水里淹死了。
——《燕书》
人生智慧
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这也往往给了他人以利用的机会。主人的方法可谓是灵巧之极,他突破了惯有的思维方式,逆向地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这样的灵巧,多一些逆向的迂回,就可事半而功倍。
13.落网的大雁
在一片沼泽地里栖居着一群大雁。每当夜晚睡觉时,都要派一个大雁放哨,以防猎人偷袭它们。有一个猎人就在沼泽边上点燃火把,等放哨的大雁看到火光而发出鸣叫时,猎人就立刻将火把投入到水中。每当猎人点燃火把时,放哨的大雁就会鸣叫以唤醒同伴,火把被猎人投入水中熄灭,被惊醒的大雁们以为是受了放哨大雁的欺骗,于是就群起而攻之。到后来,等猎人再点燃火把时,放哨的大雁就不敢再鸣叫示警了。这就给了猎人一个机会,趁着大雁熟睡之际就轻而易举地将它们全部抓住了。
——《燕书》
人生智慧
说真话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而能将真话说到底,要有巨大的勇气。不能因为暂时的来自外界的否定就放弃说真话,其实,这种放弃所付出的代价将是惨重的。
14.穿衣的烦恼
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漂亮洁净的衣服。每天穿的衣服非得换上几遍,直到称心如意为止。
有一次,他去一个地方,穿的新衣上染了一个黑点,而他却不知道。有人告诉他衣服上有了黑点,他浑身上下不自在,就使劲地想用手指将黑点除去,但弄了半天,黑点依旧残留在衣服上。因此,在回来的路上,他为此变得心烦意乱,简直不痛快到了极点。
——《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