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健康教育
47453700000004

第4章 健康教育概述(2)

行为矫正是依据心理学中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设计的。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中,认为行为是由刺激引起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中,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受该行为结果的影响,行为结果可以是积极的、不存在的或消极的。行为矫正就是以对刺激控制和对奖罚的处理为基础的。

国外有报道,行为矫正在治疗肥胖、酗酒和吸烟方面较为成功,同时,该方法也广泛运用于临床对一些疾病的治疗。行为矫正法主要通过认知控制意志来改变顽固的、经常性的和复杂的行为。进行行为矫正必须有训练有素的治疗师和高度激发起来的人群,同时还要获得社会规范的支持,一般只有在讲演、小组讨论、个别咨询和大众传播媒介无效时,才考虑使用。

(三)组织法

组织法包括社区发展、社会行为、社会规划和组织发展等方面。

社区发展是一种有步骤的社区组织方法,它注重于整个社区的技能、能力和认识的提高发展,通常用自助、统一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利益一致和协调的社会团体中这类方法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社会行为是社会成员组织起来要求资源重新分配的一种社区组织形式。社会行为与社区发展迥然不同,前者是建立在社区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上的。应该指出,许多社会行为与健康教育的宗旨、技术或方针相差甚远,健康教育通常不采取社会行为的方法。

社会规划是指由专家通过合理协调和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

组织发展主要是队伍的组织建设、冲突处理、体制改革、资料反馈和人员培训等。

第三节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要求和效果

一、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国家教委于1993年1月18日颁发《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作为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指导法规,具体有五条:

(1)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的健康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健康不仅是躯体健康、体格健壮,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2)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卫生防病知识和急救知识,养成用脑卫生、用眼卫生、起居卫生、运动卫生、环境卫生、心理卫生、性卫生、营养和饮食卫生等良好的习惯,并督促他们身体力行以增进其自我保健的能力。

(3)使大学生认识到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突出的是吸烟、酗酒、膳食结构不合理、缺少体育运动和心理应激)给自身健康带来的危害,帮助他们改变不健康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

(4)使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健康是当代成才的重要素质,并进一步认识到增进健康是历史赋予大学生的使命,而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从而增强他们维护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5)针对大学生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并从大学生卫生知识的掌握,良好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等方面来检验健康教育的效果,总结和交流教育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和体系。

《要求》还对教学师资和学时作了规定:讲座的主讲人和选修教师,一般由校医院或卫生科的医师兼任。部分内容也可请本校或外单位的专业教师或专业讲授。选修课学时约18~36学时,讲座约8~16学时。

此外,从我们给大学生开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对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强烈的需求。因此,我们建议应增加大学生活适应的内容,包括大学的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自我管理和择业求职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对大学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效果的自我评价

大学生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是系统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来说,效果评价能有助于其获取反馈信息,来调整和完善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的同学来说,进行效果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将健康教育转化为健康实践,激发自己不断为增进健康而努力。而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最终要落到增进健康的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及健康素质的提高上,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大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故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定期的自我评价更为必要和重要。自我评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代健康观的确立

能否深刻而完整地把握现代健康概念的内涵?能否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健康观念?能否深刻体会健康与人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是否激发起自我保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健康教育的参与

是否有参加健康教育活动的愿望?能否对健康信息主动关心并积极搜取?能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主动参加健康教育活动?能否对健康教育活动大胆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三)增进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能否掌握增进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能否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四)健康信念的建立

能否将所学增进健康的知识内化为一种态度,一种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倾向,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五)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

能否客观审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努力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努力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六)健康素质的提高

能否具有强壮的体质和较高的抗病能力?比如对感冒等常见病的抵抗力、精力状况和学习效率以及因病缺课情况等,具体可参照WHO的健康十大标准。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调节心理失衡和冲突能力?是否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积极能动地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七)增进健康的影响力

能否为增进同学、亲友的健康而做一些工作?能否为学校和社区的健康促进贡献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第四节健康教育的发展

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活动,自有了人类以来就已出现。远古时期,人们就观察到了生命现象,注意到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健康与疾病等生命活动,并开始不断地探求生命现象的本质与避邪扶正、保命求存和移精变气、祛病治伤、延长寿命的方法。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健康教育。而健康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器重,并形成一定规模,则开始于公元前500~400年的我国和古希腊。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名著“内经”,详细记载了养生、治病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古希腊著名的学者,被称为欧洲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前就明确指出:医生有两件宝,一是治病,一是语言;我必须尽我的能力和智慧,指导病人的生活,使他们不生病。这说明古代就有了健康教育的萌芽,但此时的健康教育主要见于医生的治病与防病。

健康教育作为社会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是20世纪70年代由北美提出来的。1974年加拿大政府出版了《加拿大人民健康的新前景》一书,并开始实施“生活方式行动计划”。1979年美国卫生署发表了书名为《健康人民》的历史性文件,宣告“发动历史上的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称预防观念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已开始研究改善健康的建议。在以后的数十年里,健康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列入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国策。

健康教育的发展以及健康教育时代的到来,是与医学模式的演变和世界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分不开的。古代健康教育以治病为主,这是与当时朴实的自然哲学为基础的医学模式相适应的。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人类在生物科学上取得的惊人进步,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已被阐明,由此,生物医学模式占了主导地位。该模式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病因、宿主、环境三要素平衡的破坏,而健康就是上述三要素达到动态平衡。于是,为了健康,人们加大医疗技术的投入。同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了重治疗轻预防观念,医疗费用也急剧增加。据美国联邦政府统计,1950~1975年,全国医疗费由120亿美元上升到1185亿美元,以每年95%的速度增长。然而,扩大医疗照顾并没有给美国人民的健康带来多少改善。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关于世界健康状况的报告中指出,在20世纪50~60年代,死亡率急剧下降后,接着出现的是一段“停滞”期。报告预测:未来死亡率下降,大部分将决定于非卫生部门所作出的努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人们对现代社会疾病谱和死亡谱的调查给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那些曾经对人类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如麻疹、霍乱、鼠疫、伤寒等已开始得到控制,它们已不是人类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它们在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的首要地位已被一些非传染性疾病所取代,这些疾病有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环境污染所致的疾病,以及人老化引起的慢性病等。而这些疾病发生与致死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以及人们的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第一个以个人生活方式对其健康状况有实质性影响的具体证据,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布瑞斯洛和加州卫生局人口实验室的比洛克于1972年提出的。他们通过大约7000名成人经过五年半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期望寿命与良好的健康和七项简单而又基本的健康习惯有显著关系。经济学家福里在1974年出版的《谁应生存》一书中,比较了美国内华达州和犹他州居民的健康状况,犹他州居民是全国最健康的人口之一,而内华达州的居民则相反。造成两地区健康差异的原因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所致。他认为:现在要想改善美国人健康的关键,乃在于美国人是不是愿意为自己尽点力。

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促进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这一模式实施的重头是健康教育。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要在2000年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即人人享有健康)的战略目标,1979年该组织通过了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健康教育被列为是实施这一战略目标的最重要举措。实践已证明,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保健治本措施,它已经被许多国家所重视。

我国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我国保健事业的发展给世界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政府提出了“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除四害、讲卫生、增强体质、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运动,依靠群众的力量,迅速消灭了性病,控制了四大寄生虫病,各种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城市于20世纪50年代末,农村于20世纪60年代初实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成功地使婴儿死亡率从20%降低到3.4%,使总死亡率从2.5%降低到0.7%。目前,我国的死亡率与发达国家相似,新生人口的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0岁。这些变化在世界卫生史上堪称伟大的创举。我国已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健康教育模式。近年来我国的健康教育工作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1990年4月召开了由各省市自治区卫生部门领导、各健康教育所负责人以及国家各部委领导参加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健康教育提到了战略高度来认识,明确了健康教育是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这对推动我国健康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