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健康教育
47453700000039

第39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2)

①坚持重在教育的原则。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已。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该把预防放在首位,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待人生,悦纳自我与他人,自爱、自信、自强、自立。通过建立正确的认知系统,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②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支持永远是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心理危机干预支持疗法的重要基础。高校要采取措施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关爱、互勉互助,形成协调的人际关系;建立学校救助系统,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能及时通过有效途径获得支持。

③危机干预工作要准确判断,果断处理,有效干预。大学生心理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每一种心理危机都有其特有的诱因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同时还与个人的个性心理特质有很大关系。因此危机干预要求我们能准确判断危机状态,迅速处理。如果判断不准,处理不及时,有可能进一步激发或加重大学生危机状况,给高校工作带来被动局面。

三、建立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1.建立动态的预警对象信息库

建立预警对象信息库是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基础,为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提供第一手资料。建立和完善重点预警对象的信息库包括:(1)大一新生。心理健康中心可以通过心理测试工具16PF,PHI及SCL-90每年对全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通过心理普测,不仅了解学生的总体特点,以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而且能识别出可能发生或正在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并对其进行重点帮助;(2)毕业生。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来说,毕业时面临职业的选择、职业的面试技巧、职业的受挫能力、职业竞争的压力等等,一旦处理不好就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3)学习困难、经济贫困、环境难以适应、网络成瘾、情感受挫、家庭遭受重大变故的学生要给予特别关注;(4)对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和有自杀倾向等重点高危人群加强监控。当然,预警对象信息库是动态变化的。可通过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网络的有效运作,及时、准确记录心理危机学生的行为表现,将其心理状态的连续变化及时补充到信息库,进行动态管理,就能有效进行心理危机的预防。

2.设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讲座、心理咨询、宣传册和选修课,其课程体系尚不完善,还没有真正地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造成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很不全面,或一知半解,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需要,达不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将心理健康课程正式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中,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提出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课程的内容应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应用,而不是对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认识;教授的方法可以多样化,讲授、影片赏析、案例探讨相结合,同时可以运用活动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了解他人,提高人际交往技巧,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课程体系不仅能系统传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而且能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使许多遇到心理困惑的学生敢于寻求和乐于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

3.建立健全的校、院、班三级预警网络

学校一级:主要为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专业人员。根据相关测量结果,筛选出高危人群信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档案,并向二级学院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发出预警信息,促进其协助心理健康中心进行监控和跟踪。对于有严重危机倾向的学生,及时预约本人来访,及时指导帮助;同时,心理健康中心还应对二级学院的心理联络员和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培训,使其正确识别心理危机,并掌握一些简单的危机干预技巧。学院二级:主要是学院的心理联络员和其他辅导员(班主任)。积极构建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网络,结合本学院的学生特色,开展适合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并做好与学校的沟通协调工作,及时发现和上报学院学生的异常情况,并尽可能及时干预,对于特殊情况,需要与家长取得联系的,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及得到支持。班级三级: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的心理委员。选择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帮助他人解决困难,遵守保密原则的学生。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汇报、控制和跟踪,成为危机预防的知识宣传员、观察员、咨询员和联络员。这些“心灵使者”由于和普通同学密切相处,通常可以了解到周围同学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状况,及时反馈给心理健康中心,把可能出现的过激行为遏制于萌芽状态,也可为积极的干预赢得时间。

4.进行多样化的宣传教育

做好宣传工作是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宣传,能使心理健康的观念和意识深入学生心中。充分运用传统的教育渠道,如橱窗、黑板报、心理健康小册或报纸、校广播台、心理讲座等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家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自觉为自身的心理健康护航;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心理网页、BBS、心理信箱、QQ群等为广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资讯和快捷的服务;不断拓展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平台,通过“心情故事”征文、“心情漫画”大赛让大家抒发和描绘心灵之声,通过“校园心理剧”、“心理沙龙”、“心理影片赏析”让大家共同体验和分享心灵之感,通过“心理拓展训练”让大家体验心灵之力;支持学生自主组建心理互助组织,如心理协会、朋辈辅导俱乐部等,充分发挥对心理学有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合理利用他们的资源,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5.构建良好的支持系统

发展个体支持系统应该是危机干预策略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主要包括:(1)家庭。家是大学生的心灵最初的港湾,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的家访(主要通过电话和网络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当出现特殊的情况,需要动员家长,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沟通,共同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危机;(2)学校。除了心理健康中心外,积极组建心理协会、心理俱乐部,搭建朋辈互助平台,这种同学们自发的互助组织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另外,同宿舍的室友、同班同学、好朋友、班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学院、系有关负责人等学校支持子系统的成员,都能够在学校支持子系统中起一定作用。可以说,构建学校层面的支持子系统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方面;(3)社会。学校只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部分,当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力量不能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时,就要及时地将学生转介到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机构。为此,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要与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联动机制、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机构干预快速通道等。

6.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成长

人的成长就是在心理危机中一次次的自我突破与自我提升,是一次次超越挫折与失败的阻碍达到自我发展与成长的过程,更是一步步深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因此,帮助大学生将心理危机经历转化成自我成长的良机,帮助大学生从心理危机中认识自己,重新评价自己,进而发展自己,将心理危机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力量,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念。自我认识是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前提。“认识你自己”,这是镌刻在古希腊宗教中心戴尔菲阿波罗神庙墙上的一句箴言,也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变化,调节自己的行动,控制和完善自己。然而,认识自己并非易事,但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综合认识自己。第一步,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要忠于自己的内心;第二步,通过他观自我,即父母亲人眼中的自我、教师同学眼中的自我、恋人朋友眼中的自我,进行归类分析,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过滤的过程,第三步,从这两方面,我们进行总体分析,列出自己的优点,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同,列出自己的缺点,请大家帮助分析,从而使个体在这种不断澄清过程中得到深化。

自我悦纳是促进自我成长的关键。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己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观、幸福感、愉悦感与满足感。当然,悦纳自己更重要的是现实自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当我接受了现实的自己时,我就发生着变化。”这些现实自我包括接受自己的错误、弱点和失误,这些不完美之处并不会毁灭你的价值,如果我们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和感觉,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不断发扬,明白自己的弱处,并不断提升,那我们就是一个健康的人。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同一般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总体上是相同的,只是在具体的细节上有一些差异。1976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Butcher和Maudal对消除危机的有效办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危机消除策略:给予精神支持、提供宣泄机会、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保持兴趣积极参与其中有选择的倾听、理解他人情感、探讨未来后果、劝告、直接提出建议、正视当事人。精神支持使当事人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有处理危机的能力。赞同当事人的决定,表明干预者对危机者充满信心,有别于假安慰。给当事人提供宣泄的机会,有助于疏导那些可能会造成自我毁灭的情感,如愤怒、恐惧、憎恨。选择恰当的时机使当事人看到希望,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一般临床情况应避免直接的建议、限制,但许多心理危机者陷入困境时情绪十分混乱,按实际情况提出劝告和建议以限制不利情况的发生还是比较合适的,但用劝告、建议的方式要谨慎和深思熟虑。

第四节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自杀高发群体。自杀不仅仅结束自己的生命,也给亲人带来了极大的悲痛,而且也是社会环境中一种不稳定的因素。积极开展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控制和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自杀原因

笔者通过几起典型的大学生自杀事件,通过分析自杀者留下的遗书和日记以及走访调查自杀未遂者的心理特点,认为大学生选择自杀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在的环境因素是自杀的客观基础

1.家庭环境的影响

首先,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等都可能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早期心理创伤,比如,父母早亡或离异、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受父母关注太少甚至受父母或他人虐待等,都容易对孩子造成某种心理创伤,严重的会产生变态行为,甚至走上自杀的绝路。其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与大学生自杀行为也有一定关系。重点高校的大学生一般来讲都比较优秀,父母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在家族中也是亲朋羡慕的对象,来自家庭的压力较大。此外,家庭中有自杀史的大学生较其他人更具自杀的危险性。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的影响既包括以往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包括当前大学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影响,比如,学习、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挫折都可能成为自杀事件的触发因素。在我们分析的案例中,有些学生是因为学习、保研、社团工作、入党、恋爱等多种压力走向自杀的。重点高校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如某些科目学习起来很困难,害怕考试不及格,本硕班的学生害怕自己被淘汰等。另外,随着高校扩招,新校区的建设等,学校的各种配套措施和校园文化欠缺,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很好的释放,使他们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