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健康教育
47453700000029

第29章 网络心理与健康(2)

一、什么是网络成瘾

Goldberg最先提出了“互联网成瘾症”或“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的概念,它是指由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在美国心理学会第107届年会上,金伯利·扬作了题为“网络心理障碍——对数百万上网者心理健康的关注”的研究报告,在这份研究报告中,将网络成瘾概括为以下五种基本类型:

(1)网络色情成瘾(Cyber-sexual Addiction)是指上网者沉湎于网络上的色情文字、音乐、图片、影像、色情聊天、网络性爱等而不能自拔。网络成为大学生的第一色情信息源,一些大学生自控能力差,或为满足日常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性需要而经常在这些网站上流连忘返。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000名大学生中,46%的人浏览过色情网站。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为了寻求性刺激,不断地访问浏览黄色网站,最终导致网络色情成瘾。

(2)网络关系成瘾(Cyber-relational Addiction)是指过度卷入网络人际关系中,表现为沉溺于经由网上聊天或色情网站结识新的朋友。如通过聊天室或OICQ等聊天工具,进行人际交流。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将网络上的朋友看得比现实中亲人和朋友还要重要,更有很多的大学生一味追求浪漫情调,进行“网恋”。

(3)网络强迫行为(Net Compulsions)是指以一种难以抵抗的冲动,不可抑制地、强迫性地着迷于参与网上讨论、在BBS上发文章、网上赌博、网上购物或网上交易活动等。

(4)信息收集成瘾(Information Overload)是指强迫性地浏览各种网页以查找和收集信息。很多大学生总是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搜索或下载过多的对现实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的资料或数据。如在网上大量收集所喜爱的偶像的资料,收集一些最喜爱的电影、电视节目,一些政客们的刺激性丑闻,或者他们最喜欢的一些琐事。他们发现花大量时间收集这些琐事,要比他们学的课程有趣得多。

(5)计算机成瘾(Computer Addiction)是指强迫性的玩计算机游戏或编制计算机程序。关于大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表明,玩游戏已成为大学生上网的首选目的,所占比例高达40%以上。还有一些大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特别感兴趣,沉溺于电脑程序,对那些新鲜的软件有强烈的兴趣,迷恋网络技术包括黑客技术,热衷于自建和发布个人网页或网站,不断地更新网页的内容等。

网络成瘾是借用于临床医学上的药物依赖机理,在无物质成瘾物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的社会和心理功能损害,隐入网络欲罢不能,情绪低落、举止失态、神情恍惚、性格怪异、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上网时感到心理满足和快感,精神极度亢奋,下网后感到无所适从导致风格依赖和滥用的问题,金伯利·扬提出了诊断网络成瘾症的10条标准:①互联网使用成为生活的中心,下网之后也念念不忘“网事”;②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增加互联网的使用;③不能成功减少、控制、停止互联网的使用;④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导致无聊、郁闷和焦躁不安等不愉快感受;⑤一旦上网就能非常愉快;⑥在线时间超出预期计划;⑦重要人际关系、工作、职业机会因为上网而遭到破坏;⑧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⑨对亲友、他人掩盖互联网的卷入程度;⑩下网后有疏离感、失落感。Young认为,上述10种情况,一年内只要有过5种以上,便可诊断为网络成瘾综合症。目前还未见到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诊断指标,虽然我国互联网的时间还不太长,美国的指标不一定适合我国的情况,但上述指标对于我们诊断这一心理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危害

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大学生在网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成瘾削弱学习动机,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

金伯利·扬的调查表明,学业问题是过度上网给大学生带来的首要问题,网络成瘾者中有58%的人提到了学业上的失败。上海某高校退学或转学的205名学生中,1/3的学生是因为无节制上网导致不能通过考试。美国纽约的一所大学调查发现,在辍学的新生中有43%的学生通宵达旦地上网。由于上网占用了网络成瘾者的大部分时间(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每周使用网络平均38.5小时,而非成瘾者仅为4.9小时),致使这部分学生长期旷课,荒废了学业,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网络虽然有助于发散性思维,但上网时间过长会导致思维能力弱化。大部分网络成瘾学生因为长时间上网而导致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甚至被开除学籍。

(二)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长期上网,会使左前脑发育受到伤害,会进一步影响右脑发育,长时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极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紧张性头疼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突发心脑疾病而死亡。长时间端坐于电脑前,做重复、机械的运动和操作,可引起腰酸、背疼、全身不适,以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为多见的关节无菌性炎症。长此以往,会导致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

(三)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本来就缺少与人沟通的能力,如果沉迷于网络,势必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费在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就会更加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从而导致逐步出现人际关系障碍。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一般喜欢结交网上未曾谋面的朋友,远离身边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不能有效地融入现实人群,不能积极体验友谊,使人趋向孤立和非社会化,形成畸形的人际社会化过程。另外,这部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人际互动中常表现为不尊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功利、过于依赖、妒忌心强;自卑、敌意、偏激、退缩、内心不合群等等。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成瘾现象是一种周期长、易反复、难戒断的网络心理问题,研究发现,网络成瘾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客观原因

1.家庭的原因

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1)经济基础。不少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大等原因,心理负担重,于是他们便开始寻求解脱方式,逃避现实的压力。而网络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压力的最好的选择。因为网络游戏所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可以使大学生逃避现实中的许多不愉快。他们在自己能控制的这个虚拟世界中能得到愉快的体验。一旦迷上网络游戏,成瘾心理的形成在所难免。(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有些父母因忙于工作和生计,仅关注读书和考试,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导致父母与子女间出现障碍。有的则教育方式不当,对子女的一些不良行为视而不见。

2.使用网络方法不正确

作为高科技的产品,互联网提供给我们更加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我们利用网络发送电子邮件、查看时事信息……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休闲娱乐。但在这些便利的条件下,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运用网络去体验虚拟世界带给他们刺激与不现实成就感。而QQ聊天也成为大学生网络上应用最多的消遣方式。在网络上公布的一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调查中表明:大一、大二、大三的三个年级的1200名大学生中,上网热衷聊天的达75.8%、选择网络游戏的占41%、曾光顾黄色网站的占35%。在时间比例上,只有19.2%的时间上网是为了下载软件,搜集资料,了解时事新闻。而且年级越低,用于学习的时间比例则越低,用于玩游戏、聊天的时间则更多。女大学生多热衷于网上聊天、交友,男大学生主要是迷恋游戏,追逐游戏的级别等。

3.网络自身的磁性和诱惑力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与现实的广阔天地,加强了他们了解外界及与外界联系的渠道。首先,在网上,大学生可以在匿名状态下,自主选择交流对象,向对方尽情地倾诉自己的烦恼与困惑,很容易找到知音。二是网络游戏的互动性、挑战性与实时性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网络游戏具有引人入胜的动画和音响效果,生动的故事情节。超越时空的游戏,使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可以随时找到共同的爱好者,在游戏中可以交流、团结协作与竞争,让人感受到友好、轻松和快乐。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观原因

除了以上客观原因外,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是网络成瘾形成的基础。台湾大学林以正教授在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中指出:“具有不同个人特质的网络使用者,会受到不同的网络功能特性所吸引,而产生不同的网络成瘾形态”。不少研究显示,具有一些特殊人格特点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网络的吸引和影响,比如孤独、抑郁、内向、敏感、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差、渴望成功和自我实现等。一些抑郁症的大学生为了克服在日常生活中和他人交往时的困难,减少负性事件,喜欢在网上借助匿名或虚构角色的方式和他人进行交谈,有效避免了抑郁感的发生。

2.社交需要

在网络的世界里,上网者可以获得同他人进行交往的重要窗口,获得同更多人交往的机会。由于网络交往所带来的风险比较小,通过网络平台,不管是弱势群体还是性格内向者,都可以突破时间、空间、身份的限制,扩大交往对象,E-mail、BBS、QQ、MSN和最近兴起的博客都是常用的网络交流方式。借助网络,大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聊天,释放心中的苦闷,缓解学习的压力。本次调查也显示:61.5%的大学生在“寂寞无聊”时上网,28.5%的学生在网上交友的最主要原因是“可以充分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或压抑”,19.6%的学生认为在网上最主要的收获是“使自己的压抑、苦闷得到缓解”。与一部分同学的访谈也发现这种倾向,即一开始上网是因为自己性格内向,与父母及同学缺乏有效沟通,心情烦闷时通过上网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时间一长便无法控制自己,形成了不良的应对模式。

3.从众心理的需要

从众心理就是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即“随大流”,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比较普遍。网络成瘾的心理在大学生中也呈现“小群体”现象,往往集中在一个宿舍或一个班。从众心理的动机就是大学生通过从众的过程得到了一定的情感满足。大学生作为群体中的一个成员,他们会遵从群体的意见,采用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而这种群体内部的“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的判断能力及自我意识,盲目地顺从群体的行为,从而导致过度上网、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

4.不能正确面对失败或挫折,选择逃避?

当代社会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旦遭受挫折或失败,有些大学生如不迅速调整心态,不能正确面对失败,会选择逃避现实,求助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在网络世界中实现所谓的“自我”目标,获得“成功”,使受挫心理得到安慰。

5.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失去了目标?

大学生在入学前有明确的升学目标,但一旦进入大学,压力锐减,失去了努力的目标。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无所适从和彷徨中,很容易被网络这样的新奇事物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