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信息不对称3
啤酒效应:信号在传递过程中被无限放大或缩小
【啤酒效应】信号在逆向传递的过程中被不断放大了,消费者的需求可能只需要10瓶,但零售商的订单使得生产商对需求盲目乐观,造成了好像需要100瓶的印象。而生产商向上游供给商的大量订货又给原料商造成好像需要1000瓶的印象。反之,当需求缩减的时候也是一样。
【提出者】麻省理工学院的斯特曼教授提出
麻省理工学院的斯特曼教授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啤酒销售流通实验。假设制造一件成品要经过7个流程,需要7层上游厂商提供原材料和配件。如果第一个月,客户向公司下的订单是100件,为了防止缺货风险,保证安全库存,公司会要求上游厂家提供105件。然后,公司的上游厂商为了保险,会要求他的上游厂家提供110件,以此类推,到了最上游的第七层厂商时,他所提供的数量可能达到200件之多。
10个月下来,随着时间与上下游的累计效应,这个数字会与实际需求相差很远,导致最后一层厂商损失惨重,可能受伤100倍。
“啤酒效应”暴露了供应链中信息传递中的问题。不对称的信息往往会扭曲供应链内部的需求信息,而且不同阶段对需求状况有着截然不同的估计,如果不能及时详细地掌握供应链的供求状况,其结果便是导致供应链失调。市场“泡沫”,往往便是啤酒效应所导致的最终结果。
啤酒效应不仅仅是啤酒行业的现象,而是经济流通领域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啤酒效应产生的背后原因在于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偏差。
春秋时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抽出一个人专门去很远的地方打水洗涤。于是丁家下定决心打一眼井。井打好后,丁家人非常高兴,逢人便说:“我们打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人们辗转相传,越传越走样,传到最后竟然成了:“丁氏打井打出了一个人。”于是,宋国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也听说了这件事。国君派人去问丁家这件事。丁氏答道:“是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并非打井打到了一个人!”
打井挖出一个人,显得荒诞不经,却有很多人相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偏差,以致产生以讹传讹的情况。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加以辨别考察。
有信息传递就会有谬误,产生这种谬误有可能是因为传递链过长,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此外,也可能是有些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制造虚假信息,传播谣言,因此要建立一套避免信息失真的保障制度,对那些专门制造虚假信息的人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