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奥运励志故事
4742200000014

第14章

第2章第6节刘长春:代表祖国出征奥运第一人

1907年10月24日,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向无数积极向上的青年们激情发问:“……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派出一个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派出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才能举办一次奥运会?”两年之后,在大连一个小渔村的一间草棚里,降生了一个人,这个人代表中华民族第一次站在奥运赛场上,虽然没有取得优异成绩,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他就是刘长春。

刘长春,1909年11月25日出生在大连金县小平岛河口村。刘长春8岁时在沙河口小学上学,一街之隔是一所日本小学,有的日本孩子在街上玩时总是欺负中国孩子。校内哪个孩子挨了打,就来找刘长春。刘长春上学比别的孩子晚,个头比别人高,他就带领一帮同学去为这个同学“评理”。

哪里有什么理?于是两拨孩子常常打架。一个日本督学发现每一次打架都是刘长春冲在最前边,有一天,就把刘长春截住,骂道:“支那人!巴嘎!”一边骂着一边高高扬起胳膊,狠狠抽了刘长春一个耳光,抽得他摔在了地上。刘长春哭着回去告诉了老师,老师为他擦去眼泪,说:“别哭,记住,咱们不是支那人,是中国人!等你长大了,要为咱中国人争气!”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刘长春一天天长大。学校的体育课上,他最喜欢奔跑和踢足球。上初中的时候,他在一次运动会的百米赛跑上居然跑出了11秒8的成绩,被人称为“兔子腿”。这成绩远远超出了中学生的水平。当时的中学,掌握在日本人手里,中国学生必须把日语称为“国语”,作为必修课,每周还要干五天的苦役,但就是这样的学习,刘长春也无法读下去了。此时,全家九口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父亲身上,日子越来越艰难。刘长春作为长子,必须帮助父亲挣钱养家,于是,14岁的刘长春辍学来到一家玻璃厂当起了学徒。

后来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蒙受耻辱。1932年,张学良决定派刘长春代表祖国,远涉重洋参加奥运会。7月8日,刘长春和随行的教练宋君复才从上海登上了去美国的邮船。那一天,很多人赶来为他们送行。上海一家报刊登出了这样一幅漫画送别刘长春:威风凛凛的关羽手持大刀,挺立于一只小船上,题目是“单刀赴会”。

面对茫茫大海,刘长春抱定了决心,一定要排除困难,代表祖国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船抵日本神户,两个日本记者上船来采访,问:“你此行是代表中国,还是代表满洲国?”震怒的刘长春大声回答:“中华民国!”日本当地的体育组织发来贺电,电文中称他为“满洲国奥运会选手”,他拒不签字,立即退回,对电信员说:“本船上无满洲国代表!”

刘长春,此时站在了百米跑道的起点上,六人中,排在第二道。他身着上白下黑的运动短装,含义为“白山黑水”,不忘东北沦陷的国仇。他明白自己站在这里的意义,决定不惜自己的一腔鲜血和生命。随着发令枪响,他如离弦之箭向前冲去,20米,30米,50米……他超过了所有选手。那是一个民族的英魂卷起的狂飙,那是一只黑白相间的雄鹰!他代表着一个民族,终于在奥运会的上空飞起。终点越来越近,但是,他的步伐越来越沉重,他无法不沉重,70米,被人追平,80米,有人超过了……最终,他只跑了第五名。

是的,第五名意味着被淘汰。但刘长春站在了奥运会赛场上,已经向世界宣布:艰难的中国,终于拉开了冲击奥运会的帷幕。他是第一个叩击奥运会大门的中国人,有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前仆后继。

作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艰难的旧中国能够排除万难派一个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已经是极为不易。刘长春,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将会被历史铭记,被伟大的奥运会铭记,更被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铭记。

在刘长春身上,始终不变的是爱国精神,又是一种具体的行动。无私奉献,为国争光,中国体育健儿勇敢拼搏的精神,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为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希望和崛起的力量。

运动员用切实的行动告诉我们,爱国就应该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只要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就能取得不平凡的成绩。

故事链接

76年前只身代表中国赴美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刘长春的故事被搬上银幕。《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首次以电影的方式讲述刘长春的故事,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为影片题写了英文片名。影片出品人陆绮华说:“这部影片体现了中国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参与、拼搏、奋斗的奥林匹克精神。希望这部影片能让更多人了解奥运会的意义、参与奥运盛事并感受奥运会带来的喜悦。1932年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一定能变成今天13亿人的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