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动物庄园》这本书还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对书中的政治隐喻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还是被小说荒诞的故事情节迷住了。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班主任让我们搜集名言警句,我随手就写了一句“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结果全班同学看了都不知所云。
上了高中以后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开始在全班范围内推荐这本书。不幸的是,当时班上所有同学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的标准是对高考有没有帮助,于是尽管在听完我介绍之后,大家对此书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最终基本上没有人看。当时语文老师还让我们续写名著练笔,我就续写了《动物庄园》,结果他的评价是“没有看过《动物庄园》,像这样的小众书籍不推荐续写,哪怕要续写,也应该对前面的情节有所交待”。这件事让我大吃一惊:我想《动物庄园》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排行榜中如果说排不进前十位,也至少在前二十之列,而我们这位语文老师在整个高中也算是最博学的一位。我甚至想亲自去办公室给他推荐一下这本书,不过想了想高考是指挥棒,也就作罢了。
2008年,在上大学期间,有幸看到了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当时自己的英语水平很差,考虑到兴趣可能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于是就开始以学习为目的翻译这本书。当时只译了前两章,译文质量很差,一些英文习语常常翻译错。到了2009年,英文阅读水平稍有起色,陆续又译了三四两章。同时想到自己翻译文章既然是为了学习,就不如发到网上让大家批评指正,于是就放到了当时刚刚兴起的翻译网站译言。非常感谢译言网的网友指出了我不少错误。后来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原因,这本书也就没有再接着译下去。
2010年,我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GRE教师。GRE作为北美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当中涉及了很多英美文化概念,其中不乏一些政治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中国大部分学生只要不是学相关专业的,在政治、经济、法律、艺术等方面就存在着常识性的欠缺。因此某些相关概念解释起来非常费劲,但我注意到乔治·奥威尔的两本小说(本书和《1984》)当中很具体形象地描述了一些相关概念,于是就经常在课堂上推荐这两本书,有时也会选择书中的一些事例来讲解相关概念。有些同学课后注意到我的博客上有我自己翻译的《动物庄园》前四章,就用微博或者邮件询问,什么时候能翻译完。我一般都回复说,翻译这本书纯粹出于兴趣,得等到时间比较宽裕的时候才会继续翻译。同时我会推荐一些其他人的译本。但令我惊讶的是,有些朋友会再次回复,说我的翻译要比我推荐的译本更好。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于是我找来两三部经典译本,与自己的译本对照了一下。发现最大的差别是,我的译本更贴近当下汉语的使用习惯。一些老译本毕竟年代久远,难免会出现一些生涩的表达。这无疑又成了我继续翻译此书的动力。
今年上半年推掉了很多工作,日子稍微清闲了一点,就想起了这本书。做了两年多出国考试培训教师,英语水平比以前有了大幅提高,翻译起来也更加有信心。于是就重新把前四章修订了一遍,又一鼓作气译完了后面的六章。
可以说,这本书与我有着不解的渊源。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书的标题英文原文是Animal Farm,译成中文一般有三种译法,分别是“动物农场”、“动物农庄”、“动物庄园”。开始翻译为“动物庄园”纯粹是因为自己看的第一个版本就是这个译名,后来自己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动物农场”和“动物农庄”似乎更合适一些,但读来读去还是喜欢“动物庄园”这个名字,也就没改,权且当做是译者的一种特权吧。
我要感谢我的女朋友,如果没有她的感情支持和近乎完美主义的挑剔,我恐怕坚持不到最后;感谢给我来信的GRE学生,如果没有你们的支持,我恐怕没有信心译完全书;感谢译言网的网友帮我指出翻译的一些小差错;感谢师北宸的推荐,感谢东西文库、译言网和唐茶计划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努力使得本书电子版得以顺利出版。
郝海龙
2012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