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图说心理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活用版)
47348100000020

第20章 心理和成瘾、健康的秘密(3)

佛教里说,人人有颗攀援心,就像猴子攀树一样,从一个枝头攀到另一个枝头,人的心从一个念头想到另一个念头,不得停歇。佛教教义认为这是人内心里痛苦的根源。失眠的人就受尽了这种攀援想法的折磨:躺在床上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连绵不断,停不下来也睡不着。所以心理学家提出,要睡眠先睡心。实际上心理学家在临床中发现,失眠的人大多都是因为心理上的障碍,因为性格缺陷或者情绪困扰而表现出失眠的症状。治疗失眠在根本上就是疗心。

心理学对失眠者的一般建议是:首先是不要把失眠看得太严重,不要跟失眠较真,顺其自然。睡不着不强求,重要的是先理顺心情。其次是要减轻生活中的压力,不要让自己太勉强,失眠的人往往有较强的控制心理,或者有强烈的焦虑不安,因此要让自己做到力所能及就可以了,不要被欲望和目标牵着走。最后可以积极地解读自己失眠,适应失眠,人有很大的潜力,并不是必须睡8个小时,适应了每天睡很短的时间,照样身体健康,关键是要让自己不睡觉时保持快乐轻松。人们白天积压了很多负面情绪,不会一觉把这些烦恼全睡没了。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失眠的困扰是很有效的途径。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虽然心理因素不是失眠的唯一原因,但是几乎所有的失眠问题都和心理健康、情绪状态有关。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愉悦的心情、轻松的状态,是享受睡眠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7.咽炎是我的职业病吗

说话的治疗意义

人们常常会误解,以为教师得咽炎是职业病,说话太多了就会患上慢性咽炎。这的确是一种误解,说话是人们的基本能力,怎么会这么容易因为说话而导致咽炎呢?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咽喉炎症的确和说话有关,但不是因为说话太多了,而是因为没有充分地表达引起的,假如你有些话没有机会表达出来的话就可能出现咽炎。目前,对于咽炎的治疗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杨老师患有多年的咽炎,她一直以为是教师的职业病,认为退休以后就会好的。杨老师是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为人谦和、说话不急不慢,一看就是一位慈祥亲切的好老师。一次杨老师参加我们的心理小组,因为嗓子不好,每次说话的时候总是不经意地清嗓子,正好被我看在眼里。

在小组里,杨老师谈得头头是道,思路清晰,特别善于分析道理。她谈到现在的年轻人非常有个性,做事很开放,也很标新立异,但有时候不太尊重老人。她每天坐公交车上班,一路上会有很多大学生,但是很少有人给老人让座,这会让人感觉不礼貌。

“我也很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其实很辛苦,课业负担很重,每天也早起晚睡,不过像我们这样的老人也都在工作,有时候坐公交车很难有座位。有老年人上车,我会主动让座,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不让座,我也会觉得这些孩子们不懂得尊重老人,有时候我会很客气地跟他们说,让他们把座位让给老人坐。我是做老师的,会觉得现在教育有些失败。”

“那您碰上这样的学生怎么跟他们说呢?”

“我会很客气地跟他们讲啊,我会说,这位帅哥,要是女孩我会叫她美女,能不能请你把座位让给这位老婆婆坐?”

“您会给自己找座位吗?”

“我不会这样,我身体还好,有时候也会有人给我让座,但是我不会主动要的,我经常站着。”

杨老师果然是一位谦让的模范,只是事事为别人着想,难道自己的不满也仅仅是为了别人吗?内心里有不满却常常克制自己,有时候这种不满是压抑不住的,咽炎的问题就是和这种克制有关的身体反应。

我们接下来进行了一个角色扮演,假设让一位小伙子坐在车上,让杨老师表演为自己争取座位的情景,我们鼓励杨老师想办法让小伙子让出座位。

杨老师开始很客气地让小伙子让座,哪知道小伙子假装没听见,戴上耳机不动声色,杨老师准备打退堂鼓。然而大家鼓励杨老师语气强烈些,在大家的鼓励下,杨老师和小伙子争吵起来,原来杨老师压着如此多的愤怒,禁不住大声斥责,甚至要掀翻座椅,待她大声宣讲一番道理以后,大家请她回顾这段表演,杨老师感动得流下泪来。

原来杨老师从来没有这么畅快地表达过自己的需要,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家里,自己总是照顾别人,克制自己,连和老伴之间也是一样,自己无论有多委屈都不肯发火,要保持老师的风度和形象,作为一名教师怎么能大喊大闹呢?哪知生活中自己从来没有这么畅快过!

杨老师从此一改以前的态度,勇敢地表达自己,她特别高兴能有这样的一个变化。在她兴奋的时候,我问她是否还有咽炎,她才想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咽炎竟然没有了。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咽喉的心理意义是表达自我需要;咽喉炎的心理意义是我的需要、我的感受没有机会表达出来,自我需要被压制。

我们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机会并不多,尤其是心理上的力量感到不足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让谦让和包容压制自己的需要。当没有满足的需要被压制太多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8.我该怎么照顾生病的家人

心理支持

在人们的观念里,健康主要是指身体健康,所以如果有人生病了,那么好好调理和休养是最重要的。但是,现代医学认为,一旦患有重大的身体疾病,心理上的照顾和疏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一位老师突然得了脑瘤,做了手术以后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大变样,那时候我们每周都花一些时间去和这位老师坐一坐,彼此相互倾听。她说在这段时间里,大家的心理支持给了她很大的力量。

常小姐最近为妈妈的病而烦恼。妈妈因为腿部受伤动了手术,需要家人照顾,但是常小姐感到妈妈好像有什么不对劲儿,似乎她的心情很压抑,嘴上说起来虽然很坚强,但是感觉妈妈对什么事情都感到无奈。因为岁数大了,恢复得比较慢,所以妈妈有时候会很心急,强忍着疼痛活动。常小姐耐心嘱咐她不要擅自活动,以免影响身体恢复,可她发现妈妈嘴上答应得好好的,想动了还是照常要活动。常小姐感到很生气也很无奈,她不明白妈妈怎么不肯好好照顾自己,不记着按时吃药、不肯好好静养、不愿听人劝告。这些都令常小姐想不明白,所以对照顾妈妈越来越没有耐心。常小姐急切地想知道:怎么劝妈妈她才能听呢?怎么让妈妈好好养病呢?

这是照顾生病家人最常见的困惑,不听劝告的家人总是让我们有挫败感。通常这个时候,咨询师会想办法让家人停止劝告。我们通常认为照顾生病的家人,就是要主动替家人承担一些他不能做的事情。这样做,我们会感觉为家人付出了,其实我们忽略了,我们要求家人做这做那、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这仅仅是我们心理的需要,其实生病的家人内心里需要什么却被我们忽视了。所以,我跟常小姐说,先不要急着劝说妈妈怎样做,先来思考一下妈妈现在是怎样的心理需要。

生病的人心里都有恐惧,他们很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他们会恐惧能力的丧失、放不下内心的种种牵挂,内心里的不信任感、孤独感会增加。所以他们的情绪常常是不稳定的,免不了会有伤感、产生一些焦虑、感到有些失望,甚至容易发脾气。这些情绪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冒出来,生病的家人也会时常克制自己。这个时候,生病的家人最需要的帮助是在心理上有人理解和安慰。所以,陪着家人聊聊天,回忆往事,说一说快乐的趣事,这都是最好的帮助。

生病的人常常心理上会感到失落,因为生病有可能一些事情就不能做了,他们感到必须让别人来替自己做,这会令他们感到挫败,甚至担心给别人带来麻烦,所以不愿意接受这种现实,并且极力抗争。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要生硬地拒绝他,要求他停下来。我们要告诉他,会随时在身边陪着他,会随时帮助他,让他尽管去尝试。而我们常常告诉家人,千万别怎样怎样,要不然的话就会怎样怎样,这会令他们更挫败,内心更无助。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照顾生病的人,最重要的是了解他自己怎么认识、看待自己的问题,他希望怎么样去做,了解他的心理状态和内心需要。而最忌讳的是,替代病人做决定和安排,控制他,和他的情绪对抗,这些都是不利于病人康复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