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杂病论
47337400000025

第25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洽(13)

此证虽经误治,但病证未除,潮热未罢,仍为少阳兼阳明里实之证。但毕竟误下微利,正气已伤,故先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畅达枢机,透达表里之邪;若因燥实较甚,服汤不愈者,再以柴胡加芒硝汤以和解少阳,泻热润燥。

柴胡加芒硝汤证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误治伤正,化燥成实,是少阳兼阳明里实之证,治宜和解少阳,泻热去实。

本方药味组成如小柴胡汤,但加芒硝。然就其剂量而言,仅为小柴胡汤原量之1/3,加芒硝2两。其组方意义为,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运转枢机,芒硝泻热去实,软坚通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泻热之功。因药量较轻,可称为和解泄热之轻剂,用于误治正伤之少阳兼阳明的证候。

【辨治要点】

主症: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伴有下后微利。

成因:邪犯少阳,兼阳明里实,且正气已伤。

治法:和解少阳,泻热去实。

方药:柴胡加芒硝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半夏、大枣、芒硝)。

【原文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①,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词解】①脉微厥:脉象非常微弱。厥:甚、极。

【释义】阳明里实误用丸药攻下后的变证与治疗。

伤寒13日,病仍不解,病邪则向阳明传变。发生谵语,是寒邪郁而化热,肠中有燥屎的象征。便燥是谵语之根,所以应当用汤药荡涤胃肠中的热结。患者小便自利且量多,是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偏渗膀胱,而不能还人肠中,故曰“小便利者,大便当硬”。现在反而大便下利,这是不符合一般规律的,此时当参合脉象辨别虚实。如脉见“调和”,即阳明里实之脉未变,说明此“下利”并非虚证,而是前医误用热性丸药攻下所致。如果是虚寒性下利,脉象应该是微弱无力。所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但既经误下,胃气已经损伤,自不能再用峻剂。使用具有缓下作用的调胃承气汤,既下邪热,又和胃气,是的对之方。

【原文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①,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后云,解外宜桂枝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②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词解】

①如狂:将狂而未狂。

②先食温服:即饭前温服。

【释义】太阳蓄血轻证证治。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是太阳在经之邪热不能从外而解,势必化热入里,邪热与血搏结于下焦膀胱部位,瘀热上犯心神,导致神志昏乱,躁扰不宁,类似发狂。血热初结,所以有“血自下”的可能。血结轻浅,血被热邪所:追,其所蓄之血能够自下,邪热可随瘀血下行而解除。若血不自下,则血为热搏,淤积与下,而致少腹“急结”。正因为血热初结,所以治疗时,如表邪未解,就必须先解表邪。只有其表邪解除之后,才可以用桃核承气汤攻逐瘀热。

桃核承气汤中桃仁微苦涌泄,为活血化瘀的主药,但力尚不足。桂枝辛温,用在本方不在解表,而在温通经络,助桃核通利血脉。大黄、芒硝功能泻热导下,与桃仁、桂枝配伍自可泻热逐瘀,推陈致新。甘草调和诸药。共成活血化瘀,通里泄热之剂。

【辨治要点】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成因: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

【原文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释义】少阳兼表里三焦俱病的证治。

伤寒八九日,误用下法,伤其正气,邪气乘虚而入,变证由生。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胆热内郁则胸满而烦;胆火上炎,胃热上蒸,心神被扰则惊惕谵语;三焦不利,决渎失职,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阳气内郁,不得宣:达,气机壅滞则一身尽重而难于转侧。本证是表证误下,邪气内陷,三焦不利,表里同病,虚实互见。故治宜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茯苓、铅丹、大黄而成。因邪人少阳,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畅枢机,扶正祛邪。加桂枝通达郁阳;加大黄泄热和胃;加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安神;去甘草,免其甘缓留邪。诸药相合,寒温同用,攻补兼施,安内解外,使表里错杂之邪,得以速解。

方中铅丹虽能镇惊安神,然而本品有毒,用之宜慎,目前本品内服较为少见,可用生铁落、磁石等品代之为宜。

【辨治要点】

主症:胸胁苦满,烦惊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心悸。

成因:表证误下,邪气内陷,弥漫三焦,表里俱病,虚实互见。

治法: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茯苓、铅丹、大黄)。

【原文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①,刺期门②。

【词解】

①纵:是五行相克的形式,乘其所胜日纵,如木克土。

②期门:肝经之募穴,在乳头直下二寸处。

【释义】肝乘脾的证治。

腹满谵语,近似阳明腑实证,但脉搏并不沉迟实大,也没有见到燥结潮热等,所以非阳明腑实证。寸口脉象浮而紧,近似太阳伤寒表实证,但又没有头痛发热恶寒的表现,所以也不是太阳表证。《辨脉法》中谓“脉浮而紧者,名日弦也”。弦为肝脉,脉搏浮紧,是肝木气旺的表现。“纵”是肝胆之气放纵无制,顺势而往,克犯脾土,即“木克土”之甚者,木土俱病,腹满谵语,可以用刺期门的方法来疏泄肝胆邪盛之气。

【原文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①,刺期门。

【词解】①横:是五行反克的形式,反乘其不胜日横,如木乘金。

【释义】肝乘肺的证治。

肺主皮毛,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病则毛窍为之闭塞,发热、啬啬恶寒。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气为之不利,津液不得输布,所以渴而小便不利。水液内停,脾运受阻,故腹必满。金本克木,今肺气不利反受木侮,即“肝乘肺”也。“横”,指肝气横逆亢盛。治疗也用刺期门的方法,以泄肝木。

本条有倒装文法,“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应置于“刺期门”之后。说明经过刺期门后,使肺摆脱肝木之侮,其宣肃功能得到恢复,毛窍通畅则汗出,水道通调则小便利,病将痊愈。

【原文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①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一作二日内烧瓦熨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②,其人足心必热,谷气③下流故也。

【词解】

①熨:火疗方法之一。古人将砖石等物烧热后,包裹起来,置于体表的某一局部,以取暖发汗。后有发展,用含药物的器具,热熨取汗。

②卓然而痛:突然疼痛。

③谷气:水谷之气。此处指脾胃阳气。

【释义】太阳病误用火法的变证及自愈机转。

太阳病2日,邪尚在表,不当烦躁而见烦躁,故称“反躁”,显示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治宜发表散寒,兼清里热,忌用辛温发汗,更忌用火法强迫发汗。

若误用熨法取汗,导致大汗出,则火热内攻,胃热津伤,里热更盛,是以烦躁益甚而发谵语。

病延十余日,火邪渐衰,津液渐复,正气欲祛邪外出,则有振傈、自下利,这是正胜邪却,病将向愈的佳兆。此之振傈下利,其理与战汗类似。

若误火后出现上半身汗出,小便欲出不能而反失控,足部恶风,呕逆便结,此为上盛下虚之变证。阳热盛于上,故见腰以上汗出,气逆欲呕;阳气虚于下,则见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时欲失溲,大便硬,足下恶风等症。

大便硬,常因水液偏渗膀胱所致,故小便当数。今大便硬,而小便不数反少,是阳热郁于上,津液不能下达所致。

一旦大便通行,阳气骤然下达,反使头上的阳气一时乍虚,故头部突然疼痛。当大便通行,阳气下达之时,原来的足下恶风就会转为足心发热。“谷气下流故也”为自注句,说明“足心必热”的原因。

【原文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①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②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③,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则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④。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词解】

①两阳:风为阳邪,火亦属阳,中风用火法,故称两阳。

②阳盛:此处指阳热之邪炽盛。

③剂颈而还:从颈部以上。剂通齐。

④捻衣摸床:手指不自觉地摸弄衣物和床铺。

【释义】太阳中风误用火法治疗后的变证及预后。

太阳中风,当以桂枝汤解肌发汗,而今误用火法取汗,不仅风邪不能外解,反致火邪为害。风火相助,热势更盛,必伤其血气,而使变证丛生。气受热则动荡,血受热则流溢,气血沸腾,势必失其运行之常度。风为阳邪,火亦属阳,风火相煽,即“两阳相熏灼”。若火毒内攻,溶其血液,则身体发黄。火热上蒸,灼伤阳络则欲衄,火热下劫,阴液匮乏则小便难。火劫发汗,既能伤津,又能耗气,气血阴阳俱虚竭,肌肤失于濡养,则身体枯燥不荣。阳热蒸迫,津液外泄,本当周身汗出,今火劫津伤,不能全身作汗,故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火热上灼则口干咽烂。燥热内结,腑气不通,浊热上攻,则腹满微喘,大便干结不下。久而不愈,热盛扰心,则生谵语;甚者胃津大伤,胃气败绝而为呃逆。手足躁扰,捻衣摸床,神识昏糊,是热极津枯,阴不敛阳,阴阳欲离的危象。当视其津液之存亡以推断其预后。若小便利者,说明阴津尚未尽亡,生机尚在,故曰“其人可治”。若小便全无,则是化源告绝,阴液消亡,预后不良。在热性病诊治过程中,以小便的有无多少,来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原文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①,亡阳②,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词解】

①以火迫劫之:用火法强迫发汗。

②亡阳:此处指心阳外亡,心神浮越。

【释义】误用火法所致惊狂的证治。

伤寒脉浮,是病邪在表,当以麻黄汤发汗或用桂枝汤解肌。若用火法劫汗,则致大汗淋漓。心为火脏,汗为心液,汗多伤阳。心主神志,阳虚则不能养神,心神空虚无主则易浮越。加之心胸阳虚,痰浊内生,痰火扰心,于是发生惊狂、卧起不安。所以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救逆”者,有急救抢险的意义。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即桂枝汤去芍药加蜀膝、龙骨、牡蛎。方中桂枝甘草辛甘,温通心阳,加龙骨、牡蛎,以潜镇浮越之神气。蜀漆有很好的涤痰开窍作用,然其腥臭有毒,易致呕吐,故而再用生姜、大枣,解毒去腥,减少蜀漆对胃的刺激,以防止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

【辨治要点】

主症:惊狂,卧起不安,心悸。

成因:心阳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汤去芍药,加蜀膝、龙骨、牡蛎)。

【原文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释义】温病不司用火法。

形作伤寒是指其证候类似于太阳伤寒,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然脉不弦紧而弱。这里“弱脉”是与伤寒紧脉对举而言,并非微弱之弱。“弱者必渴”和“弱者发热”两句当联系起来理解,即指其人不但脉弱,同时还有发热、口渴、脉浮等见症,当属温邪犯表之证,治宜辛凉宣散之法,故谓“解之当汗出愈”。若反误治以火发,则犹抱薪救火,助热伤津,以致发生神昏谵语等变证。

【原文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①不解,必清血②,名为火邪。

【词解】

①到经:指病至七日,太阳一经行尽。

②清血:即便血。

【释义】

误用火熏而发生的病证。

太阳病,当发汗解表。若误以火熏,不仅不得汗解,反而导致阳郁更甚,火热内攻,心神被扰,其人必躁扰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