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齐民要术
47337200000090

第90章 齐民要术卷第八(10)

鱼、莼等并冷水下。若无莼者,春中可用芜菁英,秋夏可畦种芮(ruì)菘、芜菁叶④,冬用荠叶⑤,以芼之。芜菁等宜待沸,接去上沫,然后下之。皆少着,不用多,多则失羹味。干芜菁无味,不中用。豉汁于别铛中汤煮一沸,漉出滓,澄而用之。勿以杓抳(ní),抳则羹浊——过不清。煮豉但作新琥珀色而已,勿令过黑,黑则鹹(gàn)苦。唯莼笔而不得着葱、薤及米糁、菹、醋等。莼尤不宜咸。羹熟即下清冷水,大率羹一斗,用水一升,多则加之,益羹清隽甜美。下菜、豉、盐,悉不得搅,搅则鱼莼碎,令羹浊而不能好。

《食经》曰:莼羹:鱼长二寸;唯莼不切。鳢鱼,冷水入莼;白鱼⑥,冷水入莼,沸入鱼。与咸豉。又云:鱼长三寸,广二寸半。又云:莼细择,以汤沙之。中破鳢鱼,斜截令薄,准广二寸,横尽也,鱼半体⑦。煮三沸,浑下莼。与豉汁、渍盐。

【注释】①鱼莼羹这条记述周详,辨物明晰,反复交代,表现出贾氏本文的特色,读此立见明顺畅达。惟芼羹之菜这首二段,怀疑原是注文。标目食字有些别扭,疑应作作。或谓《食经》脱食字,不但与下条《食经》重沓,文体水火不容,岂有此理。②莼菜在春夏间,其嫩茎上叶尚未开展时采摘者,品质最好,称为稚莼。其后叶稍舒长,品质次之,今亦名丝莼。至秋季植株衰老,叶小而味苦,不堪蔬食,只可作为饲料,叫做猪莼。③蜗虫:据称是一种很细小的虫,大概颜色也跟莼菜相同,无可分辨,但未详是何种虫。④芮,字书解释为小貌,虽可解释为菜秧或小菘菜,但名称很特别,存疑。日译本作小菘解释,《今释》改为芥字。又,上文等,指芜菁等,但芜菁等待沸乃下,等字疑衍。⑤北宋本作荠叶,明抄等作荠菜。《名医别录》荠,陶弘景云:叶作菹羹亦佳。陆游《食荠》诗:挑根择叶无虚日。荠菜要择去污泥败叶和挑根带出来的秽草才能吃,作叶自可。⑥白鱼:即鲌(bó)鱼,鲤科。栖息于淡水中上层的中型鱼,大者可达六七公斤。⑦横尽也,《今释》认为也应下移作横尽鱼半体也,或是衍文,应是。按:半体指中破后的半片鱼身,横尽就是就半片鱼身横披出头。

【译文】脍鱼莼羹的[作法]:搀在羹里面的菜,莼是最好的。四月里,莼从宿根抽出新茎,还没有长叶,这时叫雉尾莼,第一肥美。叶子舒展开来长足了,叫做丝莼。五月、六月用丝莼。进入七月,一直到九月十月里,就不好吃了,因为莼上面长着一种蜗虫的缘故。这虫很细小,粘在莼菜上跟莼一样,不能分辨,吃了对人有害。十月,水冻虫死了之后,莼还是可以吃的。从十月底到第二年三月,都吃壤(guī)莼。壤莼是根上头、丝莼下面的根茬。丝莼死了之后,〔下面〕留着的根茬,形状像珊瑚,上端一寸左右的地方,肥而且滑,可以吃;再摘深些,味道就苦涩了。

凡是丝莼,在陂池里种的,颜色带黄,肥美好吃,只要洗干净了就可以用;采取野生的莼,颜色青的,须要在另外的铛里用沸水焯一下,然后再用,不焯的话,味道就苦涩。丝莼和琅莼,都是有多长就尽长用,不要切。

鱼和莼菜都要冷水下锅。如果没有莼菜,春天可以用嫩芜菁叶,夏天秋天可以畦种芮(ruì)菘(?)、芜菁取鲜叶,冬天用荠叶来搀和。芜菁叶等要等〔冷水煮的鱼〕水沸了撇去上层浮沫之后,才下锅。这些叶子都只可少搁些,不可多,多了就失去羹的味道。干芜菁叶没有味,不中用。豉汁要在另外的铛里用水煮开一次,滤去渣滓,澄清后再用。煮的时候不要用杓子研豆豉,研了会使羹浑浊,因为研烂后豉汁过滤不清,〔所以造成羹也浑浊〕。煮豉汁只要煮到像新琥珀〔的浅黄褐〕色就可以了,不要太黑,黑了味就苦涩。只单纯用莼菜搀和,不得加葱、薤及米糁、菹菜、酸醋等。用莼菜尤其不宜成。羹熟了就加些清净的冷水,一般是一斗羹,用一升水,羹多了按比例加水,使羹增添清爽甜美的口味。下菜、豉汁或盐的时候,都不得搅和,搅和了会把鱼和莼菜搅碎,羹也就浑浊,就作不好了。

《食经》说:作莼羹,鱼切成二寸长,但莼菜不切。用鳢鱼时,〔鱼同〕莼菜〔一齐〕冷水下锅;用白鱼时,莼菜冷水下锅,鱼到水开了再下。都加入咸豆豉。又一说:鱼切成三寸长,二寸半阔。又一说:将莼菜仔细择净,在沸汤里焯过。中半破开鳢鱼为两片,斜披成薄片,就半片鱼身横披出头,再切成二寸宽的块。鱼煮三沸后,放下整条的莼菜。加入豉汁和浸渍后澄清的盐汁。

醋菹鹅鸭羹①:方寸准,熬之。与豉汁、米汁②。细切醋菹与之,下盐。半奠③。不醋,与菹汁。

菰菌鱼羹:鱼,方寸准。汤沙中出,擘。先煮菌令沸,下鱼。又云:先下,与鱼、菌、莱(mù)、糁、葱、豉④。又云:洗,不沙。肥肉亦可用。半奠之。

笋思尹切适(gě)古可切鱼羹:,汤渍令释,细擘。先煮篱,令煮沸。下鱼、盐、豉。半奠之。

鳢鱼腥:用极大者,一尺以下不合用。汤鳞治,斜截腥叶,方寸半准。豉汁与鱼,俱下水中。与研米汁。煮熟,与盐、姜、橘皮、椒末、酒。鳢涩,故须米汁也。

鲤鱼腥:用大者。鳞治,方寸,厚五分。煮,和,如鳢腥。与全米糁。奠时,去米粒,半奠。若过米奠⑤,不合法也。

脸月韱(qiān)上,力减切;下,初减切。⑥:用猪肠。经汤出,三寸断之,决破,细切,熬。与水,沸,下豉清、破米汁⑦,葱、姜、椒、胡芹、小蒜、芥——并细切锻⑧。下盐、醋。蒜子细切血,将奠与之⑨——早与血则变,大可增。米奠⑩。

鳢鱼汤:(zhè),用大鳢,一尺以下不合用。净鳞治,及霍叶斜截为方寸半,厚三寸。豉汁与鱼,俱下水中。与白米糁。糁煮熟,与盐、姜、椒、橘皮屑末。半奠时,勿令有糁。

(tuó)臛:汤火寻(xún,又qián)徐廉切,去腹中,净洗,中解,五寸断之。煮沸,令变色。出,方寸分准,熬之。与豉清、研汁,煮令极熟。葱、姜、橘皮、胡芹、小蒜,并细切锻与之。下盐、醋。半奠。

椠(qiàn)七艳切淡:用肥鹅鸭肉,浑煮。研为候,长二寸,广一寸,厚四分许。去大骨。白汤别煮椠,经半日久,漉出,淅箕中杓迮去令尽。羊肉,下汁中煮,与盐、豉。将熟,细切锻胡芹、小蒜与之。生熟如烂。不与醋。若无椠,用菰菌——用地菌,黑里不中。椠,大者中破,小者浑用。椠者,树根下生木耳,要复接地生,不黑者乃中用。米奠也。

损肾:用牛羊百叶,净治令白,薤叶切,长四寸,下盐、豉中,不令大沸——大熟则韧,但令小卷止。与二寸苏,姜末,和肉。漉取汁,盘满奠。又用肾,切长二寸,广寸,厚五分,作如上。奠,亦用八。姜、薤,别奠随之也。烂熟:烂熟肉,谐令胜刀,切长三寸,广半寸,厚三寸半。将用,肉汁中葱、姜、椒、橘皮、胡芹、小蒜并细切锻,并盐、醋与之。别作臛。临用,泻腥中和奠。有沈,将用乃下。肉候汁中小久则变,大可增之。

治羹臛伤咸法:取车辙中干土末,绵筛,以两重帛作袋子盛之,绳系令坚坚,沉着铛中。须臾则淡,便引出。

【注释】①自此条以下至烂熟条,都是《食经》文。供奠上有一定的装法,又有又云,多有借用字,叙述疏简,都是《食经》、《食次》文的特色。②米汁:指碎米的汁,就是把米研碎后和进水调成米汁,然后下在锅里,略似现在的勾芡。③半奠:盛半碗供上席。启愉按:奠的原义是置,碗放在桌上是置,饭菜盛在碗里也是置,今浙东方言犹称盛饭、盛菜为置饭、置菜。在浙东用奠的本义字置,《食经》、《食次》即用奠的本字。奠也是装盛食物的容器,因亦称其装盛方法为奠。这就是《食经》、《食次》的所谓奠。奠字后文用得很多,都是这二书的用词,无非是各种不同的盛供方法而已。古时宴飨和祭祀分不开,二书的奠法可能是由祭奠演变而来,有严格的礼制和规矩。④先下,与鱼、菌……,与鱼二字倒错。先下,承上文后下鱼而言,这又法的不同是先下鱼,后下蕈等,应作先下鱼,与菌……。莱,同莫,是蓼科的酸模(Rumexacetosa),颇觉突兀,仍疑是米字之讹。⑤若过米奠:如果连着米粒供上。《今释》改米为半,意谓超过半奠;日译本保存原文,释过为渡,即带着米粒盛上。启愉按:日译本为长,既不改字,也和去掉米粒不应带进去的告诫吻合。⑥脸:只有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五解释脸为生血也,与本条用血相合。:指纤长的肠。二物合用,故名脸月韱。贵阳等地有一种用肠和血作盖头的面条,肠者长也,血者红旺也,所以称为长旺面,和脸月韱命意仿佛,不过文绉绉罢了。⑦破,应是研字之讹。《北户录》卷二食目称:南朝食品中,有脸。崔龟图注:脸法:用猪肠,经沸汤出,三寸断之,决破,细切,熬之。与水,沸,下豉汁、研米,葱、姜、椒、胡芹、蒜。下盐、醋。蒜子细切血,将奠与之——早与血则变也。崔注采自《要术》,破正作研。⑧胡芹:即马芹,参见卷三《种蓑荷芹蘧》注释。⑨血,将,原倒作将血,一字之倒,上下迷惘。按:这里是说血要在将盛供时才下锅,下早了会变老,所以说早与血则变,必须是血,将,据注⑦崔龟图注倒正。蒜子细切血是一句,是说将血切成蒜子大,不是细切蒜子(小蒜已经并细切锻)。⑩大可增。米奠,崔注无之,但从血变老了可以推测增是憎字的形似之误,米奠是半奠之误,应读成:早与血则变,大可憎。半奠。因其礼制严格,不允许烹饪失格,故有此告诫。以下,原作以上,据上文鳢鱼腥条改正。净鳞治,鳢鱼有粘液,上文是汤鳞治,鱼(鲇鱼)粘液更多,下文是汤火寻,净应是汤字之误。现在群众煺多粘液的鱼也常用热汤。下文及,疑应作即,音近而讹。三寸,疑是半寸之误。半字烂了一竖,容易错成三。屑末,指橘皮(也可包括花椒),原作屑米。与白米糁重复,误,径改。:鱼。据《玉篇》、《说文》,就是鲇鱼。鲇鱼多粘液,故用热汤煺治。而《尔雅》、《诗》毛《传》均释鮀(即)为鲨鱼,非此所指。《要木》称鲇,《食经》称,名物称谓不同。分,勉强可作分开讲,或疑半之误。日译本改作半。研汁,应是研米汁,脱米字。研为候,不可解,黄麓森认为是斫为条之误,据下文长二寸……应是。淅箕中杓迮去令尽,箕原作其,误。按:卷九各篇引《食次》文淅箕屡见,这里该是就在淅箕中洗过,并用杓底压榨(迮)去腥水。淅箕即淘米箕,俗亦称筲箕,字应作箕,据《食次》改。迮去下应有水字,但这是《食经》文,它就是这样含糊的。复,《今释》疑须之误。米奠,没有用米,疑半奠之误。又,本条椠淡,椠是写字的板片,但下文说明是木耳,也是《食经》的特用字。淡,不搭界,《广雅·释器》:腅,……肉也。《玉篇》:媵,肴也。淡应是腅的同音借用字。损,也是借用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九酒食:,臛也。损又是的同音借用字。日译本改作肱(xián),即牛百叶。按:《食经》文仅见于本篇者,就有准、锻、谐、漉、椠、胳(络)、沙(煤)、菰(菇)、臛叶(藿叶)、淡(腅)、损()等的许多特用词和同音音近借用字,简直有点像变文,这和贾氏行文是截然异趣,泾渭分流的。豉中,疑是豉汁烂后错成。漉取汁,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捞,但汁如何捞法;贾氏偶亦用如沥字,则是沥去液汁不要,怎么反而要取?这也是《食经》行文遣词的怪特色。但这样却使得涵义不明,究竟是去掉肉汁,还是把肉汁取出浇在肉里面?令人《要术》译文就出现这两种分歧(《今释》译用前者,日译本用后者)。启愉倾向于前者:一、其肉汁腥膻。二、姜末和肉,该是干肴上席。亦用八,亦字无根,疑衍。沈:指酸浆。沈,即瀋字,是浆汁。这是《食经》文,上文《食经》文有鹅鸭羹用酸菜,并说不够酸时加上酸菜卤,所以这里释为酸浆。大可增之,增疑憎的形似之误。之所以嫌憎,是肉候汁中小久则变,变谓变味。这肉臛将上桌时才别煮肉汁下葱姜等辛香作料,葱姜等过煮极易失去鲜品原有香味,产生恶味,所以临用时才倒汁入腥,马上上桌,防止香料久搁泡熟产生异味,也自然沾染肉腥,使味道受影响,那就大可憎之了。之,自然指代肉臛,《食经》用法也,姑仍其旧。绵,贾氏文绢筛屡见,疑绢之误。

【译文】酸菜鹅鸭羹:〔将鹅鸭肉〕切成一寸见方的块,炒过。加豉汁和碎米的汁〔煮〕。将酸菜切细,放下去,再搁盐。盛半碗供上席。如果不够酸,加点酸菜卤。

菇蕈鱼羹:鱼切成一寸见方的块。蕈要先在沸汤中焯过,擘开用。先将蕈煮开,再下鱼块。又一说:先下鱼块,再下蕈、〔米〕糁、葱、豆豉。又一说:蕈只洗净,不要焯。肥肉也可以用。盛半碗供上席。

笋干鱼羹:先将笋干在热水中浸涨,撕成细条。先把笋干煮沸,再下鱼、盐、豆豉。盛半碗供上桌。

鳢鱼臛:鳢鱼要用极大的,一尺以下的不合用。热汤煺去鳞,整治洁净,斜披成薄片,再切成一寸半见方的块。豉汁和鱼一齐下入水中煮。再加研碎的米汁。煮熟后,加盐、生姜、橘皮、花椒末、酒。鳢鱼肉味涩,所以须要加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