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昏聩残暴、醉生梦死的符生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16个由不同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与东晋对峙。权力更迭频繁中的几十个皇帝,大多为昏聩无能的酒色之徒,而前秦的符生可算得上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据《晋书》载,符生“残虐滋甚,耽湎于酒,无复昼夜。群臣朔望朝谒,罕有见者”。长期的酗酒,使他十分怪异暴虐。有一次,他心血来潮,对大臣们说:“众家爱卿,寡人已临朝有日,虽谈不上呕心沥血,但也算是费心尽力了,不知诸位是何等看法,且说给孤家听听。”众臣以为他这阵子可能清醒了点,就有人乘机进言试探:“皇上圣明宰世,天下太平,举国都在讴歌贤政呢。”不料符生听后怒喝道:“你这一派胡言,是故意谄媚寡人,一定另有所图。”并当即下令将那人杖杀于廷。
接着,有个胆大者认为皇上真有些回心转意的迹象,就站出来说:“皇上英明善断,吾朝兴旺有期,至于说吾朝政制嘛,下臣只认为陛下刑罚有些过分,唯望略为宽松才是。”这些话既顾及了符生的面子,又讲出了该提的意见。但符生听后却更为生气地吼道:“大胆逆贼,你竟当众诽谤寡人,丢我的丑。”并令武士将那人推出斩首。
符生如此胡来,使君臣人人自危、噤若寒蝉,谁还敢“议政”。符生却认为威风惬意,更加肆无忌惮,常在腰上别弓挂刃出入于朝廷,谁见了都不免胆战心惊。有一次,符生在太极殿大设酒宴。监酒官向君臣传令,凡与宴者均要一醉方休。符生却在乐工陪奏下,引吭高歌。开始时监酒官连连劝酒,唯恐有人“偷懒”而遭符生惩罚。但几巡过后,监酒官担心有人一不留意会喝醉闹事,就没再勉强众人,场面也就不那么热烈了。没想到因此惹怒了符生,他对监酒官喊道:“何不强酒,犹有坐者!”他要把群臣个个都灌醉倒地,边说边举起雕弓,一箭将监酒官射死。众人见状,无不毛骨悚然,争相夺壶斟喝,很快都丢冠散发、醉吐趴地、洋相百出。符生却以此为乐,频频举杯狂饮、大醉而去。
符生不仅喝酒缺德,而且疑心病也很重,时常怕别人篡位夺权,尤其是对自家的兄弟放心不下,他喝多了就难免说出这桩心事。庶弟符法、符坚与群臣商议,预备“解决”符生。有一天,符生又大醉回到寝宫,见到庶弟们就破口大骂,并声称要立即将他们全部杀掉。被符坚安插在符生身边的人,立刻跑去报告符坚。符坚等人乘机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率兵发动政变,将符生抓住。符生酒醒后已成笼中困兽,失了昔日威风,后悔不迭,但一切都为时已晚。符坚登基后,传令符生自尽。可是这个“天子”临死前却仍提出要酒数斗,饮醉后让武士杀死,在醉酒的麻木中告别了人世。
十九、陶渊明酒事多多
陶渊明又名陶潜,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据粗略统计:在他现存的百余篇诗中,有“酒”者约近半数,其中有一组《饮酒》诗共20首,集中地表达了他以酒解忧排愤的思想感情,成为在中国诗史上咏酒的第一人。有关他的酒事很多,现列举若干如下:
(1)自喻“五柳”。陶潜少年时代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因其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为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只喜欢饮酒,但由于家贫,故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们知道了,就时常请他去喝酒。他总是酩酊大醉而归,在家读书写文,过着安乐自在的生活。这实际上成了他后来自己生活的写照。
(2)秫稻各半。秫即高粱,但这里是指糯米;稻则是指糯米之外的普通粳米。陶潜为了生存,曾几任介微小官,最后一次是做江西彭泽县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将百亩公田全部种植可用以酿酒的糯稻;但他妻子则认为吃粮重于饮酒,坚持应多种植普通稻。最终,两人互相让步而各种了一半。
(3)挺腰辞官。几个月后,郡官派督邮来彭泽县,县吏请陶潜衣冠整齐、毕恭必敬地去见督邮。陶潜叹息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愤然挂冠而去,并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从此隐居躬耕,以诗酒自娱。他在《饮酒》诗20首的序言中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必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酒醒之后就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地为了欢笑罢了。
(4)葛巾漉酒。每当酒发酵成熟时,陶潜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液后,再戴到头上。在苏轼的《谢陈秀常惠一揞巾》中,有“夫子胸中万斛宽,此巾何事小团团,半升仅漉渊明酒,二寸才容子夏宽”的诗句。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他在孔子死后的讲学中,宣扬“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等儒家思想,想必是个酒量较小的人。
(5)僧院酒客。当时名气很大的庐山东林寺僧慧远,曾邀请陶潜去作客。但陶氏说,若允许我到了那里可以喝酒,那我就去。按规矩寺里是不能饮酒的,但慧远却破例答应了。
(6)我醉欲眠。无论是“贵”或“贱”的朋友来访时,陶潜经常邀邻居同饮。若他觉得己有醉意,就会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率真如此。在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即有“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之句。
(7)白衣送酒。陶潜好饮但常无酒。有一年的重阳节,他苦于无酒,于屋旁的东篱下采了一大把菊花久坐时,看到迎面而来的一个白衣人,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来了。二人当即就酌,那人尽醉而归。后人就用“白衣送酒”来表达雪中送炭、遂心所愿之意。
(8)钱留酒家。陶潜有位把杯倾心的知己,叫颜延之。有一天,颜氏特地来看望陶氏,临走时还留下两万钱,以接济他的生活。陶氏收受后,待来客一走,就将这笔钱悉数放到酒家那里,以便日后随时可去喝酒,足见他的酒瘾之大、酒兴之浓。
(9)酒中真意。陶潜经常与乡亲父老对饮,既是为了情分,也可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但更多的是独饮,然而不是一味的滥饮,而大多表现出理性的自觉,如其所言“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悠悠迷所留,酒中有真味”;“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外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待”;“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这也正如梁朝昭明太子萧统评价陶渊明时所说的那样“吾观其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这里所谓的“迹”,无疑是指心迹,是在人生理想遭受现实重创后用酒来平复伤痛、慰藉自己的心路历程,在饮酒中抒发他不愿与腐败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
(10)陶潜埋酒。九江境内有陶潜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内有一个有盖的铜制酒壶,刻有16个字:“语出花,切莫开,待予春酒熟,烦更抱琴来”。人们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部倒在地上,结果其香数月不绝。
二十、苏轼
苏轼字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从他嗜酒如命和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样,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为之锐减。
二十一、欧阳修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二十二、阮籍以酒避祸、解忧
阮籍是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河南人。他蔑视礼教,以“白眼”冷对“礼俗之士”。后来他变为“口不臧否人物”,常用饮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以求生存。
例如:曹爽要他任“参军”时,他看准曹氏已面临覆灭的危机,就称病谢绝,归田闲居,饮酒写作。在司马懿掌握曹魏政权后,阮籍慑于其权势,只得应邀任从事中郎,但每次在宴会上有时真的喝醉,有时则佯装酒醉,以掩饰自己。因为他认为“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司马昭的谋士钟会,官大至司徒。但阮籍认准他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故对他深恶痛绝。但每当钟会以做客的幌子来打探阮籍的虚实时,阮籍就将计就计,置酒相待,但对政事却一言不发,使钟会只得快快而归。因为阮籍已对曹氏皇室失去信心,又不愿与野心勃勃的司马氏集团合作,故“不与世事”、洁身自好。
阮籍有一个容貌秀丽的女儿,司马昭想纳其为儿媳,以此拉拢阮籍。司马昭几次托媒人到阮籍家求婚。阮籍不便直接拒绝,就日日醉酒,一连60天,使司马昭只得作罢。这就是阮籍借醉拒求婚的故事。
阮籍如此饮酒,其意也不是真在于酒,而是正如鲁迅先生在评述阮籍时所说的那样:“他的饮酒不独于他的思想,大半到在环境。当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而且即使讲话讲错了,也可以借酒醉得人的原谅。只要看有一次司马昭求和阮籍结亲,而阮籍一醉就是两个月,没有提出的机会,就可以知道了。”
《世说新语·任诞》指出:阮籍与司马相如基本相同,唯阮籍心怀不平而经常酒浇胸中“垒块”。后人就用“酒浇垒块”、“酒浇块垒”等指有才而不得施展,无可奈何、借酒消愁。
二十三、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身于地主家庭,祖籍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江油青莲乡。史称李白“少有逸才”、“飘然有超世之心”。25岁起漫游各地,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于27岁时招赘于湖北安陆退休的宰相许家,他曾说“酒稳安陆,蹉跎十年”。42岁时受人力荐,入朝做供奉翰林,为皇帝草拟文诰诏令之类的文件,但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被“解职”而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磷的幕僚,因李磷失败而受牵连,被流放于夜郎,中途遇赦而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在醉后到采石矶的江中捞月亮而溺死,享年61岁。
李白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唐代大诗人。其诗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骨气魄,对当时政治的腐败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同时又对人民的痛苦深表同情。
李白一生以酒为伴,暮年时甚至将悬在腰间多年心爱的宝剑也摘下来换酒喝,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有关他的酒事甚多,现列举数则:
(1)醉酒误事。有一次,唐玄宗游赏白莲池,一时心血来潮,欲召李白撰写序文。但那时李白正醉卧于街市的酒家,只得在他人搀扶下勉强登舟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