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人们命名的除“杜康沟”、“杜康泉”、“杜康河”之外,还有“杜康墓”和“杜康庙”。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杜康是古代酿酒的专家。
三、白居易
白居易是位大酒徒。他一生不仅以狂饮著称,而且以善酿出名。他为官时,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酿造。酒的好坏,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看水质如何。但配方不同,亦可使“浊水”产生优质酒,白居易就是这样。在酿的过程中,他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参加实践。
四、大禹绝旨酒疏仪狄
大禹是公元两千多年前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领袖,受舜禅位,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公认的明君圣主。
据《战国策·魏策》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旨酒是指极为珍贵的酒品,大禹认为如此好的东西,意志薄弱的人必会沉湎于它的,所以向后世发出了警告。在古代的典籍中,记述的亡国之君多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大禹预言的应验,也证明了古代酒对政治、军事的影响之大。
大禹曾下过戒酒之令,但他也曾在涂山(今安徽怀远境内)以酒宴会诸侯,共议朝政。
五、夏桀是第一位纵酒亡国的“酒天子”
大禹之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不幸得很,夏启大概可算是最早嗜酒无度的君主了。尽管他在贪饮时,表面上呈现出一派欢乐的景象,实际上却埋下了祸根。影响所及,夏代后来的君主太康、后羿、寒浞、桀等都竞相攀比。史书上说,桀用池子盛酒,酒槽堆积如山,并令人奏起“靡靡之乐”,自己则坐在用宝玉装修的楼台上,观看3000人俯身就酒池如牛饮水般地饮酒、取乐。如此昏聩之君,国家岂有不亡之理!夏桀被商汤打败,逃到南方,不久就死去。但桀只是因纵酒丧国的始作俑者,后世可不乏跟风者。当然,纵酒荒政只是他(她)们的主要罪状之一。
六、殷纣王赴火自焚
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也是后世史不绝书的荒淫暴虐之君。他拒谏言,一味听信妃子妲己的谗言,采用惨无人道的酷刑,将人捆在烧红的铜柱上活活烤死(炮烙),或将活人投入藏有毒蛇的坑内喂蛇(虿盆)。
他在摘星楼下挖了2个大池:右池装满醇酒,名曰“酒海”;左池以糟丘为山,插满树枝,并在其上面挂满肉片,名曰“肉林”。这就是史书上常提到的“酒池肉林”。他与裸体男女整日整夜地追逐嬉戏其间、喝酒吃肉,名曰“醉乐”。据说:他的酒池大到足以行舟的程度,还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以北至邯郸以南的路上,修建了不少行宫,专供其作“长夜之饮”。有一次,他竟连喝了七天七夜。荒唐到如此程度,真是连夏桀也“甘拜下风”了。当纣问他的儿子今天是何日时,所得到回答也只能是“国君而失日,其国危矣”。庶民对纣的积愤,可想而知了。
这时,处于西部的周部落却日益强盛起来。其国君周武王看到讨伐纣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命令姜太公率5万兵马,渡过黄河,在盟津与八百诸侯会师,共同与纣亲自率领的70万商军在牧野大战。由于商军大多为奴隶和俘虏,他们平时对纣都有着刻骨的仇恨,故在周军的进攻下,反戈一击,使周军直捣朝歌。
纣王知道大势已去,就对太监朱升说:“朕悔不听忠臣之言,误被谗奸所惑。今兵连祸结,莫可解救朕思身为天子之尊,万一城破,为群小所获,辱莫甚焉。欲寻自尽,此身尚遗人间不若自焚,反为干净你可取柴薪堆积楼下,朕当与此楼同焚”
纣王身穿衮服,佩满身珠玉,手执碧圭,端坐楼中,眼见烈焰骤起,遂叹曰“悔不听忠谏之言,今日自焚,死故不足惜,有何面目见先王于泉壤也!”
姜太公在声讨纣的十大罪状中,有三条为:沉湎酒色、自用酒池、酗酒肆乐。足见商之亡与纣“重酒色”关系之大。
七、周公与《酒诰》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他协助周武王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故由叔父周公摄政。周公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他鉴于夏、商灭亡的深刻教训,制定了《酒诰》等一些法律,并严格执行。
周公在《酒诰》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了饮酒要有所节制的主张。这也是一篇有名的政治宣言,规定各级官员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且不能喝醉;又告诫殷民,只有等到父母高兴时,才可以置备丰盛的膳食并饮酒;若有人平时聚众饮酒,则决不放纵,要全部抓起来送到周京,加以处死。总之,不能让人们酣乐于酒中。
应该说,《酒诰》不仅对于巩固西周的统治、刹住当时酗酒成风的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有些内容对后代也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八、周幽王设酒宴点烽火戏诸侯
自周公发布《酒诰》后,经成王、康王、昭王,只有60多年时间饮酒有度。到穆王时又酗酒无度起来,及至周幽王,已成了“朝亦醉,暮亦醉,日日恒常醉,政事日无次”嗜酒如命的昏君了。
有个名叫褒响的大夫向幽王进谏,幽王不但不采纳,反将其下狱。褒响之子洪德,为救父出狱,就在乡下用重金买了一个名叫褒姒的美女,进献于幽王。幽王龙颜大悦,将褒姒纳入后宫,并立即降旨释放褒响,复其官位。
后来,幽王借故废了王后、太子,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对此,文武百官虽怀不平,但只得缄口不言,而太史伯叔父叹曰:“周亡可立而待矣!”
褒姒虽居正宫,但从未开颜一笑,一副“冷美人”的样子。幽王令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饮酒歌舞以博褒姒一笑,但毫不生效。幽王问曰:“爱卿所好何事?”褒姒曰:“妾无好也,曾记昔日手裂彩缯,’其声爽然可听。”于是,幽王就令司库日进百匹彩缯,一面饮酒,一面叫宫女撕裂,但仍不见褒姒笑容。幽王还不死心,乃曰:“朕必欲卿一开笑口。”并下令,不拘宫之内外,凡有能致褒姒一笑者,则赏赐千金。
虢石父乃献计:“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人寇,乃于骊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候,发兵相救,又鸣起大鼓,催赶而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息。吾君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游骊山,夜举烽烟,诸侯摇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对于如此“歪招”,昏君幽王听了却认为妙极了,大可一试。
于是,幽王同褒姒往骊山游玩,至晚设酒宴于骊宫,并吩咐人到城上点火。顿时火光冲天、鼓声如雷,各路诸侯领兵望烽直奔王城救难,等兵临城下,却听见楼阁有管乐之音,又听来使告知“幸无外寇,不劳跋涉”。诸侯面面相觑,只得悻悻而归。
褒姒一面饮美酒、吃美食,又凭栏眺望各路诸侯兵马匆匆而来、匆匆离去,并无一事,可能觉得这样太好玩了,终于忍不住嫣然露出了难得一见笑容。幽王见这套把戏果然有效,便高兴地说“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功也!”遂以千金赏之。这就是“千金买笑”、“一笑倾城”的故事。
幽王的这顿酒也可说是喝得尽兴了,但他如此拿社稷大业当儿戏的代价实在太重了,宝座再也坐不安稳了。这时西周已朝政混乱、人心涣散,加之连年灾荒,不到三年,申侯就联合犬戎等部,乘机兴兵进逼镐京。幽王急忙再次命人举烽为号。但诸侯们也学乖了,不但没有响应救援,反而纷纷举兵攻打王城,将幽王斩杀于骊山之下,结束了西周的统治。幽王真是自作自受,终于饮下了这杯自酿的苦酒,一切均在情理之中。
九、管仲饮酒弃半觞之说
春秋时代的齐景公“纵酒,七日七夜不止”;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但那时有几位名臣是不饮酒或反对酗酒的。例如:在春秋初期,由鲍叔牙推荐、被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任命为丞相、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的政治改革家管仲,就是其中主张节酒的一位。
据《韩诗外传》载:“齐桓公置酒,令诸大夫曰:后者饮一经程。管仲后,当饮一经程。饮其一半,而弃其半。桓公曰:仲父当饮一经程,而弃之何也?管仲曰:臣闻之,酒入口者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弃身。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桓公曰:善。”好在齐桓公是个开明的君主,能善解人意,否则管仲不是自找麻烦吗?
上述文言文的大意是齐桓公宴请君臣,唯独管仲迟到。按规矩管仲理应喝一杯罚酒。但他只饮了小半杯,而将大半杯泼在地上。桓公自然不悦,觉得有失面子,但还是敬问管仲为何如此。管仲镇定自如,讲了迟到的原因是为处理一件紧急而重要的公事,并表明自己酒量极为有限,泼掉一些酒是量力而行。若饮醉而失言,招惹杀身祸,岂不是比泼酒更糟吗?
桓公是明理之人,觉得于公不该罚酒,于私其量可恕,故释怀。如此酒德,遂成为古今佳话。
管仲还劝谏桓公节饮。有一次,桓公喝酒醉得连冠帽都不知丢在哪里了,自感羞愧难当,就一连三天不敢上朝露面。管仲则及时劝道:大王做的这件事虽有失面子,但也不至于要避朝弃政啊!为什么不以善举来挽回不良影响呢?桓公豁然开窍,就下令开仓济贫、释放犯轻罪的人。三天后,人们用歌谣唱道:我们的国君为什么不再丢一次冠帽?桓公就此因过得誉。
还有一次,桓公在管仲家里喝私酒,到了日暮时分仍觉未尽兴,命人点烛继续喝下去。管仲就很严肃地提醒道:“大王,我本以为您只是白天喝酒的,没料到您晚上还喝,恕我招待不周,你还是到此为止吧!”桓公听了,自然有点挂不住脸,心想:我堂堂一国之君到你家里喝酒是因为看得起你,你也应该给我留点面子啊!于是就对管仲说:“仲父(桓公对管仲的尊称)啊!你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掰着手指头算算,还有几年活头,何不在这宜人的夜色里尽情而饮呢!”但管仲不为所动,并正色道:“大王所言差矣,常言道,过于贪图口味的人,难免会疏于德养,沉湎于酒宴的人,是会有忧患袭身的,但愿您切勿放纵自己,而应尽力做一个有所作为的君王。”桓公觉得管仲说得诚恳而在理,就心悦诚服地回宫,从此再也不搞夜饮活动了。
桓公执政一匡天下、九盟诸侯,开创了春秋时期的一代辉煌霸业,是与管仲的辅佐分不开的。上面只是列举了在饮酒之事上的几个例子而已。
实际上,对昏君的劝谏是无效的。例如:少师比干对醉生梦死的纣王屡屡上谏,却被纣王残忍地剖开了心脏。
十、吕不韦父子与酒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卫国阳翟(今河南禹县)人,而他以一个珠宝商的投机心理进行谋政成事所奏的四步曲,均与酒有关。
第一步,借助于酒,吕不韦掌握了异人。吕不韦到赵国邯郸经商时,偶然遇到了秦王孙异人,即在那里充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子楚虽被拘于异国,穷困潦倒,但仍隐存贵族之气。吕不免暗自称奇,便询问旁人此人是谁?旁人就告诉他:这是秦王太子安国君之子,现囚禁于丛台,潦倒如穷人,因秦王屡犯赵境,赵王几乎要将他杀掉了。不韦听后不禁叹息道:这真是奇货可居啊!
不韦回到家中问老父:耕田可得利几倍?回答是10倍;又问贩卖珠宝可获利几倍?回答是100倍;再问,若扶立一人为王,则可得利几倍?父亲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若能如此,那得利的倍数是无法计算的。
于是,不韦就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险投机行动。他用酒作敲门砖,在酒桌上结识了监视子楚的公孙乾。一天,公孙乾也设酒宴招待不韦,他就乘机建议请子楚一起喝酒。其间,在公孙乾如厕时,不韦低声问子楚:“如今秦王已老了。太子所爱的是华阳夫人,但夫人无子,殿下何不请求回秦,做华阳夫人之子,这样你将来不是还有继承王位的希望吗?”子楚含泪道:“说到故国,我心如刀割,奈何现无脱身之计。”不韦就把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告诉了子楚。子楚自然感激涕零,并发誓将来若真有荣享富贵的一天,一定要分一半给不韦。公孙乾回席后,又加菜添酒,三人喝到尽兴而散。
第二步,不韦通过奇珍玩好和饮酒交往,买通华阳夫人,并使她认子楚为子。不韦带着价值五百金的奇珍异宝,来到咸阳。当时是秦昭王在位,太子安国君膝下有20多个儿子,唯独将子楚派到赵国作人质,而且全然不顾子楚的安危,竟多次公然与赵国发生军事冲突。因此,在一般人看来,子楚的前途是绝对无望的。但不韦自有主意,认为华阳夫人就是他全盘计划的关键突破口。因华阳夫人正深受安国君宠爱,可惜一直没有为安国君传嗣生子,所以多年来她一直为这块心病寝食不安。不韦采用迂回战术,先拜见与华阳夫人来往密切的其姐,说子楚在赵国日夜思念夫人,并说他自幼丧母,夫人就是他的嫡母,他决心回来奉养双亲,尽其孝道。这是他托我献给华阳夫人的礼物。说着,不韦就把那些珠宝拿了出来。后来,华阳夫人的姐姐设宴招待不韦。席间,不韦不失时机地如此劝说道:“用女色侍奉他人,可得一时之宠;若年老色衰,那可就会失宠了。子楚孝贤,如果华阳夫人把他作为亲生儿,则子楚将来可立为王位,这样夫人终身也就有了依靠,始终不会失势了。”华阳夫人对不韦夸子楚的一番谎言信以为真,就此一拍即合,认子楚为自己的儿子。这一笔幕后交易就此谈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