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感情浅,舔一舔”。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7.酒会禁忌
早到,即使提前一分钟也不好;于预定结束时间前15分钟才到,然后又待了一小时,明明主人已经累坏了,还硬拖着不走。
用又冷又湿的右手和人握手(记得请用左手拿饮料)。
·右手拿过餐点,美奶滋还没抹干净,就和人握手(请用左手拿餐点,要不然,吃完就应立刻用餐巾把手仔细擦干净)。
和别人说话时东张西望,好像深怕错过哪个更重要的人物,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但是在鸡尾酒会上,这种错误却很常见。
硬拉着主人讨论严肃话题,说个没完。要知道,主人还有更重要的事做,没工夫和你扯整晚!
抢着和贵宾谈话,不让别人有搭讪的机会。
把烟灰弹到地毯上,或拿杯子当烟灰缸,用完就不管了。
霸占餐点桌,以致别的客人没机会接近食物。
少数民族饮酒的礼俗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饮食方式都会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的影响,从而形成饮食规则和食物习俗。在众多的食物中,酒的饮用规则和饮用习俗又是最为复杂、最具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饮酒的礼俗更是新奇。
一、独特的饮酒方式
1.羌族
羌族居住在我国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遇有喜庆日子或招待宾客时,他们会抬出一个大坛子,放在地面。人们围坐在坛子周围,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芦管,斜插入坛中,一边谈笑一边从坛子里吮酒汁。由于管长达数尺,人们围坐的圈子较大,所以五六个人甚至七八个人可以同时吸吮,气氛十分热烈。有时饮一会儿酒,又起身跳一会锅庄舞,再继续饮酒,这种饮酒被称作饮咂酒,贵州苗族也喜欢饮咂酒。
2.彝族
彝族人有饮“转转酒”和“杆杆酒”的习俗。转转酒就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圆圈,端着酒杯,依次轮饮。关于转转酒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一座大山里住着汉、藏、彝三个汉子,他们和睦相处,结拜为兄弟,汉族为大哥,藏族为二哥,彝族为老三,每年过节都团聚在一起。有一年三弟彝族开荒收获了许多养子,磨荞面后煮了很多,请二位兄长前来进食,第一天没有吃完,第二天泛出了浓烈的酒香,舀进碗后,三兄弟你推我让,谁也舍不得喝,从早转到晚,没有喝完。后来有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喝完后就会有新的。于是三人就转着喝开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后来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杆杆酒即每年逢喜庆节日,彝家的姑娘、妇女就抱着一坛酒,插上几支锦竹管或麦管,在家门口的路边上,劝过往行人喝上几口才让他们继续赶路,喝过的人越多,这家主人就越光彩。
3.壮族
壮族有一种特殊的饮酒方式叫“打甏”。据《岭外代答》载:邕州钦州壮族村寨,用小瓮干酝成浓糟,贮存起来。客人来了,先在地上铺一张席子,把小瓮放在宾主之间,旁边放一盂干净水,开瓮后,酌水入瓮,插一根竹管,宾主轮流用竹管吸饮,先宾后主。竹管中有一个像小银鱼一样的开捩,能开能合,吸得过急或过缓,小银鱼都会关闭。这种风俗就叫打甏。打甏讲究礼仪,要先由主妇致欢迎词,然后将竹管庄重地递给客人,男女同饮一瓮,水尽管加。
4.布依族
布依族人爱饮米酒,饮酒时有这样几个特别:一是用坛子装酒,将葫芦(地方土语叫革当)伸进坛里汲取;饮酒不用酒杯,而多用碗。二是对饮时要行令猜拳以助兴。三是要唱酒歌,酒歌内容无所不包,诸如开天辟地,日月星辰,民族历史,山川草木,你唱一首,我答一曲,答不了的罚酒。唱完,敬每个客人喝一口酒,人们举起斟满米酒的碗来唱歌答谢。
5.高山族
台湾高山族饮酒讲究“聚饮”或“会饮”。高山族人很少个人闭门独酌,常常是聚众豪饮,通宵达旦,不醉不休。《重修凤山县志》说:聚饮以木碗盛酒,土官先酌,次及副土官、公廨,众番相继而饮。一年之中,新屋落成,捕鹿归来,男女结婚,新年节日之际,都要聚饮一番。饮宴时必令酒多,不拘肴核。男女杂坐欢呼;其最相亲爱者,并肩并唇,取酒从上泻下,双入于口,倾流满地,以为快乐。若汉人闯入,便拉同饮,不醉不止(见《番社采风图考》)。酒酣之后,又群起歌舞,极尽欢乐。黄叔璥《番俗六考》云:“饮酒不醉,兴酣则起而歌而舞,舞无绵绣被体,或着短衣,或袒胸背,跳跃盘旋,如儿戏状;歌无常曲,见在景作曼声,一人歌,群拍手而和。”高山族这种聚饮方式的形成与高山族历史上长期处在原始公有制社会阶段的历史状况有关。
6.藏族
到藏族家做客喝青稞酒时,讲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过酒杯(碗)后,先喝一口,主人斟满,再喝一口,主人又斟满,喝第三口时应干杯。若客人确实不能饮酒,则可按藏族习惯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弹酒3次,表示敬天地神灵、父母长辈、兄弟朋友,主人不再勉强。通常在“三口一杯”之后,客人即可随意饮用。待客人起身告辞时,得最后干一杯,方合乎礼节。
有关少数民族有饮酒方式还有下面二种比较常见,也很有趣。
火塘酒,即在火塘边饮酒及其相关的规程。
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塘边,展示了生育婚丧的生命历程;火塘边,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火塘边,记录着家庭的喜怒哀乐。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火塘与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形成了密切的内在联系,孕育出了独特的火塘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居家饮酒几乎都离不开火塘,火塘文化和酒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是两种相伴共生的重要文化质点,展示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迷人的民族文化光彩。
火塘多设在堂屋中。堂屋是会客、祭祀的地方。面对门的后墙前放置供桌,桌上供奉祖宗神主、牌位等。火塘位置在供桌正前方或屋门两侧。在火塘边饮酒絮语,也就有在列祖列宗前饮酒的意味。与豪气万丈或欢快活泼的少数民族酒文化主流相比,火塘酒在整个饮酒礼仪上则显得庄重拘谨得多,整体气氛表现出更多的理性成分。
火塘酒的拘谨与严肃首先表现在饮酒人的座次排列。在传统的彝族社会中,火塘“上方”指背墙面门的位置,这个位置离供桌最近,是家庭中男性长者的专座;纳西族摩梭人则正好相反,火塘上方是当家妇女的当然座位。火塘饮酒排座次,表面上是一种生活习俗,其深层揭示的是各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等,也反映了各民族间的社会、文化差异。
火塘酒的拘谨与严整还表现在饮酒礼节上。在父权制度牢固确立的民族中,居家围坐火塘饮酒,斟酒人一般是家庭的长子,第一杯酒要敬给男性长者,次则女性长者,平辈者依年龄长幼顺序斟满。若有宾客临门,第一次斟酒要由男性长者亲自执壶,为宾客斟满后,再移交酒壶给长子,由其依次斟满。饮酒时,要先敬客人或长辈后才能饮用。火塘酒讲究温馨和睦的氛围,先举杯者,眼望尊长,再环视众人,说一声:“来,喝吧!”既是敬意,也是邀请,饮用时碰杯而不干杯,饮多饮少,随意而定。
火塘酒的拘谨和严整还表现在饮酒时的语言行为上。火塘边饮酒,祖宗在堂,老幼环坐,因此不得秽语亵行,不得随意喧哗。火塘酒的话题多由宾客或长者提出,晚辈后生尤其是青年妇女不能随意插话打岔。讨论的内容,从农事安排到生活总结,无所不包。酒意阑珊,老人开始用本民族语言吟唱古老的歌谣,向后辈讲述本民族所经历的艰苦磨难和先祖们创业的艰辛曲折,歌颂本民族的英雄人物,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此时,温暖的火塘边、酒壶中,流淌着一个民族古老的历史,酒碗中蕴涵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美酒的波光中闪动着一个家庭的温馨与幸福。
饮火塘酒,在有的民族中,是一种团结人群、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的火塘酒,除严禁在火塘边污言秽语外,较少受繁文缛节的限制,更多地是追求一种宽松舒畅、热烈欢快的生活氛围。
咂酒(又写作“砸酒”)古称“打甏”。它不是酒,而是一种饮酒习俗,也就是借助竹管、藤管、芦苇秆等管状物把酒从容器中吸入杯、碗中饮用或直接吸入口中。因选用吸管的不同,咂酒又称竹管酒、藤管酒等。其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彝、白、苗、傈僳、普米、佤、哈尼、纳西、傣、壮、侗等民族之中。以咂酒法饮用的酒都是水酒。咂酒有冷咂、热咂之分。咂即搬出酒坛,将吸管插入坛底吸饮;热咂酒是把水酒放在锅里加热或者直接把酒坛架在火上,边加热边饮用。咂酒是一插到底,一边饮用,一边加入冷开水,使坛内或锅内的酒液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直到酒味全都丧失。
这种饮酒方法,在西南各民族中曾长期盛行,是待客的最高礼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滇中,在洱海边的铁甲场村民家晚餐时,这种独具特色的饮酒方式令徐霞客大开眼界。
佳节良宵,在宽阔的场坝上置盛满水酒的桶或大罐,其间插入竹管若干根,人们环绕着酒坛轻歌曼舞,渴了,凑近酒坛对着竹管喝一口,清清喉咙再唱;累了,凑近酒桶吸一气,振振精神又跳。气氛极为欢快热烈。贵客临场则欢迎加入歌舞,一曲舞罢,众人簇拥宾客到酒坛前,主持者执管相邀,客人插管,众人才插管入坛,同饮共欢。
以竹、藤、芦苇等直接吸饮的咂酒法,缺乏卫生保障,有碍健康。一些民族已逐渐弃置不用,而有的民族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这一饮酒方法,有的则采取折衷的方式,将酒“咂”出,盛入杯、碗中再饮用。如普米族、侗族等群众就是用竹管将酒吸出盛在葫芦、碗里,再分配饮用。
二、待客酒俗
热情好客是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普遍风尚。酒被许多民族普遍视为珍贵圣洁之物,许多民族好以酒飨客,以表达自己真诚的心意。
1.蒙古族
蒙古族对于来访客人,无论生、熟都热情地以酒相待。首先是立即斟上奶酒,其次还要举行酒宴款待。酒宴中,主人之妻“无不同席”,以表示对客人接待隆重,又说明没把客人当外人。席间,如客人杯中少留酒滴,主人则不高兴,如客人喝尽杯中酒,主人才高兴。饮酒时,主客经常换尝杯中酒,需要客人尝一口,主人只用一只手举杯;若主人双手举杯,则表示主客必须互换酒杯,客人必须饮尽主人所赠的杯中酒,不饮尽,则不高兴,也不再斟。而一旦见到客人醉中喧闹失礼、或吐或卧,主人才格外高兴,并说:客醉,则与我心无异也!(宋孟珙《蒙鞑备录》)。遇贵客临门,蒙古族人有一种名为德吉拉的礼节。过程为:主人拿一瓶酒,瓶口抹有酥油,先由主座客人用右手食指蘸一点瓶口上的酥油在额头上抹一抹,然后依次轮抹,当每个客人抹过后,主人才拿杯子斟酒敬客。
2.藏族
在客人临门时,先要敬上一碗青稞酒,表示主人好客之心如酒力一般热烈,友情如酒味一样浓厚悠长。有时也以喝咂酒的方式招待客人。其饮法是,先烧开一大锅水,放在火塘边温着,然后将一坛酿好的青稞酒插入两支或数支竹管,放在火塘边的客位上。客齐后,主人先请最年长的客人坐于酒坛边,诵经并以指泼点酒洒向四方后,即开始饮。饮时请另一位或几位年长客人与先前长者那样对坐,各吸一根竹管,第一轮酒毕,又以长先幼后的顺序换上另一轮客人。云南傣族人请客饮酒时,贵客必须坐上座。饮酒前,要请客人先吃点饭,以免客人空肚喝酒不尽兴即醉倒。主人向客人敬酒时,一人大呼一声,众人和之,如此者三(明钱古训、李思聪《百夷传》),土司头人宴请重要客人,俗例由寨中年轻姑娘敬酒,她们用银盘托着酒壶,依次向客人敬酒。如果谁敬而不饮,她们就会抱其头而灌饮。如果想让她们手下留情的话,就必须准备好银元,在来敬酒时,放上一枚银币,请其代饮。阿佤人在客人来临时,会感到格外荣幸,认为朋友的到来,带来了兴隆和吉祥,因此搬出酒坛,以迎宾之礼待之。首先,主人敬酒时,先要自己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而客人一定要把所敬之酒喝干,否则主人会认为客人瞧不起他。客人要离去,主人又要以送亲之礼向客人敬酒,主人用葫芦盛满水酒喝过一口后,双手放到客人嘴边,直到对方喝光,主人方歇手。这样做的意思是,客人离去后,不论走到哪儿也不要忘记朋友。
3.黎族
黎族将远道而来的客人待为上宾。若是男客,先酒后饭;若是女宾,则先饭后酒。饮酒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是相互敬酒,属一般的感情交流;第二段是开怀畅饮;第三段是主客对歌饮酒,感情融洽。主人向客人敬酒时,先双手捧起酒碗向众人致敬,并一饮而尽,将空碗给大家看,以表示自己的诚意;接着向客人敬酒,客人干杯后,主人马上来一块肉送到客人嘴里,客人不应拒绝,只能笑纳才合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