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黄帝内经(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47334900000073

第73章 卷第二十二(4)

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厥阴复气所致的病,治用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其邪,以甘缓其急;少阴复气所致的病,治用成寒,佐以苦辛,以甘泻其邪,以酸味收敛,辛苦发散,以咸耎坚;太阴复气所致的病,治用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其邪、燥其湿、渗其湿;少阳复气所致的病,治用成冷,佐以苦辛,以咸味耍坚,以酸味收敛,以辛苦发汗,发汗之药不必避忌热天,但不要触犯温凉的药物,少阴复气所致的病,用发汗药物时与此法相同;阳明复气所致的病,治用辛温,佐以苦甘,以苦味渗泄,以苦味通下,以酸味补虚;太阳复气所致的病,治用成热,佐以甘辛,以苦味坚其脆弱。

凡治各种胜气复气所致之病,寒的用热,热的用寒,温的用清,清的用温,气散的用收敛,气抑的用发散,燥的使用润泽,急的使用缓和,坚硬的使用柔软,脆弱的使用坚固,衰弱的补,亢盛的泻。用各种方法安定正气,使其清静安宁,于是病气衰退,各归其类属,自然无偏胜之害。这是治疗上的基本方法。黄帝道:对。

气有上下之分,是什么意思?岐伯说:身半以上,其气有三,是人身应天的部分,所以是司天之气所主持的;身半以下,其气亦有三,是人身应地的部分,所以是在泉之所主持的。用上下来指明它的胜气和复气,用气来指明人身部位而说明疾病。“半”就是指天枢。所以上部的三气胜而下部的三气都病的,以地气之名来命名人身受病的脏气;下部的三气胜而上部的三气都病的,以天气之名来命名人身受病的脏气。以上所说,是指胜气已经到来,而复气尚屈伏未发者而言;若复气已经到来,则不能以司天在泉之名以区别之,当以复气的情况为准则。

黄帝道:胜复之气的运动,有一定的时候吗?到时候是否一定有胜复之气呢?岐伯说:四时有一定的常位,而胜复之气的有无,却不是必然的。

黄帝道:请问是何道理?岐伯说:初之气至三之气,司天之气所主,是胜气常见的时位;四之气到终之气,是在泉气之所主,是复气常见的时位。有胜气才有复气,没有胜气就没有复气。黄帝道:对。

复气已退而又有胜气发生,是怎样的?岐伯说:有胜气就会有复气,没有一定的次数限制,气衰减才会停止。因之复气之后又有胜气发生,而胜气之后没有相应的复气发生,就会有灾害,这是由于生机被伤的缘故。

黄帝道:复气反而致病,又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复气所至之时,不是它时令的正位,与主时之气不相融洽。所以大复其胜,而反被主时之气所胜,因此反而致病。这是指火、燥、热三气来说的。

黄帝道:治疗之法怎样?岐伯说:六气之胜所致的,轻微的随顺它,严重的制止它;复气所致的,和缓的平调它,暴烈的削弱它。都宜随着胜气来治疗其被抑伏之气,不论其次数多少,总以达到和平为目的。这是治疗的一般规律。黄帝道:对。

客气与主气的胜复是怎样的?岐伯说:客气与主气二者之间,只有胜没有复。黄帝道:其逆与顺怎样区别?岐伯说:主气胜是逆,客气胜是顺,这是自然规律。

黄帝道:客气与主气相胜所致之病是怎样的?岐伯说:厥阴司天,客气胜则病耳鸣,振掉,眩晕,甚至咳嗽;主气胜则病胸胁疼痛,舌强难以说话。

少阴司天,客气胜则病鼻塞流涕,喷嚏,颈项强硬,肩背部闷热,头痛,神疲无力,发热,耳聋,视物不清,甚至浮肿,出血,疮疡,咳嗽气喘;主气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撑胀满。

太阴司天,客气胜则病头面浮肿,呼吸气喘;主气胜则病胸腹满,食后胸腹闷乱。

少阳司天,客气胜则病赤疹发于皮肤,以及赤游丹毒,疮疡,呕吐气逆,喉痹,头痛,咽喉肿,耳聋,血溢,内症为瘛疯;主气胜则病胸满,咳嗽仰息,甚至咳而有血,两手发热。

阳明司天,清气复胜而有余于内,则病咳嗽,衄血,咽喉窒塞,心鬲中热,咳嗽不止,出现吐血就会死亡。

太阳司天,客气胜则病胸闷不畅,流清涕,感寒就咳嗽;主气胜则病咽喉中鸣响。

厥阴在泉,客气胜则病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挛瘛疭,外为运动不便;主气胜则病筋骨振摇强直,腰腹时时疼痛。

少阴在泉,客气胜则病腰痛,尻、股、膝、髀、腨、骨行、足等部位病瞀热而酸,浮肿不能久立,二便失常;主气胜则病逆气上冲,心痛发热,膈内及诸痹都发作,病发于胜胁,汗出不收,四肢厥冷因之而起。

太阴在泉,客气胜则病足痿,下肢沉重,大小便不时而下,湿客下焦,则发为濡泻以及浮肿、前阴病变;主气胜则寒气上逆而痞满,饮食不下,甚至发为疝痛。

少阳在泉,客气胜则病腰腹痛而反恶寒,甚至下痢白沫、小便清白;主气胜则热反上行而侵犯到心胸,心痛,发热,中焦格拒而呕吐。其他各种症候与少阴在泉所致者相同。

阳明在泉,客气胜则清凉之气动于下部,少腹坚满而频频腹泻;主气胜则病腰重,腹痛,少腹生寒,大便溏泄,寒气逆于肠,上冲胸中,甚则气喘不能久立。

太阳在泉,寒气复胜而有余于内,则腰、尻疼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疼痛。黄帝道:对。

治法应该怎样?岐伯说:上冲的抑之使下降,陷下的举之使上升,有余的折其势,不足的补其虚,以有利于正气的辅助,以适宜的药食来调和,必须使主客之气安泰,根据其寒温,客主之气相同的用逆治法,相反的用从治法。

黄帝道:治寒用热,治热用寒,主客之气相同的用逆治,相反的甩从治,我已经知道了。应该用哪些适宜的味呢?岐伯说:厥阴风木主气之时,其泻用酸,其补用辛;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主气之时,其泻用甘,其补用咸;太阴湿土主气之时,其泻用苦,其补用甘;阳明燥金主气之时,其泻用辛,其补用酸;太阳寒水主气之时,其泻用成,其补用苦。厥阴客气为病,补用辛,泻用酸,缓用甘;少阴客气为痛,补用成,泻用甘,收用酸;太阴客气为病,补用甘,泻用苦,缓用甘;少阳客气为病,补用成,泻用甘,耎坚用成;阳明客气为病,补用酸,泻用辛,泄用苦;太阳客气为病,补用苦,泻用成,!坚用苦,润用辛。开发腠理,使津液和利阳气通畅。黄帝道:对。

请问阴阳各分之为三,是什么意思?岐伯说:因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作用各有不同的缘故。

黄帝道:何以称为阳明?岐伯说:两阳相合而明,故称阳明。黄帝道:何以称为厥阴?岐伯说:两阴交尽,故称厥阴。

黄帝道:气有多少,病有盛衰,因之治疗有缓急,方剂有大小,请问其中的一般规律怎样?岐伯说:病气有高下之别,病位有远近之分,症状有内外之异,治法有轻重的不同,总之以药气适达病所为准则。

《大要》说,君药一,臣药二,是奇方的制度;君药二,臣药四,是偶方的制度;君药二,臣药三,是奇方的制度;君药二,臣药六,是偶方的制度。所以说:病近的用奇方,病远的用偶方;发汗不用奇方,攻下不用偶方;补益与治疗上部的方制宜缓,补益与治疗下部病的方制宜急。急的气味浓厚,缓的气味淡薄。方制用药要恰到病处,就是指此而言。如果病所远,药之气味经中道者,当调剂药食的时间,病在上可先食而后药,病在下可先药而后食,不要违反这个制度。所以适当的治疗方法,病位近用奇方或偶方,宜制小其方药之量;病位远而用奇偶之方,宜制大其方药之量。方剂大的是药味数少而量重,方制小的是药味数多而量轻。味数多的可至九味,味数少的可用两味。用奇方而病不去,则用偶方,叫做重方;用偶方而病不去,则用相反的药味来反佐,以达治疗之目的。所谓反佐,就是佐药的性味,反而与病情的寒热温凉相同。黄帝道:对。

病生于风热湿火燥寒的,我已经知道了。生于三阴三阳之标的怎样治疗?岐伯说:懂得病生于本,反过来就会明白病生于标,治疗病生于本的方法,反过来就是治疗病生于标的方法。黄帝道:对。

六气的胜气,怎样候察呢?岐伯说:当胜气到来的时候进行候察。清气大来是燥气之胜,风木受邪,肝病就发了;热气大来,是火气之胜,燥金受邪,肺病就发生了;寒气大来,是水气之胜,火热受邪,心病就发生了;湿气大来,是土气之胜,寒水受邪,肾病就发生了;风气大来,是木气之胜,土湿受邪,脾病就发生了。这些都是感受胜气之邪而生病的。如果遇到运气不足之年,则邪气更甚;如主时之气不和,也会使邪气更甚;遇月廓空的时候,其邪亦甚。重复感受邪气,其病就危重了。有了胜气,其后必然会有复气。

黄帝道:六气到来时的脉象是怎样的?岐伯说:厥阴之气到来,其脉为弦;少阴之气到来,其脉为钩;太阴之气到来,其脉为沉;少阳之气到来,其脉为大而浮;阳明之气到来,其脉为短而涩;太阳之气到来,其脉为大而长。气至而脉和缓的是平人,气至而脉应过甚的是病态,气至而脉相反的是病态,气至而脉不至的是病态,气未至而脉已至的是病态,阴阳交错更易的其病危重。

黄帝道:六气各有标本,变化所从不同,是怎样的?岐伯说:六气有从本化的,有从标本的,有不从标本的。

黄帝道:希望听你详细地讲讲。岐伯说:少阳、太阴从本化,少阴、太阳既从本又从标,阴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其中气。所以从本的化生于本;从标本的或化生于本,或化生于标;从中气的化生于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