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针炙与按摩
47334600000071

第71章 五官科疾病(2)

2.慢性肥厚性鼻炎由慢性单纯性鼻炎而来,是长期慢性炎症、瘀血而使鼻粘膜、鼻甲出现增生所致。为不可逆的粘膜和粘膜下组织慢性炎症。此时粘膜增厚、组织弹性下降、鼻腔通气能力差,从而危害鼻的生理功能。

(1)病因病机

①局部因素:发育过程鼻中隔生长弯曲,或后天受到撞击造成鼻中隔弯曲等原因常合并有代偿性的慢性肥厚性鼻炎。

②全身因素:慢性疾病、维生素缺乏、烟酒过度等均可影响鼻粘膜血管舒缩而发生障碍;长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压药物,也可引起鼻腔血管扩张而产生鼻炎症状。

③环境因素:鼻粘膜受到物理和化学因子的刺激与损害,可造成慢性鼻炎。温湿度急剧变化的环境,如炼钢、冷冻、烘熔等车间工入,也较易发生。

(2)临床表现

①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常张口呼吸,嗅觉多减退。

②鼻涕稠厚,多呈粘液性或粘脓性。由于鼻涕后流,刺激咽喉而有咳嗽、多痰。

③当肥大的中鼻甲压迫鼻中隔时,可引起三叉神经眼支所分出的筛前神经受压或炎症,出现不定期发作性额部疼痛,并向鼻梁和眼眶放射,称筛前神经痛。

(3)治疗原则症状较轻微者,可于平时多运动或使用药物控制;症状较严重者,则可能需要施行手术矫正过度弯曲的鼻中隔和过度肥厚的鼻甲。

(三)萎缩性鼻炎

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发展缓慢的鼻腔萎缩性炎症,其特征为鼻腔粘膜、骨膜和骨质发生萎缩。多始于青春期,女性较男性多见。

1.病因病机目前仍然不明,学说甚多,可归纳为两类:

(1)原发性:是全身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可能与缺乏脂类及脂溶性维生素、营养障碍、微量元素缺乏或不平衡、遗传因素、胶原性疾病、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紊乱等有关。

(2)继发性:由局部因素引起,如鼻腔粘膜受到外伤或手术切除过多、某些特殊传染病、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鼻中隔极度偏曲、粉尘或有害气体的长期刺激等。

2.临床表现

(1)鼻及鼻咽部干燥感:这是由于鼻粘膜的腺体萎缩,分泌物减少所致。

(2)鼻塞:脓痂堵塞鼻腔可致鼻塞,或因鼻粘膜的神经感觉迟钝,即使取除脓痂,空气通过亦不易觉察,而误认为鼻塞。

(3)鼻分泌物:常呈块状、管筒状脓痂,不易擤出,用力擤出干痂时,有少量鼻出血。

(4)嗅觉障碍:嗅觉多减退或消失。这是由于嗅区粘膜萎缩或干痂阻塞引起。

(5)呼气恶臭:因脓痂下细菌繁殖生长,脓痂中的蛋白质腐败分解,产生恶臭气味,称臭鼻症。

(6)头痛、头昏:由于鼻甲萎缩,鼻腔缺乏调温保温作用,吸人冷空气刺激鼻粘膜,以及脓痂的刺激,皆可致头痛、头昏。

3.治疗治疗原则为清洁鼻腔、排除脓痂、湿润粘膜,禁用血管收缩剂,并加强全身治疗。宜采用全身和局部综合疗法,症状可得到改善。

(1)清洁鼻腔:用温生理盐水或一般温盐水冲洗鼻腔。

(2)鼻腔用药:常用润滑性滴鼻剂,可促使鼻粘膜充血肿胀,增加血液循环,减轻鼻内干燥感和臭味。

(3)维生素疗法:多种维生素合用可保护粘膜上皮,促进组织细胞代谢机能,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

(4)手术疗法:对久治无效者可试行。目的在于使鼻腔缩小,减少空气吸人量,以降低水分蒸发,减少脓痂形成,并可刺激鼻粘膜使呈充血和分泌增加,改善症状。

(四)干燥性鼻炎

干燥性鼻炎的发生与气候和职业因素等有密切的关系。系鼻粘膜长期受刺激而发生粘液腺体萎缩、分泌减少引起,粘膜因干燥甚至有浅表糜烂。

1.病因病理一般认为长期受外界的物理或化学物质的刺激所致。鼻粘膜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致鼻粘膜干燥,但鼻粘膜和鼻甲骨均无萎缩,鼻分泌物也无臭味。

2.临床表现鼻内发干,鼻腔分泌物减少,发痒,灼热感,常诱使患者挖鼻,引起小量鼻出血,嗅觉一般不减退。前鼻镜检查可见鼻粘膜深红色,表面干燥无光,鼻道有丝状分泌物。鼻中隔前下区粘膜常糜烂,可有小片薄痂附着,去之常出血。鼻甲无萎缩,应与萎缩性鼻炎作鉴别。

3.治疗

(1)去除病因。降尘、降温、通风等改善环境条件,加强个人保护,如戴口罩、冲洗鼻腔等措施。

(2)局部可用油剂滴鼻药液,如复方薄荷油、液体石蜡或鼻软膏。应注意勿用血管收缩剂。还可内服鱼肝油丸及B族维生素。

(五)变态反应性鼻炎

又称过敏性鼻炎,是鼻腔粘膜对吸人空气中的某些成分高度敏感所致。它的症状与感冒很相似,但一日内可多次发作,不发作时,则完全正常。过敏性鼻炎的发作有时与季节密切相关。

1.病因病机

身体对于吸进去的空气、吃下去的食物或皮肤所接触的异物,产生过度的反应,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

2.临床表现

(1)喷嚏:每天常有数次喷嚏阵发性发作,常以展起或夜晚时加重。每次发作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

(2)鼻水:常有大量清水样鼻涕。

(3)鼻塞:程度轻重不一,间歇性或持续性。

(4)鼻痒:绝大多数病人感鼻内发痒有时鼻外、软腭、面部、外耳道等处作痒,季节性鼻炎以眼痒为明显。

(5)嗅觉减退或消失:多为暂时性,但也有持久性。

3.治疗

(1)避免与过敏原接触。

(2)药物疗法:可视情况选用抗组胺类、类固醇激素等药物。

(3)免疫疗法:也称特异性脱敏或减敏疗法。

(4)其它疗法:可降低鼻粘膜敏感性或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

4.预防

过敏性鼻炎的最根本预防措施是了解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当症状主要发生在户外,应尽可能限制户外活动,尤其是接触花草或者腐烂的树叶,以及柳絮和法桐上果毛,外出时可以带口罩,或者可以到过敏原较少的海滨。当症状主要发生在室内,应注意控制室内霉菌和霉变的发生、彻底杀灭蟑螂等害虫、远离宠物等。

(六)药物性鼻炎

由于鼻腔用药不当或过量过久形成,是长期使用鼻粘膜血管收缩剂如鼻眼净和麻黄素滴鼻剂而引起的鼻粘膜慢性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长期鼻腔用药后,鼻腔阻塞对滴鼻剂的治疗不敏感。另外一些药物在使用时也可引起鼻塞,也称做药物性鼻炎,如酚妥拉明等,但只要停止使用该药物,一般半小时左右就会自行解除鼻塞症状。

1.治疗

首先应停用血管收缩剂滴鼻药,至少要坚持两个星期以上,然后治疗原发病因,并用其他药物替换原药。

2.预防

药物性鼻炎的发生,主要就是合理使用血管收缩剂滴鼻药。在患疾病引起鼻塞时,注意治疗引起鼻塞的原发病因,从根本上解决鼻塞问题,从而免去使用滴鼻药。必须使用时,要注意用药量和用药次数,避免长期使用,久而成瘾,并引发药物性鼻炎。

(七)急性鼻窦炎

为鼻窦粘膜急性化脓性炎症。重症者可累及骨壁,甚至可引起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合并症。按鼻窦的组成,可分为上颌窦炎、筛窦炎、额窦炎和蝶窦炎。

1.病因病机

(1)由伤风感冒继发。

(2)邻近病灶感染扩散:牙根脓肿、扁桃体炎及咽淋巴组织慢性炎症都可引起鼻窦炎。

(3),直接因素:游泳后污水直接经鼻腔进入鼻窦或外伤使细菌直接侵入感染而发炎。

(4)全身因素:疲劳过度,营养不良,烟酒过度,特别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慢性肾炎等的病人,全身抵抗力差,易得鼻窦炎。

2.临床症状

其引起的头痛有一定的特点:发病常较急,伴发热,头痛部位比较深,多呈隐隐约约的疼痛。在低头、摇头、咳嗽或用力时头痛加重,平卧时头痛减轻。头痛有固定的位置和时间。

(1)急性额窦炎:定时性头痛,每日早起开始,逐渐加重,中午最重,午后逐渐减轻,到夜晚可完全消失,次日又同样发作,眼眶内上角上部有明显压痛。

(2)急性筛窦炎:痛在两眉间,患侧的内眦部有压痛,炎症较重时,在内眦部或上眼睑有红肿。

(3)急性蝶窦炎:一般单独发病很少,常在头顶部、后枕部作痛,可放射到颈部和眼球后。

(4)、急性上颌窦炎:头痛上午轻,下午重,面颊可肿胀。

3.治疗

以根除病因、抗炎消肿、畅通引流和预防并发症为治疗原则。

(1)全身疗法与急性鼻炎相同。

(2)局部治疗:可以改善鼻窦引流、局部热敷、红外线或超短波理疗、上颌窦穿刺冲洗术。

(3)病因治疗:可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应查明原因,予以消除。

4.预防

(1)全身方面,饮食起居有定时,戒除烟酒,注意口腔清洁,锻炼体质,多用冷水擦浴,勿穿湿衣服、鞋袜。因为背凉脚冻,易引起伤风感冒。局部方面,保持环境空气湿润,避免鼻干燥,不轻易滴用鼻药。

(2)清除邻近的病灶感染,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龋病等。

(3)鼻腔畸形或病变的矫治。

(4)游泳时避免跳水和呛水。

(5)气压骤变时的预防:不宜乘坐飞机。

(八)慢性鼻窦炎

是由于急性鼻窦炎之后,体质虚弱,失于调理,反复发作而致。发病数占耳鼻喉科初诊病人13.02%。

1.病因病机

(1)全身原因:疲劳、受凉、营养不良、变态反应体质、烟酒过度、全身疾患以致身体抵抗力减弱。

(2)患急性鼻炎时感染蔓延至鼻窦。

(3)鼻腔疾病妨碍鼻窦通气与引流。

(4)慢性扁桃体炎可使鼻腔阻塞,易诱发鼻窦炎。

(5)鼻腔手术或治疗鼻衄时鼻腔填塞物置用时间太久。

(6)鼻窦外伤骨折或异物存留。

因以上种种原因,细菌侵入鼻窦,破坏组织,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

2.临床表现

浓鼻涕、鼻涕倒流、鼻塞、头痛等症状。病理学检查可见鼻腔内有脓鼻涕、鼻蓄脓、鼻涕倒流等现象,严重者合并有鼻息肉的存在。

3.治疗

先以抗生素与鼻冲洗治疗一至三个月;倘若无效,则必须使用鼻内视镜手术来清除病灶。倘若在冬天或夜里,症状比较严重时候,建议使用温湿毛巾,轻轻覆盖鼻部,一样可以达到缓和过敏症状的。

二、点穴按摩

(一)点穴疗法

1.取穴

迎香、鼻通、攒竹、印堂、百会、风池、肺俞、列缺、合谷。

2.定位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鼻通—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

攒竹—面部,眉头凹陷中。

印堂—前额部,两眉头的中点处。

百会—头顶部,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风池—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列缺—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到达处。

合谷—第二掌骨中点的桡侧缘。

(二)自我按摩法:

1.擦迎香,用双手食指在双侧鼻唇沟迎香穴处行擦法,以鼻有热感为度。

2.分推面部,用双手手指从印堂穴分别沿前额、上下眼眶分推至太阳穴,另可对人中、承浆进行操作,共5分钟。

3.拿风池、颈部,先用双手拇指拿双侧风池,再用单手五指拿颈部,以局部酸胀为度,操作共3分钟。

4.点穴,对前述诸穴进行点按,以酸胀为度,每穴1分钟。

5.指扣肺俞穴,五指并拢,叩击双侧肺俞穴附近的部位,以局部酸胀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