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看的世界地理
4733000000022

第22章 橡胶与咖啡之地

有山才有河流。如果一片大陆是平平展展的一块——像桌面那样绝对平整的话——那么这片大陆上是不可能有河流的。正是因为有了高山,从天上降下的雨水才可能汇聚起来,并且从高处流往低处,形成河流。从安第斯山脉中汇聚而成的雨水形成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亚马孙河不是世界上最长的河,但整个亚马孙河流域确实是世界上最为宽广的河流水域。你只要看看地图,就能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了。整个亚马孙河流域看上去就像枝繁叶茂的藤蔓植物,从一条干流不断分出若干细小的支流。这些河流都属于亚马孙河流域,到最后,亚马孙河汇集起来的水越来越多,在最宽的河道,你已经没法从河这边看到河对岸。从亚马孙河流入大海的水量,比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注入海洋的水量都多。

如果你不停地往浴缸里放水,那么浴缸里的水最终一定会因为太满而溢出来。可是,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河流全部都流入大海,大海中的水却不会多到溢出来呢?这是因为,海洋中的水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变成云朵。云朵飞临海洋和陆地,又变成了雨。雨水落到地面上,有很大一部分被树木吸收,成为植物生长的养分,而其余的水则形成了河流,再次流入海洋。这样一个水分循环的过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永不停息。地球上水的循环就是这样进行的:河流到海洋,海洋到云朵,云朵到陆地,陆地到河流,河流到海洋,海洋到云朵……有了这样反复的循环,世界上没有水分会真正消失掉,只是换个形态继续存在。古往今来,水分在总量上并没有显著的增加或减少。

南美洲所有的河流最终都流入大西洋,而没有流入太平洋。这是因为安第斯山脉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太平洋这一侧,因而从安第斯山脉上倾泻而下的水流只能往大西洋那一侧去。

亚马孙河流经一个名叫巴西的国家,它是南美洲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这个名字来自于当地的一种树木。这种树木就叫巴西木,是制作染料的好材料。可是我觉得,如果把这个国家叫橡胶或者咖啡,可能反倒更加准确一点。因为在巴西,橡胶树和咖啡树可是真正多过巴西木的。

亚马孙河流经的地区也被称为雨林。雨林不仅仅是一片广袤的森林,它里面还有各种茂盛的灌木和湿地。雨林里的气候又潮湿又闷热,对于人来讲,一点也不适合生存。可是对于植物而言,这样的环境却是植物的天堂。较高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让各种植物长得又高又快又粗壮。睡莲可以长得有一张饭桌那么大;植物茂密得让人无法通过,而且生长速度快得可以像《巨人杀手杰克》(英国民间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生活在亚瑟王时代的农夫的儿子,他智勇兼备,因杀死巨人而扬名——译者注)中的魔豆一样。

在亚马孙雨林里,野生动物比人多。那儿唯一的人类居民,是土著印第安人。亚马孙雨林中有很多街头艺人卖艺时用的那种猴子。然后是鹦鹉,水手们喜欢捉了鹦鹉之后把它们带回家去,教鹦鹉说话。雨林中还有巨大无比的蝴蝶和蛾。这些蝴蝶和蛾有着非常漂亮的颜色,喜欢搜集蝴蝶的人一定会对此爱不释手。雨林中一定会有蛇。在亚马孙雨林中,生活着一种巨蟒,叫作森蚺。大的森蚺可以长到水桶那么粗,它们从树枝上把身体垂下来,挂在那儿一动不动,看上去就好像树上垂下的藤蔓一般。动物们经过的话完全不会留意,因此也一点防备都没有。森蚺就这样捉住不幸落入它的陷阱的动物。捉住动物之后,森蚺并不是马上就用牙齿咬来吃,而是用自己粗壮有力的身体把动物一圈圈地缠起来,越缠越紧,最终把猎物活活勒死,然后慢慢把猎物整个地吞下肚去。吃饱了的森蚺会找个安全的地方,安静地睡觉,同时好让肚子里的食物消化。这个过程可以持续一周甚至整月,直到食物消化殆尽,森蚺再次感觉饥饿醒来之后,再去捕食。亚马孙雨林中神奇的动物还多。有一种动物有脚趾头,可以把自己倒着钩挂在树枝上,连睡觉都是头朝下,就像男孩子玩高空秋千一样。这种动物叫作树懒。树懒行动迟缓,正像它的名字,真的是又慢又懒。它成天待在树上睡觉,似乎从不愿意醒来动一动似的。还有一种动物的样子像龙,叫作鬣蜥。还有巨大的牛蛙,它们的叫声听起来像狮子在吼一样。当然了,在湿热的亚马孙雨林,怎么可能少得了蚊子?这里的蚊子多极了,而且很容易让人得疟疾。听了这么多雨林中的动物,你也许会想,那还有什么人愿意跑到雨林里去受罪啊?其实呀,到亚马孙雨林去的人,有不少是猎人。他们为博物馆或动物园工作,为这些地方捕捉动物。在捕捉动物之外,进入亚马孙雨林的人们,最重要的目的是寻找一种树,这种树的汁液非常不简单哦。

白人最开始进入亚马孙流域的时候,发现土著印第安人玩一种球。这种球的弹性非常非常好。白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球,觉得非常奇怪。逐渐地,他们发现,这种球是用一种树的汁液做成的。于是白人也把这种树的汁液搜集起来,做成球。比如,给儿童玩的玩具球啊,还有网球和高尔夫球什么的。慢慢地,人们又发现,这种像胶一样的树液能够擦除字迹,于是人们又用它来做橡皮擦。人们不断发现这种树液更多的用途,将它用来做汽车轮胎、皮带、胶鞋,等等。这种树液,人们叫它橡胶。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橡胶可以做成很多不同的橡胶制品供人使用。就像厨师可以用糖这一种原材料做出太妃糖、软糖和焦糖等不同的成品一样。

人们到雨林里去采橡胶,一旦找到一棵橡胶树,就用刀在它的树干上砍一个小口,橡胶树液就会从这个口子里流出来。就像我们身体被割了一个口子,会有血液流出来一样。然后人们在这个口子下面绑上一个杯子,接橡胶树的树液。如果有一片橡胶林,每一棵橡胶树上都可以如此这般地搜集橡胶液。等杯子接满了,人们就把杯子里的橡胶液倒到大桶里,带回营地。在营地,人们会对采集来的橡胶液做简单的处理。方法很简单,用一根棍子蘸一些橡胶液,放到火上去烘烤,直到棍子上的橡胶液干掉。之后又用棍子蘸一些橡胶液,再放到火上去烤。如此反复很多次,直到棍子上的橡胶液凝结成很大一块。人们把从雨林里采集到的橡胶搬到独木舟上,运出亚马孙雨林,再装上大船,运到美国和其他国家。

在巴西,还出产一种西方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几乎每个美国家庭每天早上吃早饭的时候会喝到这种东西。你猜猜这是什么东西呢?对了,就是咖啡。咖啡不像橡胶树是野生的,而是人工种植的。可是,有意思的是,咖啡其实一开始并不生长在巴西,而是有人从海外带来种植在这里的。人们把咖啡种植在巴西的海边高地上,而非雨林中。因为海边高地的土壤和气候更加有利于咖啡的生长。而现在,巴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产地。

咖啡长在树上。这种树本身并不高,树上结出来的咖啡果看起来有点像樱桃。敲开外壳,每一个果子里面有两个咖啡豆。之后,把咖啡豆烘干,磨成粉,就可以煮咖啡喝了。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新年,有一个人沿着巴西海岸航行。他来到一处河流的入海口。因为这天是新年,是一月份的第一天,所以他就把这个河口起名叫作一月之河。在他的语言中,一月之河的发音是“里约热内卢”。这个地方慢慢繁荣起来,成为一座城市,于是人们就叫这座城市为里约热内卢,或者简称为里约。这个城市是巴西的首都(1956年巴西的首都改为巴西利亚——译者注)。在里约热内卢港,有一块非常巨大的石头,叫作糖面包山。如果你坐在船上看里约热内卢,就会觉得城市后方的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事实上,人们就是用这个名字来叫这些山的。

里约热内卢出口的咖啡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能够和里约热内卢相媲美的只有另一个巴西城市——桑托斯。桑托斯也是一个港口城市,在里约热内卢的南边。全世界的咖啡绝大多数都是里约热内卢和桑托斯出产的,也许你爸爸早上喝的咖啡不是来自里约热内卢就是来自桑托斯。如果咖啡、可可、锡锅、沥青以及橡胶轮胎可以像童话故事里那样说话,那么它们就能告诉你有关它们的家乡和它们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该是多么有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