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庭家居精明女人会当家
47327700000023

第23章 母亲是塑造子女的“艺术师”(8)

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坚持对他的约束 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地拒绝吃饭。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地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

有时可以采用暂时回避的方法 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与他坦诚交流,让他说明原因。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意识是逐渐增强的。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会尽可能地争得“自由”。他们不再对大人的要求百依百顺,不再认为自己不对、不好;相反,他们会认为大人不对、不好,大人的许多要求、限制是“不合理的”。

这种意识,从小到大逐步增强,到一定程度,就进入一个高峰期,我们称之为“人格独立期”或者叫做“孩子的第二次出生”。此时,孩子会处处显得不听话,甚至喜欢顶着干,把父母的关爱往往也视为对自己的管束,特别反感。表现出对大人的逆反心理。

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要做什么。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取得孩子的信任。

要理解这种心理,疏导这种心理。理解,是要懂得孩子已经长大,这种自我感觉正是他们发展所需要的;疏导,是要孩子懂得“尽管你已经接近成人,但在智慧、情绪和社会行为等方面,仍然处于不成熟的水平上。”

孩子情绪不稳定时,不要训斥、指责,多与孩子沟通,告诉他们父母的心理感受,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过激言行会伤父母的心。

要多多鼓励,少唠叨,更不要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努力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

总的来说,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情况,首先要查找原因,如果是父母自身教育的失误,则要改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倘使孩子任性,则要区别情况进行纠正。作为父母,一定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对他们的任性行为进行耐心的教导,切忌采取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手段,以免引起孩子更大的反感。

批评孩子有技巧

永宁公主经常穿一件镶绣着翠鸟羽毛的衣服进宫。宋太祖对她说:“你以后不要再穿这样的衣服了,皇帝家穿这样华贵的衣服,宫内宫外必然要跟着学。那么京城里的翠鸟羽毛价格都会很高,老百姓都会争着贩卖从中牟利。这样一来,老百姓都不会去种田了,妨害生产的风气日渐滋生,而这一切都是由你而起。你生在富贵家庭,应当想到珍惜富贵,怎能开这种坏事的头。”公主听了,惭愧地认了错。

这则故事出自《史纲评要》,故事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如若犯了错误,应严肃批评他们的错误,让他们明辨是非。教育孩子应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切不可放纵不管,否则会愈演愈烈,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宋太祖赵匡胤看到女儿爱好打扮,不注意俭朴,严肃地批评了她的错误,教育她“当念惜福”,不要“造此恶业之端。”这一番教育使公主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对,从而惭愧地认了错。

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种,但最终都可以归纳为两类:批评和鼓励。我们既不可一味批评也不可盲目鼓励,只有二者完美的结合才会真正的教育好孩子。

前面我们谈到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赞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批评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有偏差行为,如不适时予以批评,则也难以达到管教的目的。此时,父母必须适时扮演指正者的角色,该批评的时候就应该批评教育,教他反省、改正,明辨是非,以建立正确行为。而不要一味地溺爱放纵孩子,那只会让他们不辨黑白,现在的小错酿成将来的大祸!

孩子有好行为时要给予赞美,相反,不当行为则也需及时指正。儿童因为年龄小,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差,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有时候不听话,做错事,在所难免。孩子犯错,父母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对孩子施以批评,是常见的一种手段。但是,批评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批评的方法得当,对孩子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方法不当,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一般来说,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及时指正 如发现孩子的行为偏差,要立即进行指正:“小华,你不能抢别人的玩具。”

指导正确行为 单纯的批评不足以让孩子改正缺点,还要指导他选择正确的行为:“小华,你很想和小朋友玩是吗?拿出你的机器人模型,和他一起玩吧!”

注意公平性 指正是以行为的对错为准则,而非年龄。如:忽略了公平性,只是一味地要哥哥让弟弟,会让哥哥不服气,弟弟不讲理。

态度坚定 让孩子知道他的错误是得不到通融的,但要语气温和,不必像犯人一般地审问。

值得注意的是,在批评的过程中,切切不可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如许多父母太注意小孩考试的成绩,小华期末考试,英文考了65分,这种成绩在班上居于中等,可是他母亲却骂他:“考不上80分,以后还有什么出息!”甚至还说:“你为什么不好好用功?是不是想当小太保?”

像这种责骂的方法,简直是毫无理性可言。孩子当然知道要用功,只是一时还无法达到母亲所要求的水准,怎能一生气就骂“想堕落当太保就说一声”呢?这实在是太过分了!

或许他的父母认为,这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他们心想:“儿子都念初中了,即使骂得重了点,也不会怎么样,何况,如果不这么骂,他根本就不当一回事。”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在孩子的心里却觉得人格受到轻视。不管怎样,这种责骂的方式,都显得非常不明智。

首先,孩子心中会想,就算别人都不了解,母亲总该站在自己这边,谁知道母亲却以分数来评判孩子的好坏,当然,会使他伤心失望了。

其次,在孩子的心目中,再也没有什么时候比在学校考试时更迫切地需要母亲了,聪明的母亲就应该在这种时候安慰他说:“我知道你是因为考得不理想而难过,不过,你也已经很努力了,所以才能考到这种成绩是不是?我觉得还可以嘛!”

而像前面所述的那位母亲对孩子如此责骂,可以说只是拿孩子当出气筒而已,不但无法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反而在孩子心中留下不良影响,使他起反感、闹别扭,认为:“反正不管自己再怎么用功,也考不到令母亲满意的分数!”

还有些父母的责骂甚至伤及孩子的人格,如在孩子年幼时对他说:“还不快点儿!真是笨手笨脚!”“你这么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你滚到一边去好了!”如果经常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满,在气头上的母亲难免会脱口说出这类话来。当然,母亲并不是真心要孩子滚开,但在孩子纯真的心灵上,已经蒙上了一层阴郁的黑影,他会不安、怀疑,心里恐惧父母并非真心爱自己,母亲的一句话,已深深地刺痛他的心了。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年纪小的会害怕、怀疑,年纪大的则会心生反感。不论如何,怎样都无法达到父母当初采取责骂态度时所预期的效果。这种拙劣的责骂方式千万要不得!

总之,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把握分寸,抓住时机,做到批评能晓之以理,鼓励要恰如其分,才会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多与孩子沟通

美国最近一项对全国3~12年级的1023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孩子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同父母在一起,希望父母不要总是忙忙碌碌,并希望父母重视自己。华盛顿的“青年发展研究所”对年龄在11~14岁的429个孩子的调查发现,孩子普遍希望能与父母有更为紧密的联系,希望能与父母在一起做些简单的事情。美国许多孩子说:“对我们来说,能与父母在一起多呆一会儿是最大的愿望。”

其实,不只是美国的孩子这样认为,全世界的孩子,都有这种要求。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持续关爱仅仅发生在婴儿时期。其实,即使是较大年龄的孩子,在其成长的每一阶段,也需要父母的关爱。调查表明,有孩子的父母要比无子女的父母感受到更少的压力、享受到更高的生活质量,因为孩子可以提供另一个关注点,将减轻来自工作的压力。

多项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所有的教育都是建立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的,家庭教育尤其如此。但是,目前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父母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穗港青少年每天与家长的沟通时间不足15分钟,有些孩子甚至因为无话可说而不愿意和父母同桌吃饭。而由于母亲那特有的母爱,大多数子女尤其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母亲相处,同母亲沟通。

据斯坦福大学的罗伯斯教授研究,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往往是决定孩子成长和成才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他研究后发现,如果父母能与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那么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就会变小,他们在同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也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同时,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也就相应的比较少,在学校的表现也更好,与同伴能更好地相处。为此,他建议,只要孩子跟你在一起,至少每天要拿出20分钟的时间专门给他,在这20分钟的时间里,不要对他加以是非评价,更不要批评孩子,也不要拿问题考孩子,而只是与孩子共享那段时光。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给他讲他感兴趣的事、做游戏、开展一些你们共同爱好的活动。这段时间是你给孩子的一个很好的馈赠品。无论是你开心顺利时,还是度日艰难、心情不佳时,你都要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这是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沟通的愿望大家都有,但成功的沟通并不是易事。首先要选择话题,是与子女谈信仰,还是谈性,谈交友、谈学业、还是谈上网的好处与坏处,必须针对未成年人的需要。若非有的放矢,效果往往不好。对于自己过于外行的事,只能先充电,再来谈。另外要讲究沟通的方法和艺术。与孩子沟通必须尊重对方,在人格上与对方平等相处。选择沟通的地点也大有讲究。把对话安排在家居之外,更易于沟通。在一个风景秀美之地,母亲与子女宛若朋友,敞开心扉畅谈,真诚交流思想与情感,必能给孩子提供终生受用的精神滋养。

在同孩子进行沟通时,最忌讳“一言堂”,家长说了算,而应该采取讨论的形式,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专家们建议:

家长在家庭讨论中不要追求形式上的胜利,而要追求这种讨论(甚至是争论)的形式能长期保存,因为这是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是深入了解孩子的最好机会,是密切两代人关系的好方法;

讨论问题时,不要把家长的“面子”放在第一位,别说什么“你真给我丢人”之类的话,应该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帮孩子分析进退得失,这是密切感情的好方法;

在讨论中,甚至是在争论中,家长不要怕孩子否定自己,因为家长也有不足。家长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没有错误,而在于能在孩子面前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能及时改正不足,这样,才能带动孩子改正不足,家长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才能真正高大。

既然是讨论,就一定要平等。双方是讨论关系,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不要追求孩子表面上的“听话”,要追求孩子实质上的“讲理”——敢于和家长争辩是孩子思维活跃的表现,而压制孩子活跃的思维只会带来不良后果。家长为了要了解孩子的见解是否正确,在讨论时态度不要太“一本正经”,不要要求孩子在形式上敬重自己——正则敬,敬则远(感情疏远),远则差(关系差)——过于严肃的态度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使得孩子不能畅所欲言,讨论效果必然不会太好。

因为孩子身上毕竟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在讨论中,家长要允许孩子在情绪上和语言上有一定的过激现象,甚至要容忍孩子在“没理”的时候的一些“狡辩”。在讨论时不要急于去指摘孩子的这些“不成熟”(你怎么对父母这么没礼貌、怎么用这种口气和我说话),更不要用孩子这些不成熟的态度去否定孩子的观点。但在事后一定要指出在讨论中“过激的态度”是不对的,用过激的方式与父母讨论更是不对的。

只有善于和孩子沟通,母子关系才会更加融洽,家庭生活才会更加和谐。

纠正孩子撒谎的毛病

有人认为,孩子一般不会说假话,因此,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撒谎,就特别的紧张,于是进行严厉的教育。其实,孩子撒谎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国内一家心理研究所用了三年时间,在全国7省13个城市进行调查。发现50%的孩子从3岁开始撒谎,随着年龄的增加比例越来越高,到9岁,说过谎的孩子上升到70%。来自美国的一份调查则更惊人:全美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在3岁前就学会了不说实话,而到7岁,98%的孩子说过谎。

对成人来说,说谎是一种故意的欺骗行为,对于幼儿来说,真正的以欺骗别人为目的说谎是很少的,他们的说谎与成人的说谎性质不同。儿童的谎言可能是幻想与现实的混淆,或是渴求愿望的满足,保护自尊心的一种手段,也可能是为了获得爱和认可,对付害怕,避免惩罚,谎言有时也用于报复。发现孩子说谎后,有的家长暴跳如雷:“呦,你还真能耐,把我俩都骗了。”有的家长则轻描淡写:“小孩嘛,难免。”这两者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有的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训斥,这也是不妥的。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说谎有时是因为讲了真话受到惩罚,所以以后不敢再说真话。另外,有时候孩子说谎也是家长逼的,只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家长应该允许孩子沉默,大人在处境两难的情况下也经常选择沉默。但如果家长非要孩子说出个道道,说真的要受罚,就只能说假的了。

总之,儿童的谎言常常是与他每天的问题和愿望紧密相连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训斥说谎的儿童,而应对说谎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不要立即当众指责或教训他,最好是另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单独与孩子谈谈。 要平静温和地处理问题,要仔细了解孩子说谎的潜在原因,比较小的孩子由于判断不准,往往把心里想的当做事实说出来,家长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内心需求,并且耐心教导孩子区分现实与幻想,而不是简单责备孩子说假话;如果撒谎是为了避开痛苦的经验或回忆则应该真诚关怀他(她),指导他(她)直面问题,敢于承担责任。否则,就会使孩子蒙受冤枉,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