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便说:“雅坐无趣,须要行令才好。”众人有的说行这个令好,有的说行那个令好。黛玉:“依我看,拿了笔砚将各色全都写上,拈成阄儿,咱们抓出那个来,就是那个。”……拈了一个出来,打开看,上写“射覆”,……再拈一个……,却是“拇战”。史湘云笑着说:“这个简断爽利,合了我的脾气。……我只划拳去了。”……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那边尤氏和鸳鸯隔着席也“七”“八”乱叫划起来。
可见划拳也是旧时酒令的一种。划拳又称拇战,也称猜拳。它不像上面的骨牌令要说诗词,纯属斗智性的游戏。这种行令方式很简便,至今仍然盛行。
★酒令与社会等级
考察酒令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历史时期:
最初,酒令的本意为有关节制人们饮酒的律令。在西周时代,它体现为森严的饮酒礼仪制度。那时候,除设有专门“掌酒之政令”的酒官外,在酒宴上还设有监视人们饮酒的“监”、“史”。《诗·小雅·宾之初筵》说:“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不管敬酒、罚酒,都要受到“监”、“史”的节制,不准饮酒过度,不准有失礼仪,违者予以惩处。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西周奴隶制度的礼崩乐坏,“监”、“史”则被“觞政”所取代。觞政是在宴会上执行罚酒的使命。例如刘向《说苑》所记载:
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饭不(不干杯)者,浮以大白(罚酒之器)。”文侯引用而不尽,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君视而不应。侍者曰:“不仁退!君已醉矣。”不仁曰:“……为人臣者不易,为君亦不易。今君已设令,令不行可乎?”君曰:“善!”举白而饮。
故事反映出酒宴的主人所关心的已不再是礼仪问题,而是客人必须开怀畅饮,以尽酒兴。而执行使命的觞政,态度严肃认真,连国君也不得违令逃罚。这样,酒令的内涵就由原来的节制饮酒而转变为劝酒的性质了。
但像魏文侯那样单纯用强制命令的手段,未免与欢乐的宴会气氛有些不协调,弄不好,还会大煞风景。
到了汉代,汉武帝与群臣在柏梁台上饮酒作诗,每人依次作一句,都用相同的平声韵脚,联成了一组诗,酒喝得很尽兴,诗也联出来了,被称为“柏梁体”诗。从此之后,宴会上就产生了即席联句这种助兴取乐的方式。
不久,又由众人联句发展为各人单独作诗即当筵赋诗的方式。
到了晋代,石崇在他的金谷园别墅中宴客,不但令客人即席赋诗,而且规定:“或不能者,罚酒三斗。”产生了正式的以诗为令进行罚酒的酒令。
到了南北朝时代,这种酒令已广泛流行。“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介染翰便成,文无加点。高祖两美之,曰:‘臧盾之饮,萧介之文,即席之美也。’”
又据《南史·陈后主纪》载:“后主常使张贵妃、孔贵嫔等八人夹坐,江总、孔范等十人预宴,号曰狎客。先命八妇襞彩笺,制五言诗。十客一时继和,迟则罚酒。”则又发展为即席倡和的方式。
不过这期间的以诗为令,发令者皆为宴会的主人,还不是众人推举的不拘身分的令官。后面这种令官的产生,大概在六朝之后,最迟也当在唐代。《梁书·王规传》载:“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这是“酒令”单独成词的最早出处。其含义无疑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饮酒行令。王规的拒绝,说明当时由众人推举令官行令的规矩还没有确立起来。
到了唐代,酒令已在社会上普遍盛行。从“令征前事为觞咏”(翰愈)“新翻酒令著词章”(翰愈)“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新吟胜管弦”(白居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腊灯红”(李商隐)“醉翻彩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白居易)等这些唐人诗句看,当时所行之令,已经不再局限于即席联句、即席赋诗。词章、经史、射覆、藏钩、猜枚、掷骰,皆成酒令,其花样之新,门类之多,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此后经由宋、元、明、清各代一直发展而盛行不衰。特别是元朝以后,由于通俗文学的发展,普遍的市井庶民,农工商业者也往往能用活泼俚俗的语言作些顺口溜,唱些小曲,所以酒令已不限于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之间,正如刘姥姥所说:“庄家人闲了,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其应用范围就更加广泛了。
★饮酒行令的乐趣
饮酒行令的好处甚多,概括起来,至少有三:一曰,调节气氛,增添乐趣。主人宴客,亲朋毕至,宾客盈席,其间难免初次相逢之人,彼此既不知对方酒量,又不了解对方为人,酒该怎样喝,话该如何说,未免大费踌躇。俗话说,饮酒最忌喝闷酒。如果席间“彼此无话”,则主人窘迫,客人尴尬,必然形同受罪。即使一个闷闷无言,也会引起举座为之不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一酒令,则必然打破僵局,立即气氛活跃,满堂生辉。由于行令带有游戏性质,无论尊卑长幼,都必然“童心”大发,全身心投入。答对巧妙的,会备受赞赏叫好;答对幽默滑稽的,将引起哄堂大笑;一次答对不来,就想藏奸弄巧的,势必挑起众人的“声讨”;而屡次失误又能老实认罚的,或许反而得到大家的同情,准其“减、免、缓”。场面之热闹,气氛之热烈,兴味之盎然,彼此之毫无拘束,都是其他饮酒方式所不可比拟的。
二曰,形式别致,情调高雅。酒是兴奋剂,三杯落肚,往往逞强好胜之心顿起,或自饮过度,或强灌人酒,或醉颜一现,丑态百出,或出言无忌,或当众呕吐,弄得主人不安,客人不快。而酒令一行,人人皆须遵令而行,不得乱来。投壶掷骰,可逞其技艺;吟诗拆字,可施其才学;分曹算筹,胜负自有公论;击鼓传花,酒战饶有风味。败者罚饮,饮之甘心;胜者观饮,十分快意。由于酒令花样翻新,具有一定难度,急切之间,很难答对或做得好,所以谁都有当场应付不来的时候,可谓胜负变化,出人逆料,既无常胜将军,也无屡败使者;既能开怀畅饮,又不至于酩酊大醉。像《诗经》中所说的“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那种狂呼大叫,手足乱舞,打翻器皿的混乱场面是不会出现的。
三曰,陶情怡性,增进智力。即席赋诗,即景联句,征引诗文曲赋、谚语俗语,成语典故,拆字贯句,说绕口令,讲笑话等等,无异于“文艺联欢会”,可以使人陶情怡性。又因为必须当场构思,且有时间限制,所以要求才思敏捷,学识渊博。这样,久而久之,也就会促进人的思维能力,增进其学识与智力。
不过,要想行令成功,令官绝对不能滥用权力,应令的人也不得搞庸俗低级趣味。清人郎廷极《胜饮编》说:“古人宴会,必立觞政。其法……要在巧不伤雅,严不入苛。”其言颇有见地。
所谓“巧不伤雅”就是说酒令既要巧妙有趣,形式新颖,又不能有伤大雅,搞庸俗低级的东西。酒令本为饮酒时助兴取乐而设,所以越巧妙越有趣,欢乐气氛越浓;但如果一味廉价地逗乐,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甚至出言粗俗不堪入耳,像《红楼梦》中所写的薛那样应令,则不但令同席者难堪,而且也有损于自己的形象。特别是男女同席时更应注意。
所谓“严不入苛”,就是说“酒令大如军令”,对在席者不论长幼尊卑一律一视同仁。一令既出,大家必须共同遵守,只有这样,酒令才能行得起来。但又反对酒令出得刁钻古怪,难度过大,以至在席的大多数人都应付不来,那就失去了行令的意义,变成“智力测验”了,搞不好会引起众人为之不欢。一般说来,酒令应以雅俗共赏为宜,有文化,没文化,文化程度高的,文化程度低的,都能应对得来。总之,选择哪一种酒令,其难易程度,都要根据在席的大多数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可强众人所难。另外,令官掌令也要灵活,即坚持原则,又不过于古板教条,例如说诗词,如个别人确有困难,而又不宜伤其面子,也可考虑让别人代说;罚酒也是如此,如某人被罚的次数过多,为避免其醉,也可由别人代饮。
★酒令的格调
所谓诗词曲文类酒令,凡诗词、散曲、戏曲、谚语、俗语、成语、曲故、文章、文字的吟咏联缀、拆合贯句等,都属这一范畴。此类酒令具有一定难度,每令一出,都有切合题意及押韵、时间等方面的要求、限制。旧时多行于士大夫、文人雅士之间。
作诗令
此令有两种,第一种是要求在席者每人作诗一首,五言、七言、古诗、律诗、绝句不限,顺口溜亦可。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曰:“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讲的就是行此令。
即席赋诗,一般要限定时间,规定韵脚,作起来并不容易。限定时间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刻烛,二是击鼓。刻烛是把蜡烛刻成一寸的记号,要求烧掉时将诗作完。如“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萧)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丘)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铜钵,是铜制的食器。击钵发声,声灭为止,时间要比刻一寸烛为短,难度更大。后来由击钵变为击鼓,鼓声起时开始作诗,鼓声停时,要求诗成。击鼓的时间长短时间确定。如《红楼梦》第五十回宝玉作诗时,迟迟作不出来,书中写:“湘云听了,便拿了一支铜火箸击着手炉,笑道:‘我击鼓了,若鼓绝不成,又要罚的。’”湘云是用手炉来代替鼓。规定韵脚,即要求诗押规定的韵。如梁曹景宗破魏凯旋之后,梁帝设宴行令,限韵成诗。当时韵已用尽,只剩“竞”、“病”二字。曹景宗操笔写成:“去时女儿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梁帝及朝臣大为赞叹。前面说的《红楼梦》第五十回,宝玉、黛玉、宝钗、湘云等人在芦雪联句之后,李纨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罚联句负者宝玉去拆梅花,并规定作咏梅诗,宝钗就出主意,用“红梅花”三个字作韵,命邢岫烟作“红”字,李纹作“梅”字,薛宝琴作“花”字。湘云又命宝玉作《访妙玉乞红梅》诗,以切其行事,很有情趣。用于酒令,亦相宜。
第二种是由在席之人联句,共同组成一篇诗。可以依次轮流联,也可以不以次序抢联。前者以联不上者为负,后者以联少者为负。《红楼梦》第五十回写李纨同宝玉及黛玉众姐妹等在芦雪庵联句,情节生动有趣。如:凤姐起句:“一夜北风紧,”李纨联道:“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其中前句“开门雪尚飘”是联原“一夜北风紧”;后句“入泥怜洁白”,是留给别人联的。书中写的是香菱联道:“匝地惜琼瑶。有意荣枯草,”前句“匝地惜琼瑶”就联的是“入泥怜洁白”;后句“有意荣枯草”,又是留给下一人联的。依此类推。仅以此三人为例,她们已联成的诗句如下“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头两句是开头的一联,不要求对仗。从第三、四句开始,就要求对仗,且须押“飘”字的同部韵脚了。联句成诗用于酒令,妙趣横生,比起第一种每人单独作诗更加热闹。
说诗句
本令与作诗令的区别在于所说之诗句是古人现成的诗句,不是自己即席作的。说诗时,令官有许多独特的规定,有种种的变化花样。这里介绍几种:
1诗中含字令
背诵古诗一句,四言、五言、七言不拘,句中须含令官所指定的字样。
(1)诗含数目字
“各诵古诗,以数目字飞觞,多者为佳,仅有一数目字者罚:
花面丫头十三四。南朝四百八十寺。一二三四五六七。”
此令亦颇有趣,古诗中含两个数字以上者甚多补举数例: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秦基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骆宾王)。二十五弦弹夜月(钱起)。十三学得琵琶成(白居易)。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成居(《陌上桑》)。胡姬年十五(《羽林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古诗》)。五剧三条控三市(卢照邻)。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
(2)诗含乐器名字
锦瑟无端五十弦。欲饮琵琶马上催。斜抱云和深见月。为我樽前横绿绮(皆暗者)。
所谓“暗者”,指用指代。如“绿绮”为琴名,即可代琴。古诗含乐器乐者亦多,试补举数例:
黄鹤楼中吹玉笛(李白)。更吹羌笛关山月(王昌龄)。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笛里谁知壮士心(陆游)。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箫鼓追随春社近(陆游)。悲笳数声动(杜甫)。几处吹笳明月夜(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李益)。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道人轻打五更钟(苏轼)。弹琴复长啸(王维)。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
(3)诗含五色字
“依青、黄、赤、白、黑五色飞觞。假如令官飞青色,接者飞黄字,下接赤字。错乱者罚,不成者倍罚。
两山排闼送青来。几时涂额藉蜂黄。海东还驭赤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