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47250200000007

第7章 近现代遗址性纪念馆的现状及出路-石八民(1)

作为博物馆行业中的一员,那些在以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基础上建立的遗址性纪念馆,不但肩负着与其它博物馆同样的任务,并且由于其多为近现代的具有纪念意义的遗存,同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更为直接的责任。

然而由于这类纪念馆大多属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受资金及展馆条件等限制,往往既不能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也影响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拟就遗址性纪念馆的现状和出路作一浅析,如有不妥,恭望指正。

一、近现代遗址性纪念馆的现状

目前,纪念馆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管理相对滞后,设施简陋,陈列展览陈旧单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它们相互制约,并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纪念馆的发展。

1.展馆条件较差。由于近现代遗址性纪念馆大多是在旧址的基础上建立,建馆初期,多以遗址保护为主,能够提供给人们欣赏的多为复原的旧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不再满足于欣赏遗址,更需要知道曾在这些旧址内的人和发生的事,以及这些人和事对历史的影响。这就要求纪念馆以陈列、展览的形式,将这些人和事客观地展示给观众。作为纪念馆自身,由于时间的推移,藏品的丰富,研究的深入,也需要场地将其研究成果和藏品加以展示,与民众共享。多数纪念馆利用现有旧址作为陈列展馆,由于这些建筑物并非为陈列展览而建,故而展馆条件极不适应陈列要求。以西安事变纪念馆为例,现有对外开放的旧址两处,即张学良将军公馆和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除旧址复原外,有固定陈列三个,其中“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和“张学良生平陈列”在张学良公馆的旧址平房内展出,这些平房属张学良公馆的原有附属建筑,经维修后作为展室使用。受旧有建筑跨度和高度的限制,一些陈列手段无法实施,展览虽多次调整,但都是低水平的循环。而“杨虎城将军生平陈列”,则在杨虎城止园别墅的旧址内展出,对陈列展示更是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如果想满足观众对旧址的欣赏,就无法满足他们对杨虎城将军生平事迹的渴求,二者形成相当大的矛盾。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常常会问作为展室部分的旧址原来的实际用途,而设在旧址内的展览为了尽量维护旧址原貌,将展览放置于几个独立的空间内,既破坏了展览的连续性,又给观众的参观造成不便,曾有许多观众提出参观顺序的问题。总之,遗址类纪念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必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对旧址的欣赏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限制了这类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2.经费短缺。遗址性纪念馆在性质上基本是全额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旧址维修、展览制作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旧址不到非维修不行的地步不维修,展览不到不重新制作不行的时候不更换,但下拨经费又不能完全满足高标准旧址维修和现代化陈列的需要,加之这类纪念馆的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纪念馆的收入多应付了行政开支和职工福利,很少给旧址维修和陈列展览拨付经费,由此引起纪念馆的一些长远规划和迫切需要的陈列设想无法实现,使纪念馆处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近年来,随着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的推出,这类纪念馆的观众数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对中小学生、现役军人及老寿星实行免费参观,在观众数量增加的同时,纪念馆的收入并无增加,甚或有所减少。而且由于观众的增加,用于基础设施和安全保卫方面的经费也相应增加,纪念馆建设和发展的经费相对减少,其后果便是纪念馆的一些规划无法实施,不能呈现给观众一个高质量的展览和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藏品不能以最佳状态展示给观众,又使观众产生对纪念馆陈列和环境的不满,使观众常常会对展览发出物非所值的感叹。

3.“厚古薄今”倾向严重。“厚古”是指对在古代文物、资料、遗迹基础上建立的博物馆的重视,“薄今”则是指对近现代纪念馆不重视,这种思想倾向,存在于我国的许多管理部门和博物馆,甚至是参观的观众中。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博物馆自身的问题,也有政府部门的问题,既有观众学习取向的问题,也有博物馆宣传力度的问题等等。这种思想倾向,造成近现代的文物遗迹不能得到有效、完整的保护,更谈不上向公众展示。例如西安事变旧址群,正式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7处8个旧址点,现在能够对观众开放的只有3处4个旧址点,其它4处均被非文物部门使用,根本无法对观众开放。这些旧址在西安事变中都曾发挥过无法替代的作用。与张学良将军公馆一墙之隔的高桂滋公馆,在西安事变时期,蒋介石曾在此居住,周恩来、宋美龄、张学良、杨虎城等人都曾在这里同蒋介石会谈,如此重要的历史见证地,由于属省作家协会管理,虽近在咫尺,也不能满足观众目睹真容的愿望,只能以照片展示给观众。而现由文物部门管理的几处旧址,也不能完全恢复原旧址的占地面积,就像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原占地面积近六十亩,现作为纪念馆对外开放的仅有3亩多地,许多观众对此表示极不理解。近年来随着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等活动的开展,这种现象虽有所改观,但仍不能排除厚古薄今倾向的存在,就连从事遗址类纪念馆工作的人员,也存在这种倾向,弄不清纪念馆的中心工作是什么,给纪念馆文物、研究人员泼冷水,甚至有些人把文物征集、陈列改造同经济效益挂钩,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挂钩,以短视的眼光看待问题,认为花钱征集的文物是破烂,陈列展览是乱花钱,研究人员是吃闲饭等等,致使文物征集、研究等业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陈列改造不能及时有效进行,该由文物部门保护、管理、利用的旧址不能收归。

4.近现代遗址类纪念馆的宣传力度不够。经营纪念馆也和商业经营一样,既要有好的产品,也要有好的营销策略,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营销模式已经过时,但近现代纪念馆大多仍抱着“守株待兔”式的营销模式,宣传不到位,好多纪念馆没有自己独有的、切合实际的宣传策略,没有像“秦俑———世界第八奇迹”、“桂林山水甲天下”

等那样的响遍全国、全世界的宣传口号。当然,由于博物馆内容的不同,观众来源的不同,观众摄取知识的不同,博物馆的宣传涵盖面也不尽相同,但遗址类纪念馆,多由于认识、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着宣传不够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己,造成纪念馆观众量不足。

5.基础设施较差。近现代遗址类纪念馆大多由于经费不足,管理者对基础建设的认识不够,基础设施普遍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