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三国皇帝传
4723900000077

第77章 东汉(11)

乌桓国本是东胡支裔。西汉初年,匈奴单于冒顿剪灭东胡,众余奔回乌桓、鲜卑二山。在乌桓山一支叫做乌桓国。在鲜卑山一支叫做鲜卑国。二部苟延残喘仍不得不臣服匈奴。在前汉武帝时曾派将击败匈奴,乌桓人乃徙入内地分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诸郡间背胡事汉。乌桓为报前仇,且前去掘挖匈奴单于祖坟。匈奴又出兵击破乌桓,当时汉朝昭帝元风年间,又曾派将击匈奴,到得阵地匈奴兵已退。但转击乌桓。斩获甚多,因此乌桓对汉有隙。此时那匈奴部酋,趁这个空子,便引诱乌桓连兵寇汉,直至光武中兴仍然不息。

至此光武帝基本平息了内乱,便派伏波将军马援出屯襄国部署兵马。越年领三千骑兵出五陵关掩袭乌桓。乌桓兵已扬去,马援追赶一程,是斩俘虏首百级,收兵南归。乌桓都狡黠得很,趁着马援班师,复从背后追来,还亏马援星夜趋还才得全师。

鲜卑与中国本不相通。因见乌桓扰边屡有掠劫,也不禁暗暗垂涎。再加匈奴亦遣人拉诱,自然利欲熏心,同来生事。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秋,鲜卑引万余骑入塞,寇掠辽东。太守祭彤素有勇气谋略。能开三百斤强弩,至是闻鲜卑入境,自率数千人迎击。披甲持刀,部兵一拥齐上,杀死虏众多人。余虏统皆逃命,急不择路,各跃入断涧中,溺死过半。祭彤穷追出塞,斩首至三千余级,获马好几千匹,于是鲜卑震怖不敢入犯。可巧匈奴又连年旱荒,人畜多死,也不能南下寇汉。这个时候还有西域各国本来早为汉属,因至王莽贬易侯王,亏一度又降匈奴。今见光武帝中兴,汉威再震,及复遣使入洛,乞请汉附。光武帝因天下初定,无心好事,竟谢绝外使。莎车王贤与鄯善王安,持贡献方物再求属汉。光武帝乃赐贤西域都护印绶,偏敦煌太守裴遵独奏夷狄无信,不可假以大权,光武帝收还西域都护印。另命贤为汉大将军,贤从此怀恨,但对外他还诈称大都护蒙骗各国。各国未识真假,只得从命。贤逐渐骄横,意欲并吞西域,先向各国苛求赋税,稍不如意,便发兵相逼。各国敌他不过,没奈何请命洛阳:愿另立都护镇定西陲。无如光武帝坚持初意,见了各国侍子,但用金帛为赏,一律遣归。这时莎车王贤知汉廷无意西方,遂致书鄯善,劝令绝汉。鄯善王安,不纳贤书,且将来使杀死。贤因发兵报怨,攻入鄯善,其王逃往山中,贤复移兵袭杀免兹王。鄯善王安,再次上书洛阳,光武帝辞请。鄯善王见此,乃与东师等国悉附匈奴。

匈奴由于几届单于因病,因战早死。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争权夺位,而最后形成两派。在力量上,基本平衡。固遂王比,遂召集八部兵,联合前辈汉宫美人王昭君子伊屠知牙师,抗击蒲奴部,于是八部兵共推比为主,仍袭先祖遗名叫做呼韩邪单于。一面与汉和好,向汉称臣,作为外藩。匈奴从此又分作南北了。

南匈奴且逐王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与汉和好后。一面遣子入侍奉表谢恩。光武帝使得徙居两河郡,美稷县。并授段郴为中郎将,王郁为副,嘱他们留戍西河。拥护南单于。南单于亦设置诸侯王助汉捍边。

独北匈奴单于蒲汉,恐南单于导引汉兵,乘间进击他。乃将前从所掠汉民放回,且遣使至汉乞请和亲。光武帝令群臣集议连日不决。皇太子庄说南单于已与汉和好,若我汉又与北单于和亲,未免使南单于产生贰心,众臣依议。光武帝遣使归国。可是不久北单于又遣使更请和亲,已是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且求西域各国胡客同朝共贺。光武帝再令三公以下商议可否。独司徒椽班彪上书提议暂与修和为宜。欲修和亲。但是众臣不评予以拒绝。最后以念单于国尚未安,只要单于不犯我汉,我方历节制武力不攻其单于。尝赠予珍宝玉帛为怜惜,北匈奴受诏而去。

五、国体构建及主要对民政策

东汉开国。光武帝一举废除了王莽所制定的一切倒退制度和政策。基本恢复西汉并且有所发展的制度。

1、首先是退功臣,进文吏。光武帝刘秀认为他的功臣多是戎子出身,不熟悉典章制度,不懂得治国家。可是他们又自持功高,不听命令或不遵守法纪,但是他又功勋卓著!怎么办呢?只有给他们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荣誉,但不给他们治理国家的官职和权力。治理国家则启用一些文人儒生。他们从理论到实践,更懂得搞建设,安人民,措施非常英明。

中央领导机构虽置三公,但事归台阁。三公就是司徒、司空和太尉。司徒是由丞相改称的,管民政,权力比原丞相小了许多;司空是由御大夫改称的,不再管监察,而管理重大水土工程了;太尉管军事不变。本来太尉一般应改为司马,因刘秀曾任刘玄的大司马,为避讳而未改。三公的职务虽高,徒有虚名。真正权力集中在尚书台。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

西汉初年就扩大了尚书台机构,设尚书令一人,为尚书台的主管长官,另设尚书仆射一人,为尚书令之副职。又设左右丞各一人,为令仆仆佑即助理职务。尚书台下设文曹,每曹设尚书一人,统管下列各支尚书:吏曹尚书,(亦称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管史上书事;三曹尚书,主断狱事;南主客曹尚书,主少数民族和国外事;北主客曹尚书,助理主管南主客曹尚书。每曹置侍郎六人,称尚书侍郎或尚书郎置令史三人,称尚书令史。

2、监察制度,在西汉在基础上有所加强。御史台。改御史大夫为司空,管工程。原属御史大夫下的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府)掌监察秩千石。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保御史二人,掌解释法律条文;侍御史十五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郡吏奏事;官吏朝见皇帝或国家举行祭天祀庙,封王侯拜将相等大典时,御史中丞或侍御史监察威仪。御史中丞的权力仅次于尚书令。

司隶校尉,西汉武帝时置,至成帝时废。东汉又复置,兼领一州事,设从事史十二人;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参与议论朝政时,位在九卿之上,朝贺时在九卿之下。监察权之大,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在公卿朝见皇帝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会同并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坐”。

州刺史,东汉初年,在司隶较尉辖区之外。分全国为十三州(部)即:杨、荆、豫、青、兖、凉、幽、冀、并、徐、益、雍、广。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于每年八月巡行所属郡国,检阅刑狱情况,考察长吏政绩,年终奏于皇帝,剌史的属官与司隶校尉略同。

御史台,司隶校尉,州刺史这三套监察机构的恢复和加强,对加强皇帝的权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集军权于中央。建国不久,下诏撒销了郡尉都的建制。将兵权并于守相。后又取消了各郡国的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四种常备军,还取消了每年一度的都试制度。从此守、相的军权也被取消了。郡国的军队很少,一般不能作战,仅够维护地方治安,打击土匪和小的民乱。大的战争靠中央的军队。

中央的军队主要有四支。在首都有两支,就是南军和北军。南军又分两部,一部归光禄勋管,下设有七署:就是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以为要左、右监,掌守卫宫殿和侍从;另一部归卫尉管理,掌守卫宫门。北军置中侯一人,下分五营:就是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每营设校尉一人掌营兵,保卫京师。

地方上有两支。一支为黎阳营,合幽、冀、并三州兵骑而成,驻黎阳今河南迅县东。以谒者(官名)监军,主要任务是守卫黄河以北并为首都洛阳的北屏障。一为雍营,驻今陕西凤翔南。主要任务是守卫三辅(左冯翊,左挟凤,京兆尹为西汉皇陵所在地。亦是首都洛阳西面的屏障。此外,还有使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乖统率的边防军亦直属于中央。

东汉的对民政策大部分是西汉的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解放奴婢。自建国第二年即建武二年(公元26年)至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共下过六道解放奴婢的诏令。解放奴婢的地域范围适用了全国各地。奴婢种类包括“嫁妻卖子”以得生存者。再次下令禁止残害奴婢。有抗命不能解放奴婢者,以“略人法从事”。

2、度田,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数量。制止了扩大再生产的资本集约化经营势头,以保障小农经济的稳定。便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将田租“十税一”,恢复至西汉“三十税一”。

3、发兵镇压抗税叛乱者。原由郡县追讨,出现到则解散去复迎结的现象。后来刘秀采取了镇压与分化相合,规定反抗者们“自相纠摘,五人共斩一人者深其罪”对捕获的大姓兵长迁徙到他郡县,给予优厚的田宅安排,不予处罚,是安民妥协政策。以避免再发生大规模农民暴动和战乱。

六、重要文化科技成果

东汉初年铁农具和牛耕技术有了新的改进,人们使用单牛拉短辕犁耕地,比过去使用双牛拉长辕来易犁更灵,高效得多。

建武时期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为农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使用是冶铁技术的大进步。

七、略评本帝

光武帝刘秀是在战火纷飞,举国上下一片混乱。而且是在时间上从王莽篡权开始,就酝酿着民间积怒,时露时隐地持续而来的恶劣形势下,进行的争夺天下的斗争。环境十分恶劣,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仅乘乱称帝的先后就有九人。他们是:

刘宪进宫夺玺自称皇帝;

新市平林即绿林起义兵将士拥立刘玄为更始皇帝;

王郎冒充假子舆称帝;

赤眉军拥立刘盆子为帝;

方望劫出原孺子婴为帝;

公孙述在蜀自称为帝;

刘永联合东海贼帅董宪张步自称为帝;

卢芳诈称汉武帝曾孙刘文伯勾结匈奴迎奉称帝;

李宪据住卢江郡拥有管辖九城的地盘,而自称为帝;

还有隗嚣为西州领袖,贼帅张步拥兵数万;邓奉、彭宠谋叛造反,董宪、宠萌、苏茂等顽抗到底等举不胜举。整个天下一塌糊涂!何况自己也是乱世中被人拥立的。要冲出那个重围,立在群雄之上,把他们打倒可见是何等的艰难。偏偏他能以顽强的毅力,高超的聪慧,智勇深沉,集众将之力,攻敌无不克,战斗硬取胜,历经艰险,终告削平群寇,取得光复汉朝的天下,确实其功不逊高祖,有超始皇!

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退功臣,进文吏,明勤政体,总揽权纲。并且崇尚气节,解民疾苦,讲求经义。耳不听郑声,手不持玩好,与王侯等持盈保泰,坐致太平。故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惟妻妆易位,嫡庶乱序。嬖幸梁松,薄待马援,晚年尚迷信图攕,侈志东封,这都免不得有伤盛德,但较之功绩相比还是微不足道。只是小错小误之存,从总体上说来,还是一位英明天子。

明帝

一、本帝的根基

明帝—姓刘名庄。公元28年—公元75年,享年四十八岁。国号承汉,国都洛阳。在位十八年(公元58~75年),年号永平。未改元。

太皇太后:无。

太上皇:无。

皇太后:尊母阴氏。

皇后:立马氏。

皇妃:贾氏、阴氏。

皇太子:刘炟(贾氏生马后养)。

皇子:共九人。除皇太子外,次建,封千乘襄王;三羡,先封广平王后封陈敬王;四恭,先封钜鹿王后封彭城王;五党,封东相靖王;六衍,封下邳惠王;七畅,先封汝南王,后封梁节王,母阴氏;八昞,先封常功王,后封淮阳顷王;九长,封济阳悼王。以上九子除太子和第七子外其余七子史书均未载母氏。

皇女,共十一人。长名姬,封获嘉长公主;次名奴,封平阳公主;三名迎,封隆虑公主;四名欠,封平氏公主;五名政,封沁水公主;六名小姬,封平梁公主;七名仲,封俊仪公主;八名惠,封武安公主;九名臣,封鲁阳公主;十名小迎,封乐平公主;十一名小民,封成安公主。以上公主生母史书均未记载。

谥号:孝明皇帝。

庙号:显宗。

墓寝:显节陵。

二、任前简历

刘庄字子丽是光武帝第四个儿子。也是阴皇后的长子。刘庄母阴后跟随光武帝出征于无氏县中分娩。当时有渔阳太守彭宠从征,听到说在行辕中产儿,因给他取名为阳。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十二岁封东海公。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十四岁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废太子强立阳为皇太子,即日改名为庄。同年光武帝为太子庄选师傅,令太子庄拜博士张佚为太子太傅,拜博士桓荣为少傅。太子庄好学不厌,敬礼不衰。于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先帝崩嗣皇帝位。

三、嗣位背景

刘庄出生时光武帝观其面目:两颊丰满,双眼炯炯,美丽可爱。到十岁能通语《春秋》光武帝更视为神童。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光武帝诏令洲郡检核垦田户口,有人上书说:“颖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光武帝不解其意,独刘庄时封东海公,年仅十二岁,便进言说:“河南帝城,必多近臣,南阳帝乡必多近亲。田宅逾制不便细问,故有是言”光武帝大悟。自此爱他更有加。自悔入储太早,免不得形诸词色,郭皇后日言中窥透,当然怀嫌,因此对着帝前往往有冷嘲热讽。光武帝积不能容,到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便下诏废掉郭后,立阴氏为后。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原武县中出了一班妖贼,光武帝遣将军臧宫带兵征讨,累攻不克,光武帝集公卿会议方略,群臣多请用重金买动内贼杀首投降。独东海王又进言说:“众多的反贼,久困城中,肯定有很多的人想出来,但是围得那么紧,出不来,没奈何死守,只要放松二处,让贼遣出,贼首孤立就不费多大力气便可消灭了。”于是按照他的意见去做。果然,贼众陆续出奔,顿时城中空虚,官兵一鼓入城,击毙贼首。原武城遂平,自此光武帝愈爱东海王。这时的皇太子强自母后被废后,常自不安,可见东海王逐日加宠,越觉生忧,加之旁人也劝。太子听后便表示让位,愿为外藩。因此光武帝下诏废原太子强,立东海王庄。至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帝驾崩,皇太子刘庄嗣皇帝位。

四、任期要闻与轶事

1、朝廷上下

尊赐老臣,追忆功臣

明帝接过父亲的班,不负众望,仍然勤政。高密侯邓禹年已垂老,自从吴中东归,深居简出,不求名利,明帝捧他为元功之首。他有子十三人,各使学成一艺。成家立业,教养子孙,俱可为后世的榜样。光武在位时,曾因他仗策走谋,是为功首,所以特加尊重。至是复拜为太傅,进见皇帝时都安排他坐在东向表示特别的对待。禹就职逾年。现已是永平纪元了,朝贺以后,即患癃疾。好容易延至五月,禄寿结终。明帝伏地加赠,分禹所得封地为三国。令与长子邓震,嗣爵高密侯,次子袭封昌安侯,三子珍,封夷安侯。接连是东海王强亦病故,殁时只三十四岁。他的家属说其子刘政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明帝不忍还是使他袭旧封爵。果然恶习不改,纵深渔色。后至中山王刘焉病逝时,见焉妾徐氏,姿容韶秀,便诱取为已有。后还抢民女,罪应可诛,薄惩了事。

是时四海无掠,明帝追承先志,修明礼教,制设三老五更,三老知天地人三事,五更知五行更代为下拜。即在诸朝臣中选出最值得尊敬的代表人物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明帝起座相迎。引太守弟子升堂,由明帝自讲经义。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奉终身。荣年已逾八十,不令告退,始以师礼相待。及荣寿终,明帝亦亲自变服临丧举哀。桓荣长子雍早殁,少子郁袭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