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超值金版-求医不如求己大全集
47235100000031

第31章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第一节 人人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有一位公司职员,生活过得很幸福,她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儿子和一位称职的丈夫。原来每当谈起那“爷俩”时,她总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豪与骄傲。然而,最近几次提起她丈夫的时候,她总是说:“他什么都好,就是有时莫名其妙地朝我们母子俩发火,不久又莫名其妙地亲热起来,反反复复,简直像个精神病。基本上每月月底都是这样。”

还有一位同事,在单位的人缘特好,但就是有个“怪毛病”,每月几乎都有那么一两天沉默寡言,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而且这时,就连他最好的朋友也遭到他的冷落。出于好心,同事们有时主动请他去喝茶,或者散步,都被他婉言谢绝,但随后他又“单独行动”,或饮酒,或喝茶,或漫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对于以上二人的现象,你知道该如何解释吗?我可以告诉你,这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需要心理方面的调适和保健。

就人本身的生物属性而言,人整个身心在不停运转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而是会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种周期性情绪起伏现象,在某些时候心理状态趋于异常。

为什么正常的人也会间歇性地发生心理异常现象呢?其“病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人本身固有的“情绪积累”(兴奋或压抑)达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出现身心失衡,这时就需要通过某种适当的方式来发泄。

其二,工作和生活压力所迫,超过了身心所能承受的负荷,激起了情绪的“抗议”。

其三,天象的影响,如风雨雷电阴晴雨雪等,而比较明显的则是“月亮·潮汐”。一般而言,月亮的盈亏不仅会让海洋出现潮汐,也会使人的情绪之海出现起伏。

此外,特别的性格、特殊的环境以及突出的事件也会为心理异常———不健康的心理埋下“伏笔”。所以,无须视不健康的心理为洪水猛兽,身为凡夫俗子,不健康心理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节 何谓健康的心理

古往今来,人人都希望健康。因为健康总是与家庭的幸福、学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描述:人生有两大意愿,一是家庭幸福,二是事业有成。如果家庭幸福为10分,事业有成为100分,那么健康就是0前面的那个“1”,可见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

一、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二、心理因素与疾病

被誉为中国国宝之一的中医一开始就将精神心理因素列入致病原因,一方面强调外邪入侵体内而致病,另一方面也不忽视“七精致伤”“病从心生”。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又因为心脏为五脏六腑之首,所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任何情致失调,都可伤及心脏,而心伤则会引起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

心理因素、情绪状态既可致病,也可加重已有病情。我们常听说某某经医院检查确诊为癌症晚期后,几天、几星期之内便苍老许多,仿佛换了一个人,几个月甚至一两个月就命归黄土了。其实到检查出癌症时为止,癌症已在体内和平共处了几年、十几年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十几年来能正常生活、工作,而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癌症就立即倒下了呢?这正是心理因素对健康影响的集中体现。人们平时从各种传媒中知道癌症是绝症,是死亡魔鬼,一听说自己也患上了癌症,就立即联想到自己在劫难逃,于是精神崩溃,陷入绝望之中。一时间,对死的恐惧,对生的留恋,对亲朋的牵挂,对未了的事业的遗憾一齐袭来,悲怀难遣。在这种高强度的心理压力之下,身体的各种机能急剧减弱,对疾病的抵御力大大降低,癌变便如一名猛将入无人之境,势不可挡,急剧发展,导致悲剧迅速发生。

美国一家规模颇大的综合性医院,对来问诊看病的患者进行随机调查,得出的结论颇为惊人。大约有65%的癌症发病原因与社会逆境有关,诸如事业失败、婚姻受挫、蒙受屈辱、职务下降、财物被盗、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等。美国另一家医院则调查发现,在500名胃肠道病患者当中,由心理因素、情绪状态引起的癌症竟高达74%。一位英国医生曾调查过250名癌症患者,发现156人在患癌之前遭受过重大精神打击。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压抑情绪容易致癌”。

三、现代心理健康的新十项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便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第三节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及原因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表现于心理缺陷、变态心理和心理疾病。

一、心理缺陷

所谓的心理缺陷是指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有的心理调节和适应等能力,心理特点明显偏离心理健康标准,但尚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心理缺陷的后果是社会适应不良。最常见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1.性格缺陷

(1)无力性格: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乏,常述说躯体不适,有疑病倾向。情绪常处于不愉快状态,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这种人对精神压力和心身矛盾,易产生心理过敏反应,由此可诱发心理疾病。

(2)不适应性格: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这种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判断和辨别能力不足。在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容易发生不良行为。

(3)偏执性格:性格固执,敏感多疑,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考虑问题常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有责备他人的倾向。这种心理如果不注意纠正可能发展为偏执性精神病。

(4)分裂性格:性格内向,孤独怕羞,情感冷漠,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很差,喜欢独自活动。此种心理可能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

(5)爆发性格:平时性格黏滞,不灵活,遇到微小的刺激也会引起爆发性愤怒或激情。

(6)强迫性格:强迫追求自我安全感和躯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可能发展成为强迫症。

(7)癔症性格:心理发展不成熟,常以自我为中心,感情丰富而不深刻,热情有余,稳重不足,容易接受暗示,好表现自己。这种性格的人,容易发展成癔症。

2.情感缺陷

(1)焦虑状态:对客观的事务和人际关系,表现出焦虑、紧张、忧心忡忡、疑虑不决。虽然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但对自己的健康存有忧虑。

(2)抑郁状态:情绪经常处于忧郁、沮丧、悲哀、苦闷状态。常有长吁短叹和哭泣的表现。这种人缺乏人生的动力和乐趣,生存欲望低下。

(3)疑病状态:常有疑病情绪反应,有疑病性不适症状。自我暗示性强,求医心切。

(4)狂躁状态:情绪高涨、兴奋,活跃好动,动作增多,交际频繁,声音高亢,有强烈的欢快感。这种状态易发展为狂躁症。

(5)淡漠状态:对外界客观事物和自身状况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孤独,不合群。

二、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也称病态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精神活动异常)。变态心理表现为个体心理变态的主要标志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各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失常的总称。变态心理不只限于精神病人的变态心理,而且也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异常。

根据心理障碍的表现,变态心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障碍:人格明显偏离正常轨道,并表现出不良的行为障碍。

2.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变态,已失去对客观现实的理解或者对外界的接触能力。例如精神分裂症。

3.缺陷心理障碍:指大脑或者躯体缺陷而引起的心理障碍。例如,大脑发育不全所导致的心理障碍,聋、哑、盲人的心理障碍等。

4.身心障碍:由社会心理因素而引起的躯体障碍。

三、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

1.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包括心理变态人格及性变态人格,其特点为:

人格变态大都从幼年开始,发展缓慢,青春期前后明显加重。人格变态者,有人格缺陷做基础。病人智力尚好,认识能力完整,但是自我控制力差。

病态人格形成后,一般较为顽固,不易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

心理变态人格:

①攻击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特点是对外界事物做出爆发性反应。容易冲动,常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和强暴行为。

②强迫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特点是刻板固执,墨守成规,缺乏自信。由于过分的自我克制,往往表现出焦虑和苦闷。

③癔症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有较强的暗示性,情绪容易激动,变化无常。

④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特点是固执、自信,分析问题主观片面,对周围事物敏感多疑。这种人好争论,多诡辩,坚持己见不松口,甚至有冲动行为。

⑤分裂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个性孤独,不好人际交往,情感冷淡,性格怪僻,胆怯害羞,活动能力差,没有进取心。

另外,心理变态人格还包括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性变态人格:又称性变态,是指性冲动障碍和性对象歪曲的一种心理变态。

性变态的表现形式很多。按性的对象异常可以分为同性恋、恋物癖、异装癖等;按手段异常可以分为露阴癖、窥阴癖、性虐狂等。

2.神经症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它是大脑功能活动暂时性失调所致的一组心理疾病的总称。神经症的特点为:

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故称心因性疾病;症状多样性,但客观检查多数见不到相应的特征;患者一般能适应社会,但是其症状对学习、工作有不利的影响;患者常以性格缺陷作为发病的基础;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一般有较好的认识能力,并感受到痛苦,要求治疗;心理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方法,配合药物和其他治疗,效果较好。

常见的神经症类型有七种: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癔病性神经症、疑病症、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神经衰弱。

3.精神病

精神病是一组心理疾病,也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变态。

四、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心理不健康的原因较多,一般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生物学原因:指遗传、生化、生理、脑及躯体损伤等因素导致的心理不健康。

①遗传: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在心理疾病中,遗传因素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在精神分裂症、狂躁性抑郁症等疾病中,遗传因素的致病作用较为明显。

②生化:近代神经化学研究表明,中枢神经递质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质代谢失常,可以成为诱发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③机体损伤:机体损伤或患病可以引致心理变态。例如脑外伤可引起变态行为;癌症、糖尿病等可以引起适应不良的人格变态等。

2.心理学原因:指那些因环境条件的变化,通过心理的影响而引起人的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因素。学术界在阐述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的问题上,形成了心理动力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①心理动力学派:以弗洛伊德(S。Freud)为代表。该学派认为,被压抑的情绪和心理冲突是心理变态的动力学原因。内在的矛盾冲突或情绪的紊乱是在意识水平之下进行的。个体在无意识中隐藏着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和冲动,这种欲望和冲动由于社会道德、规范的限制,不能得到满足。但在某些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无意识的矛盾和冲突就会释放出来,导致了某些心理和行为的变态。

②行为主义学派:以华生(J。B。Watson)为代表。他们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观察刺激和反应,学习和习惯的表现来解释变态心理的原因。华生做过模拟性恐怖实验。他让一个喜欢玩弄动物的幼儿接触一只白鼠,幼儿并不害怕白鼠,可以用手触摸。当他用手触摸时,实验者发出可怕的巨响,结果幼儿被吓得哭闹起来,可见幼儿的恐怖行为是由学习和习惯获得的。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得到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可以看作是曾经经历过的异常行为导致的。

③人本主义学派: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创立。罗杰斯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身就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无限潜能。如果受到巨大挫折,使内在的潜能不能很好地发挥,这时人就产生了自我防御和失调现象。罗杰斯还认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很重视自我价值,愿意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如果失去自尊的需要,其人格正常发育受到影响,就可能导致心理与行为的异常。

3.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生物学因素决定着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而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着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此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生活与文化水平、伦理道德、教育程度等。

①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某些心理疾病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适应调整不良,就会危害人的心身健康。文化水平低,迷信巫术的人,心理与行为变态就容易发生。

②社会文化关系的失调:社会文化关系包括阶级、民族、宗教、职业、道德、两性关系等等。关系失调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来自社会生活事件。例如,配偶死亡、离婚、失业、考试失败、失恋、家庭不幸、职业紧张等等,也有地震、火灾等突发原因。如果这种失调的强度大,时间长,就可能导致人发生心理和行为异常。

③社会动乱的心理创伤: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或者暴动会对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

④社会紧张状态的心理作用:人口过密、拥挤、噪声骚扰、生活贫困、工作紧张、社会犯罪、歧视等等,都可以造成紧张状态。伴随紧张状态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例如忧愁、悲伤、焦虑、恐惧等等,可以扰乱人的心理和行为。

第四节 心理健康的“营养素”

一般人都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那么,人重要的心理健康“营养素”有哪些呢?

首先,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童年是培养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之爱尤为重要。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中年人在事业家庭上倍添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至于老年人,晚年幸福是关键。

第二种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宣泄和疏导。无论是转移回避还是设法自慰,都只能暂时缓解心理矛盾,而适度的宣泄具有治本的作用,当然这种宣泄应当是良性的,以不损害他人、不危害社会为原则,否则会恶性循环,带来更多的不快。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第三,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固执、傲慢等毛病,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发展的表现。过于苛刻的批评和伤害自尊的指责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遇到这种“心理病毒”时,就应提高警惕,增强心理免疫能力。

第四,坚强的信念与理想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信念与理想对于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信念和理想犹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帮助人们保持平稳的心态,度过坎坷与挫折,防止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理暗区。

第五,宽容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人生百态,万事万物难免都能够顺心如意,无名火与萎靡颓废常相伴而生,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第五节 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随着社会不断变革,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发生变化,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是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另外,是恰当的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智商,还要有良好的情商。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人们开始重视并寻求咨询和医疗,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提高的一种表现。据专家介绍,生活条件越好,文化层次越高,人们对心理卫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卫生服务的完善,解决“心病”会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办法。

测试:心理健康的自我检查

这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一种简便的自我检查方法,共49题,可以直接用“是”或“否”在问题后回答。问题如下:

1.每当考试或被提问时,是否会紧张得出汗?

2.看见不熟悉的人是否会手足无措?

3.看见不熟悉的人是否会使工作不能进行下去?

4.紧张时,头脑是否会不清醒?

5.心理紧张时是否会出错?

6.是否经常把别人交办的事搞错?

7.是否会无缘无故地挂念不熟悉的人?

8.没有熟人在场是否会感到恐惧不安?

9.是否常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

10.是否总希望有人和自己闲聊?

11.是否被人认为不机灵?

12.在别人家里吃饭,是否会感到别扭和不愉快?

13.和别人会面,是否会有孤独感?

14.是否会因不愉快的事缠身,一直忧忧郁郁,解脱不开?

15.是否经常哭泣?

16.是否因处境艰难而沮丧气馁?

17.是否感到厌世?

18.是否有生不如死之感?

19.是否总是愁眉不展?

20.家庭中是否有愁眉不展的人?

21.遇事是否会无所适从?

22.别人是否认为你有神经质?

23.是否有神经功能症?

24.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进过神经病医院?

25.是否进过精神病医院?

26.家庭成员中有无神经过敏的人?

27.是否神经过敏?

28.感情是否容易冲动?

29.一受到别人批评,是否就会心慌意乱?

30.是否被人认为是个好挑剔的人?

31.是否总是会被人误解?

32.是否一点也不能宽容别人,甚至连自己的朋友也是这样?

33.是否会一门心思想某件事或做某件事,而不听从别人的劝告?

34.脾气是否暴躁、焦虑?

35.做任何事是否都是松松垮垮、没有条理?

36.是否稍有冒犯就会火冒三丈?

37.是否被人批评就会暴跳如雷?

38.是否稍有不如意就会怒气冲天?

39.是否别人请求帮忙就会感到不耐烦?

40.是否会怒发冲冠?

41.是否身体经常发抖?

42.是否经常会感到坐立不安,情绪紧张?

43.是否会因突然的声响跳起来,全身发抖?

44.别人做错了事,自己是否也感到不安?

45.半夜里是否经常听到响声?

46.是否经常会做恶梦?

47.是否经常有恐怖的景象浮现在面前?

48.是否经常发生胆怯和害怕?

49.是否突然间会出冷汗?

凡答“是”的记1分。得分在15分以上的人,即有可能有某种心理卫生问题,需要在专业人员咨询和治疗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那么,我们又是根据什么定出15分这个标准呢?通常,通过衡量人的行为适应情况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与否,这是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如果某人能很好地按自己的社会角色做事,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安然处之,并能有效地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则其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则为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