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值金版-博弈论的诡计大全集
47211000000027

第27章 寻寻觅觅中的爱情博弈

爱情中总是有太多的疑问:为什么谈恋爱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情侣和别的异性朋友多聊几句或者来往密切些心里会很不舒服;而相处时间长了,这样的情绪便慢慢地消失,这真的是人们常说的:会吃醋是因为怕失去,而无所谓是因为已经占有吗?在恋爱的这场不太好玩的“游戏”中,谁能熟练地驾御游戏或博弈规则,谁就是爱情的赢家。

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

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囊括了爱情产生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我是这样划分的,婚介所和网恋属于一见钟情,同学、同事恋情属于日久生情,有介绍人的恋情,属于一见钟情基础上的日久生情。

我相信每个女孩子都渴望与自己的另一半是一见钟情,渴望与自己的那个他在某个不经意间相逢、相识、相爱、浪漫的邂逅,然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是男生,也一样)但所谓一见钟情,必然是以貌取人,一见,只能是见貌,长了才能见情。没有一个女孩子会对一个长相平凡男孩子产生什么一见钟情吧,反之,男孩子也一样,甚至更甚,郎才女貌嘛。如果我所说的,得到一大批人的反对,那么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女孩子对一个长相平凡的男孩子一见钟情,那么她会不会处处留情?因为平凡永远是占最大多数的人群。所以我的意见是一见钟情是王子与公主的神话,它会发生吗?会,但不会发生在平凡面貌的我们中间。如果你自认为长相不出众,就不要奢望一见钟情。

现实中的我们会遇到爱情的可能除了上述在某个地点、某个时间的不期而遇以外,还有下面几种,婚介所、网恋、同学恋情、同事恋情、介绍人介绍恋情等等。

我是这样划分的,婚介所和网恋属于一见钟情,同学同事恋情属于日久生情,有介绍人的恋情,属于一见钟情基础上的日久生情。

婚介所中两个人事先不认识,不了解,从第一次见面开始,两个人先是从面貌上判断行不行,相亲主要是相面。如果面貌不过关,后面不管怎么谈,见几次面,最后可能也是散。不要说现在女孩子就只看男孩子的工作能力,实际上没有一个女孩子能够准确衡量男孩子的工作能力,如果两个人不是在一个行业,这种衡量根本没有依据,只能依靠男孩子说话的语气、态度、表情成熟与否甚至穿戴来判断,这就是好多女孩子轻而易举被“砍”哥们儿骗了的原因。一无是处,但能说会道,这实际上还是一见钟情产生的。

网恋为什么会见光死,实际上还是因为它是一见钟情,两个人在网上聊得投机,产生感情和信赖,但是基于的仅仅是网上的沟通,两个人即使互换了照片,也不见得从照片上能看到这人身材、皮肤、体型的细微瑕疵,一见面,想象和现实往往产生巨大差距,造成不欢而散,还要骂对方是恐龙,欺骗了自己。

实际上,一见钟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可遇也不可求,少数人是可遇不可求,凤毛麟角的人是可遇可求。

同学、同事相互在一起工作学习,性格、能力当然包括长相都耳熟能详,由此产生的依赖派生出感情,相对来说稳定可靠。但这是日久生情,而且也是唯一的日久生情的样板。如果你的学校、公司足够的大,不妨去看看,谁最关心你,可能谁就最爱你。

除了上述外,还剩下一种,就是有介绍人的情况,介绍人往往是你的亲戚、朋友、父辈的朋友等等,对双方比较了解,但你们双方可能不认识、不了解,可能就这样安排了你们见面,最好你们一见钟情,如果没有到达钟情的层次,但还不是很讨厌,如果在婚介所,也许你们就这样散了,但由于你们有介绍人,甚至双方父母都认识,也许你的介绍人还有你的父母在这时会起到极力沟通、劝解、撮合作用,最后是你们在一次一次的交往中,发现对方的优点,所谓日久生情就产生了,最后也能成。这就是我所说的在一见钟情基础上的日久生情。

那么最后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的亲戚朋友,没有能力做你的介绍人,希望通过婚介所和网恋找寻爱情的这部分朋友,就不要去渴望什么一见钟情,去嫁个帅哥、美女,什么事业有成,什么老板,也不要抱着一颗挑剔的心去看待你的见面对象,人不是工业化产品,相信都有弱点,和你一样,有毛病,还是去多发现对方的优点,宽容地对待缺点,这样可能世界上就不会只剩下你一个光棍,或者老姑娘了。

最后,再设问一下,难道一见钟情的爱情就一定能走向婚姻,婚姻就能走向长久?取决的还是是否宽容地对待对方。

总之,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也就得不到好的结果。真理越辨越明!

逆向选择,美丑搭配最常见

生活中,关于“坏男人坏女人才有人爱”一类的话已经很多了。网上类似于某老实男生被一任女友出国踹了,二任女友脚踏N只船,并被嘲笑“老实”之后变得玩世不恭,从而也游戏人间,反过来欺骗耍弄纯情小女生之类恶性循环的故事太多了。逆向选择这个符咒又是下在了很多所谓“老实”的痴情男女身上。为什么?

花心男生追女生投其所好,知道进退;同理,花心女生爱广撒网,重点培养,花招百出,热情得令人难以抵挡。于是,现实中,老实人被抛弃之事实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从经济学上来看,逆向选择往往是信息不对称以及一次博弈的结果。劣等商品(股票也好,房产也好,或者人也好),往往会花更大成本在制作虚假信息上,比如会计报表造假,比如假学历假文凭,也比如坏男人和坏女人往往外表华丽魅力四射,待人殷勤花言巧语,山盟海誓信息缺失的那一方呢,往往又容易在有限的交易时间内产生心理因素,对于自己的选择产生极大的影响,结果导致逆向选择。

劣等商品→造假掩饰→一次博弈中达成交易→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但是,在信息完全,或者信息鉴别力强,同时存在道德风险、以及多次博弈的前提下,逆向选择就土崩瓦解。

例证:分析爱情———

1.信息完全:由此可以看出要做到信息完全,首先必须要互相了解,纯靠一见钟情或者短时间两三次见面的相亲,往往会导致信息的错位和不完全。可见网恋见光死也是正常的了,所以从朋友做起才能保证该前提。

2.信息鉴别力强:这里主要强调有鉴别经验。如果曾经受过骗,或者受过伤,就能从种种细节及表现可以部分鉴别此人是否适合自己。所以有过失败的恋爱经历未必是坏事,可以增加你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往往容易做出错误决定,这也大概是初恋容易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3.存在道德风险:恋爱发展的结果是婚姻,婚姻相当于是和约。信息不对称对于合约的双方是相对而言的,必然有一方占有比较优势。信息相对充分一方的所作所为将会带来两种风险,一种叫做逆向选择,另一种叫做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合约达成之前的风险,道德风险是合约达成之后的风险。二者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只有事后出现了道德风险才能确认合约达成之前的选择是逆向的;事前的逆向选择必然导致事后的道德风险。

那么通俗来说,如果选错了人,那么就面临事后的道德风险。而结婚以后的道德风险是由结婚以前的逆向选择引起的。按照常理,结婚以前越是对你好的,越是追的死去活来的男人,结婚后应该对你好,至少不比婚前差才对。可是,事实却是,逆向选择,事前希望越大,事后失望越大。为了避免道德风险,所以婚姻的缔结,人们往往慎重又慎重。

4.如果是多次博弈,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又要小的多。比如第一次恋爱失败,你会知道问题所在,第二次的恋爱中同样的错误不会再犯。因此,没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原因是,一次博弈中你已经吃了亏,你还会再回头再受一次伤么?一般对理性人来说,不大可能。当然不排除有些痴男怨女矢志不移分了合合了分,瞎折腾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第二次恋爱,你往往会吸取第一次的教训,比如前女友很做作的,那么你会选个随和好相处的。前男友没有定性的,往后会找个有责任感的。而自己在一次博弈中的失误表现,在二次博弈中你会注意不要再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些人大概会选择谈过恋爱的人作为伴侣,因为双方都会在第二次博弈中表现出色,少犯错误。

追与被追的悬疑剧———先动策略

传统上,人们认为男孩是追的一方而女孩则是被追的一方。而且,有很多女孩也认为,有男孩追是一件幸福的事,起码说明自己较有魅力,心里偷着乐。可是殊不知被追有三大弊端,而主动追求对女孩来说,也有三点好处。

男孩追女孩的传统观点的几大弊端如下:

首先,被追是一种被动与等待。你永远只看见现在在你眼前的这个男孩,如果女孩的要求很高,她可能总是认为更好的还在后头,所以对眼前的总是不满意、不珍惜。如果女孩的虚荣心比较强,或者说,是要求比较低,则可能出现“来者不拒”的现象,早早地不问原由就投入追求者的怀抱。

其次,被追容易导致日后后悔。女孩在和男孩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现事实上事情并不如人意,男孩的许多缺点暴露出来后女孩就认为不可接受,男孩一旦表现出不如当初追求时的积极与耐心,就会被女孩认为是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女孩可能会认为自己当初“交友不慎,误上贼船”,怎么就答应了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家伙呢?而且,随着今后交友面的扩大,女孩面临更多选择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移情别恋的可能。

最后,被追是推卸责任的借口。相爱容易相处难,女孩在和男孩相处一段时间后,两人关系在发生不和时,女孩往往会是任性的一方,她多半不会反省自己的坏脾气,而是想,反正当初是你追我的,你要对我们的关系全权负责。

相应地,主动追求对女孩来说,也有三点好处:

第一,追求真爱是每个人的权力,女孩也不应该例外。虽然有很多男孩声称他们不喜欢主动的女孩,但我认为只要女孩表现得不是“花痴”就可以了,主动一点,丢掉的只是虚伪误事的矜持,赢来的却是现代女性的必备品质:积极、果断、乐观向上。

第二,自己追求来的往往倍加珍惜。这一点不仅限于爱情,很多事情都一样。历经周折追求来的东西才会更显价值,才不会轻易后悔,珍惜之心才会更加长久。

第三,主动追求有利于放宽视野、提高眼界。只有当女孩处于自我放逐的身心解放状态时,看人看物才会更客观更公正更有逻辑,心门才会打得更开,才能从事物的现在看到它们的未来,从事物的表面看到它们的内在,不蒙蔽于一时一事的利益。这样的人格是开阔的,为自己确定的未来才会更合理更有担当。

下面以电影《诺丁山》讲讲爱情中的先动策略。先动优势是由于在博弈中第一个采取行动的局中人所拥有的优势。如果看《诺丁山》到2/3时候,你还没有热泪盈眶,那你一定还没有真正渴望过爱情。大牌影星安娜·斯科特走进伦敦诺丁山一家小书店,一杯橙汁使离婚后爱情生活一直空白的威廉·塞克意外地得到了安娜的吻,两人相爱了。然而威廉·塞克是一个羞涩的男人,或者说是一个不会主动的男人。女主角只能主动,第一次去他家里,出门后又回来;在车站再次邂逅,她邀请他去自己家里;后来为躲避记者跟踪,她到他家里过夜,也是她主动走到他的床边,后来因为前男友的介入,她和他有了误会,到最后,也是她主动上门要求重修旧好……那个憨厚纯良的男人,或许觉得这种幸福是不真实的,就那么一次次缺乏着爱的勇气,就那么一次次躲避着爱情的大驾光临。

所以,那些看电影到2/3时候,禁不住热泪盈眶的观众,一定是理解了女主角心里的温柔和焦急:主动、我得主动,否则我的爱情就要不翼而飞了。或许他们自己在生活里也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心爱的那个人,仿佛永远不知道自己在渴望什么,就那么傻愣愣地在一旁观望自己的爱情,局外人一样不敢介入。经济学里的“先动优势”,是指在一个博弈行为中,先行动者往往比后行动者占有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也就是说,第一个到达海边的人可以得到牡蛎,而第二个人得到的只是贝壳。

或许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先下手为强,比如,第一个和你说“我爱你”的人,总是比之后的其他追求你的人让你印象深刻,哪怕你那时候只是和他在大学校园里拉了拉手散了散步,到很老的时候,你也不会忘记他。但是在爱情中,“先动优势”往往会形成惯性,你主动了第一次,以后就得永远主动下去,你爱的那个人,仿佛已经习惯了什么事情都由你发起,或许个性使然,也或许习惯使然。

因为共鸣和分享式的爱情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当在一场恋爱当中,你发现对方只是一个道具,而这个爱情故事基本是你一个人在拼命流泪流汗的独角戏,那这多少叫人懊恼或者气馁。所以在爱情里,要耍一点小伎俩,先动了,有了优势的时候,不如把脚步放一放,让对方跟一跟,两个人步调一致了,爱情才能经营得好。

《诺丁山》的最后,威廉·塞克鼓起勇气,直闯了记者会,关键时刻向心上人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赢得美人归,这是就进步。

性别之战中的纳什均衡

纳什编制的博弈论经典故事“囚徒的困境”,说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的成立,故称“纳什平衡”。

所有的博弈问题都会遇到三个要素。在囚徒的故事中,两个囚徒是当事人(play鄄ers)又称参与者;当事人所做的选择策略(strategies)是承认了杀人事实,最后两个人均赢得(payoffs)了中间的宣判结果。如果两个囚徒之中有一个承认杀人,另外一个抵赖,不承认杀人,那么承认者将会得到减刑处理,而抵赖者将会得到最严厉的死刑判决,在纳什故事中两个人都承认了犯罪事实,所以两个囚徒得到的是中间的结果。

有一对热恋中的情侣男A和女B,他们都是工作繁忙的公司主管,平时很少能够在一起共度浪漫时光。这一天他们约好下班后去看电影。男A是个军事迷,特想看战争片,对艺术片一点都不感冒;女B则是艺术爱好者,只想看艺术片,对战争片毫无兴致。

不妨定量地来分析,假设男A看战争片的满意程度为10分,而看艺术片的满意程度为2分;女B看艺术片的满意程度为10分,而看战争片的满意程度也为2分;两人在一起看电影满意程度各会提高10分。

很显然,男女要么都去看战争片,要么都去看艺术片,这两种情况达到了该博弈的纳什均衡。这个博弈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一个参与者都不存在优势策略,因为不管是男A或是女B,都会发现自己的最优策略取决于对方的选择。

我们逐个分析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男A选择看战争片,那么女B选择看战争片的满意程度最高;

2.如果男A选择看艺术片,那么女B选择看艺术片的满意程度最高。男A的策略选择亦然。

实际上,情侣博弈的正式名称是“性别之战”(Battle of Sex)。在情侣博弈中,双方都没遇到“囚徒困境”中那样的最佳策略。但是,他们总会作出一个较好的选择,谁叫他们是热恋的情侣呢?

我们只需留意就会发现,在情侣博弈中,双方都去看战争片,或者双方都去看艺术片,就是我们所说的相对优势策略的组合,一旦处于这样的位置,双方都不想单独改变策略,因为单独改变没有好处。比方说两人一起看战争片,男A满意度为20分,女B满意度为12.如果男A改变主意单独去看战争片,变成双方满意度都是10分,没有好处;如果女B改变主意单独去看艺术片,也变成双方满意度也是10分,也没有好处,所以,两人一起走看战争片是稳定的结局。同样,两人都去看艺术片也是稳定的结局。

这种稳定的结局就是“纳什均衡”,在情侣博弈中,双方都去看足球,或者双方都去看芭蕾,是博弈的两个纳什均衡。就单次情侣博弈而言,最后结局究竟落实到哪一个“纳什均衡”,是博弈论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时间紧迫,双方来不及联系并且事先也没有商量好,每个人只好单独决定自己去看什么电影。这个时候,很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男A去看战争片,女B去看艺术片。

最为糟糕的情况是,男A和女B都很尊重对方意见反而各自去看对方想看的而自己不想看的电影,这时的整体满意程度只有4分。

很明显的,尽管情侣博弈中的两个纳什均衡都是有效率的,但这个博弈的不确定性却导致低效率的情况可能发生。

当然,这对恋人约会看电影事先打个电话,商量好再约定看什么,这比双方不进行沟通而私自决断要好的多。比方说,情侣双方可以随便定个规则,如双方商议,在看电影的前一天猜硬币,谁猜中了就听从谁的意见。说到猜硬币,笔者偶然想到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堂堂一朝宰相,在录用官员时,竟然用抽签的方式去决定,这实在是荒谬透顶。

假如这对恋人都是非常较真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用猜硬币的方式,而是强行承诺,比如男A是个大男子主义者,直接告诉女B他一定会选择战争片,完全不会去看艺术片。

如果这个女主角B是个柔顺的小女人,结果当然仍是达到纳什均衡:双方都去看战争片。女B用威胁的手段亦然。在这种情况下,情侣博弈可以用来描述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双方偶尔像真正的情侣那样互相谦让一下也有好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结果会体现强硬一方的先动优势,虽然双方都会得好处,但是,强硬地先行动的一方得益多一些。

问题是,如果男A是大男子主义者,女B是女权主义者,双方都威胁对方不会去选择去看对方喜好的电影。这样的结果将达到次优,也就说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纳什均衡局面。好心办坏事。

更糟糕的情况是,双方虽然在口头上严辞相对、威胁对方,但内心里反而是相互体谅对方,最后进行策略选择的时候反而都作出让步,各自选择了对方所爱看的电影。最终的结果很显然是效率最低的局面。

更进一步地分析这个问题,男女恋人任意一方在谈判(男女双方对片子选择的协商本质上就是一种讨价还价的谈判)中承诺要看什么电影。

这关键在于,其可信度取决于作出诺言的一方,是否能够证明:除了遵守承诺以外,其它的选择并不是更痛苦。比如说,女B能够向她男朋友A证明:即使她一个人独自欣赏艺术片,也能津津有味地享受电影的乐趣,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个时候,女B所作的一定要看艺术片的承诺就是可信的。

但是,假设男A正在追求女B,男A对女B的依赖性就会增强,他要考虑如何让女B开心来获得她的欢心。反过来说,男A向女B提出要求的能力自然就下降了。

生活当中就是这样的道理,“吃别人的嘴短,拿别人的手短”。不同的人在一起合作时,有求于对方的人,在讨价还价的谈判中,一定是处于劣势的。

适时吃点醋,为你的爱情增加点调味剂

常常听说,谈恋爱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情侣和别的异性朋友多聊几句或者来往密切了些便心里会不很舒服(感情中我们常称这种情绪叫吃醋);而相处时间长了这样的情绪便慢慢地消失了,甚至已经是无所谓的态度。也常听说会吃醋是因为怕失去,而无所谓是因为已经占有。

爱情在感情世界里是最自私的一种,爱情作为感情世界的东西永远只能拥有而不是占有。一个人仅能占有另一个人的身体而永远也不能占有他的精神世界、内心世界里的情感的东西。

吃醋是嫉妒的一种表现,再完美的人都有嫉妒他人的表现。每个人在自己喜欢的人或者物面前都有一种本能的排外意识和保护意识。当外部力量靠近或者接近自己喜欢的人或者物的时候都会无意识地产生或多或少一种失去的危机感和莫名的失落感。在人生五味里面这种情绪接近酸涩,吃醋便很形象表现了。

两颗心从喜欢到相爱,在日子里慢慢地积累着爱情。爱情在恋爱和生活中是两种不同的美,而不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占有容易使人遗忘自己迷失方向,始终保持着危机感人才能更懂得珍惜而去拥有。

爱情中两颗心始终保持着真诚的相对和交流,彼此明白着,生活中留点空间吃点醋,美好中有点点的酸涩。爱情会更好,生活会更有滋味。

生活中,各自有不同的圈子情侣之间也许偶尔吃醋,但只要一直真诚的交流着。爱,让恋爱中的人们坚强和美好,且让情侣在真诚里保持吃点醋。

夫妻之间的“囚徒困境”

一对恋人好比一对囚徒,囚于情丝编织的牢笼,并在牢笼里上演着爱情的博弈,谁输谁赢,往往靠的不是情深爱笃,而是博弈手段的高低优劣。在恋爱的这场不太好玩的“游戏”中,谁能熟练地驾御游戏或博弈规则,谁就是爱情的赢家。

我们总说做事情不能蛮干,爱情也同此理,不能蛮爱,要讲究技巧,讲究手段,讲究规则,从而学会与恋人合作,学会对付对方的不合作,至少不被对方所欺骗。

为爱情盲目牺牲自己精力、财力、时间、前途乃至生命的人,简直是糊涂透顶,被对方涮了,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且美其名曰“我忠实于爱情”。我不是说你的真情可耻,真情从来都是可歌可泣的,我是说你的“爱令智昏”是可耻的。

恋人,既是你的合作伙伴,也是你的对手,甚至敌人。所以,要想在恋爱中成为赢家,你要学会与伙伴一样的和恋人合作,也要学会与敌人一样的和恋人周旋。面对对手围追堵截的爱情围剿,你要学会闪转腾挪的诸多反围剿手段。实在不行了,再三十六计走为上:对不起,不陪你“玩”了!

几乎所有的博弈论书籍,都从经典的囚徒困境说起。虽然那是说一对纵火犯的,但其原理也照样适用于“纵爱犯”。爱,本来也就是一场火,所以爱情的囚徒也都可以看成是纵火犯。

还是让我们看看纵火的囚徒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吧!

所谓“囚徒困境”,说的是这样一个事例,此例版本不一样,但道理是一样的。

一场火灾之后,两个嫌疑人被囚禁,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房间里。这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纯粹的试验,没有任何社会意义或政治意义。实验的前提是,如果两人都承认,则各被扣留8年,如果一人承认另一人不承认,承认的放走,并且得到奖赏,不承认的被扣留10年,并且被罚款,如果都不承认则因证据不足各被扣留1年。

我们看到,假定A选择承认的话,B最好是选择承认,否则就要被处罚;假定A选择否认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承认,因为这样可以被放走,还可以得到奖金。即是说,不管A承认与否,B的最佳选择都是承认。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承认与否,A的最佳选择也是承认。结果,两个人都会选择承认。

这就是有名的“囚徒困境”,在生活中这种情形并不存在,它只是一个理论模型,所反映的问题是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理性告诉被实验者,谁选择抵赖,谁就可能会大倒其霉,而对方却逍遥自在,受到奖励。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悖论,有时对同伙的忠诚,往往会把自己送上绝境,除非双方都能100%的忠诚,但,这是不可能的,谁能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永远不动心呢?

恋爱中的人,也类似于走入了囚徒困境。如果双方都不变心,那是最好的结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嘛;如果都变了心,效果也不坏,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嘛;如果一方变了心,另外找到了更好的情侣,一方却还傻乎乎地忠贞不二,那么,另觅新欢的一方是幸福的,比两人都不变心的结果还幸福,因为他找见了更好的情人,而被抛弃的一方是最不幸的,比两人都变心的结果更不幸,因为他承担的压力既来自于对方的太幸福,也来自于自己的太不幸福。

按照囚徒困境的分析结论,恋人最好是都防范对方一些,不奢望天荒地老,也不怕分道扬镳,怕只怕对方另有所爱而自己却还执迷不悟。所以,恋人最天真的选择是天荒地老,最理性的选择是分道扬镳,最糟糕的选择是被另有新欢的对方无情抛弃。既然天真的结局过于不真实,糟糕的结局过于心痛,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要么不再付出爱,要么有所保留的爱,千万别把爱当成生命来对待。

但是,现实中的恋人,大都希望天荒地老,没有谁愿意回头是岸,甚至被对方抛弃了也不死心。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纵爱的恋人与纵火的囚徒,其博弈状况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囚徒被警方抓住之后,是隔离审查的,因此无法订立功守同盟,即便能够订立,谁能保证自己或对方永远不毁约呢?

恋人就不一样了,他们被爱情抓住以后,一般并不是隔离的,而是整天泡在一起。泡在一起干什么呢?除了发誓,还是发誓!人生发誓最多的时期,大概就是恋爱期。发什么誓呢?无非就是什么非你不娶啊非你不嫁啊的一类誓言罢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对方相信自己能够天荒地老而此情不渝。他们希望彼此忠诚,从而换来一个好的博弈结果。而且为了防止对方变心,总要设法让对方相信,遇到我是你三生有幸,而我遇到你也是万世不毁。

可是,世间没有什么誓约是永恒的。所有爱情的悲剧,都从背弃誓约开始,而天下又似乎没有没有誓约的爱情。

天各一方的恋人,更不容易恋爱成功,像被隔离审查的囚徒一样,除了违背誓约,他没有更好的选择。

所以,要想在恋爱中成为赢家,你最好是不遵守爱的诺言,如此才能走出“囚徒困境”。

然而,这个结论在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因为,恋爱成功的人并不少见,厮守一生的人也不少见,你不能说他们都是勉强的。

我相信,多数情侣的爱情生活过得还是可以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机制让他们信守誓约呢?

这也可以从博弈论中找到答案。

这个问题的答案大部分归功于美国密西根大学一位叫做罗伯特·爱克斯罗德的人。爱克斯罗德是一个政治科学家,他组织了一场计算机竞赛。这个竞赛的思路非常简单:任何想参加这个计算机竞赛的人都扮演“囚徒困境”案例中一个囚犯的角色。他们把自己的策略编入计算机程序,然后他们的程序会被成双成对地融入不同的组合。分好组以后,参与者就开始玩“囚徒困境”的游戏。他们每个人都要在合作与背叛之间做出选择。关键问题在于,他们不只玩一遍这个游戏,而是一遍一遍地玩上200次。这就是博弈论专家所谓的“重复的囚徒困境”。

“重复的囚徒困境”更逼真地反映了具有经常而长期性的人际关系。而且,这种重复的游戏允许程序在做出合作或背叛的抉择时参考对手程序前几次的选择。如果两个程序只玩过一个回合,则背叛显然就是唯一理性的选择。但如果两个程序已经交手过多次,则双方就建立了各自的历史档案,用以记录与对手的交往情况。同时,它们各自也通过多次的交手树立了或好或差的声誉。虽然如此,对方的程序下一步将会如何举动却仍然极难确定。实际上,这也是该竞赛的组织者爱克斯罗德希望从这个竞赛中了解的事情之一。一个程序总是不管对手作何种举动都采取合作的态度吗?或者,它能总是采取背叛行动吗?它是否应该对对手的举动回之以更为复杂的举措?如果是,那会是怎么样的举措呢?

事实上,竞赛的第一个回合交上来的14个程序中包含了各种复杂的策略。但使爱克斯罗德和其他人深为吃惊的是,竞赛的桂冠属于其中最简单的策略:一报还一报。我把它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报还一报”的策略是这样的:它总是以合作开局,但从此以后就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也就是说,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实行了胡萝卜加大棒的原则。它永远不先背叛对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善意的”。它会在下一轮中对对手的前一次合作给予回报(哪怕以前这个对手曾经背叛过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宽容的”。但它会采取背叛的行动来惩罚对手前一次的背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强硬的”。而且,它的策略极为简单,对手程序一望便知其用意何在,从这个意义来说它又是“简单明了的”。

谁是伴你一生的“麦穗”———爱情中的“麦穗理论”

夏娃对亚当说:“亲爱的,你是全心全意爱我吗?”亚当叹了口气:“当然了。除了你,我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经济学有个名词“霍布斯的选择”,即“没有选择”。在机会惟一的前提下,没有选择即是最佳选择,因为如果你不进行选择,那么你就一无所有,甚至有时你都没有机会去进行没有选择的选择。幸运的是,20几岁的女子生活在选择机会充斥的现代社会,不要说曾经山盟海誓的恋人,即便是进入婚姻的围城,你也依然有机会选择和追求你认为合适的爱情。虽然有人用道德和良心的标准来评判对爱情和婚姻不忠的人,对于女人,这样的评判往往更为犀利和沉重,但是单就爱情本身来讲,原本就无所谓对错,人们若真能将自己内心那份爱的冲动紧锁在条条框框当中,爱情本身便也失去了它原有的浪漫。

正因为爱情的特殊性,再加上女性特有的浪漫气质,另外再加上年轻人荷尔蒙分泌的程度之高,所以20几岁的小女子在浪漫的爱情面前没有丝毫的抵抗力。然而,若完全任由浪漫的情愫牵着自己,最终往往不会有好果子吃。要么被轻易地被情场浪子所俘骗,丢了心、丢了身也丢了青春;要么抛下一切去和潦倒的艺术小子浪迹天涯,结果伤了亲人、毁了前程,最终还是毁不当初。

浪漫的爱情与残酷的现实常常是一对矛盾体:要浪漫还是要吃饭?这个问题就像千年老妖一样时时缠绕着两颗深深相爱的年轻人的心。在爱情的博弈中,女人比男人更加脆弱,更容易受伤,因为她们输不起也等不起,青春的脚步太快,男人也太善变。谁都希望自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即使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比较好的,那么有没有一些方法帮助她们呢?

有人说,“现代社会还用愁吃饭问题吗?两个人只要真心相爱,哪怕就是在一起吃糠咽菜也是幸福的、甜蜜的。再者说,现代社会,只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哪里还有吃不上饭的问题,顶多就是吃好吃歹的问题了”。说这话的人要么没真正地吃过独立在社会中打拼的苦,要么就是正完完全全地沉浸在爱情的甘露中享受爱情的甜蜜,要么就是始终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从来不懂得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为何物。为什么这样说?且不提爱情双方在激情过后各自思想与态度上的变化,也不提将来某一方可能会发现对自己来说更好的选择,单就拿人们不断变化和增长的需求与欲望来说,只考虑爱情的浪漫而不考虑生活的无奈也是极不现实的。

还有人说,年纪轻轻的女孩子不要太过精明,整天只知算计的人怎么能够享受到爱情的幸福与甜蜜?爱情大多数时候还是要靠缘分的。爱情有些时候确实靠缘分,但是即使缘分来临,也需动用智慧,这样才有可能做出对己对人都好的选择。注意没有,我这里强调的是智慧,充满智慧的小女子不是那种凡事斤斤计较的小气女人,也不是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防备的拜金女子,而是永远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任何时候都不迷失自己的女人,是懂得用更好的方式保护自己也不轻易伤害别人的女人。

你花容月貌、千娇百媚,正值青春妙龄,在爱情的道路上,你当然渴望一帆风顺、天长地久。那么你现在所做的选择可能就会一定终身,可以说现在你所做的爱情选择很可能关乎你一生的命运、一世的幸福。好好想一想,比如你此时选择了一个除了能给你“爱你一生一世”的诺言一无所有的男人,那么在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如果这个男人依旧穷困如此,你是否还会甘心守在他的身边;如果将来有一天看到与你如今条件相当的同伴在生活上远远优越于人、事业上远远超乎于你,你是否又能做到心如止水、气定神闲呢?再讲下去,这样的话题显得太过俗气,尤其是在谈论唯美的人间情感———至纯至真的爱情时似有玷污之嫌,不过究竟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小女子们还是须当持以十二分的谨慎和小心。下面的故事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一个国家由女人主政,女王到了适婚年纪于是召来大臣为其寻找合适的丈夫。

大臣们找到两名候选人,分别是A和B,为了衡量这两人的实力,他们还为候选者的各项素质(健康、智慧、容貌、口才、才能、门第、声誉)分别打分,假定打分十分公平,是否能够选出最佳的一个呢?

现在假设,A的总分比B的高,似乎选他是正确的。可是B也有优势,在7项素质中,他有4项超过了A,1项打成平手,只有两项落后,就综合实力来说,他似乎更为合适。谁更合适?其实,问题应该是哪种策略更合适。

比如女王亲自体验一下,根据自己的感觉决定。但是这个办法也有风险,有些人就是中看不中用,刚一接触使人如沐春风,可是时间一长就觉得面目可憎。感觉总是不太可靠的。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女王究竟最看重哪个的素质,比如:女王只希望那个丈夫生龙活虎,那么智慧就不那么重要了。

比较合理的策略可能是将各种策略综合起来,比如先画定一个及格线,在这个及格线上选择某种素质最突出的;或者掉过来,选择总分高,同时某种素质也不太差的。这样结果虽然不一定最好,但一定很不错。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选择时,决策的核心并不在于结果的最优,而是决策过程的最优化,只要你的策略合理,结果当然也不会差。爱情当中没有标准的度量衡,因此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优与劣,更何况事情总是会不断变化的,因此千万不要奢望在得出最佳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这个男人既是人人垂涎的精品,又是对你再合适不过的适品,既有你需要的浪漫又有主宰生活的能力,那你就要及时出击、妥善应对,别等到错了时机再空怀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