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骨头,我吃得比较少,也没有遇到机会。
生活在乡下,吃牛肉是种奢侈的事,还想吃牛骨头,就会被人咒骂。乡下没城里方便,住在城市,想吃东西可以去超市买,乡下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只能遇上什么吃什么,那是没办法的事。
杀一头牛,屠户把肉剔下来,零零碎碎买给没钱的农民,赚不了几个钱,剩下的是骨头和杂碎肉,就只好煮汤喝。农民要吃的是大块的肉,花钱去买牛骨头吃,一定会遭到邻居的耻笑。而不是口味与营养,他们也没有时间来研究吃,吃只是为了裹腹。
牛肉是中国的一种主要肉食,也是一种普通肉食。我跑遍大江南北,吃过无数山珍海味,都会涉及到牛肉或牛肉类菜。
吃牛肉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支,把牛身上的东西解剖,做成各式各样的佳肴,成为地方菜的珍品。做得有文化的有几种:涟源,牛全席,路边小店能做出牛身上各式各样的菜肴,加上山胡椒油的特殊味道,让人过口不忘。新化,牛肉、牛血做的三合汤湖湘闻名。长沙,流行的牛杂火锅,把牛鞭文化做到文明饮食里。成都,毛血旺成了川菜代表,作出麻辣烫的源头。兰州,大片牛肉与拉面结合,作成全国闻名的兰州拉面,塑造西北大汉的身材。
牛骨头做菜,我只在株洲吃过一次。今年四月,与妻子去株洲玩,在中南服装市场转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衣服。想起《株洲晚报》美食版编辑朱朝阳先生,就打电话告诉他我到了株洲。我们以前熟识,他常发表我的美食散文,也在一起谈论过吃的爱好。见我来到株洲,朱朝阳先生一定要请我们吃晚饭,让我体验株洲美食的味道。
我们见面已经下午五点多,在炎帝广场看了一会风景,就由朱朝阳先生开车,去牛骨头吃饭。在湘江大桥不远处停下,饭店隐藏在湘江风光带,越过公路,看见湘江的船只往来,是个赏风散心的好地方。
牛骨头是一道清淡菜,主要做法为炖。朱朝阳兄常来这里吃,知道菜的风味,特意推荐给我,还要我写篇文章给他。朱兄点了牛骨头炖萝卜丝,老板推荐了涮毛肚补充。
我吃东西不挑剔,却喜欢品尝,在吃时爱啃骨头和吃脆嫩的软骨。
牛骨头炖萝卜丝端上餐桌,闻到牛肉的浓香,味道极纯。我吃过很多牛肉,都是小炒,牛肉拌着辣椒味,肉香很淡。闻到这么浓的香味,我的食欲马上振作。我想起以前吃过的炖牛肉,有点硬度,带着骚味。这牛骨头的香味连一点杂味都没有,让我惊奇。有人说,炖牛肉需要掌握火候,火候不到就会剩下骚味。而牛骨头里炖萝卜丝,细长的萝卜丝非常饱满、沉甸,经肉汤一炖,萝卜丝又嫩有软,入口即化,萝卜的青味、辣气早失。
萝卜有去味之功,炖品或火锅,加几片萝卜可去腥味和骚气,也可减少粘锅、烧糊。牛骨头汤汁乳白,表层飘着一层浅黄色的油,保持汤的温度,吃是热量十足。牛骨头的味道经过汤汁熬煮,味道进入萝卜里。品尝牛骨头,要先品汤,汤很鲜,也很淡,刚好成味,轻轻的小喝一口,感觉清爽微甜,不油腻,也饱和了萝卜耗油之用。
我是个喜欢啃骨头的人,常常啃骨头,啃出了经验。牛骨头没啃过,初次啃觉得新鲜。牛骨头炖萝卜丝,一般用筒子骨,从中间敲断,保存关节。筒子骨没什么肉,空空的比较大,一个盆里,大概两节。我夹一节,先吸骨头里的汤汁,嘴巴对骨髓口,用力吸,汤汁流入嘴里,接着是骨髓,稍稠,却带着汤汁。再啃骨头上的筋,看上去白白的,像肥肉,咬上去有点软,还带着汤汁,嫩嫩的,有着韧劲,却没脆响。啃骨头,关键是软骨,薄薄的一层,用下齿门牙轻轻的勾着,上齿钉牢,一层层刨,啃下一小点,就仔细的咬,感受脆脆的响声和弹牙齿的感觉。啃完骨头的软骨,剩下是光秃秃的骨头。光骨头要大口大口的咬,啃下来再嚼,嚼碎后用力吸碎骨头里的汤汁,这才是真正的精华。一节筒子骨,很快就啃完,吃得非常有味,也啃得有劲。
在武汉,也有一种牛骨头食物,那是酱牛骨头,武汉当地人把它当做休闲食品,常当零食一样啃,也许继承了武汉鸭脖子的光荣传统。但是我吃了酱牛骨头,觉得缺少一种汤汁,失去了一种特有的味道。
再上的是毛肚,毛肚洗干净,切成寸把见方,放在冷水里养着。锅里有配料,带辣味,架在火炉上沸腾。夹起毛肚在锅里一烫,几十秒后捞出,调上稀醋汁,温度正好适于吃。进嘴细嚼,听到清脆的响声,嘻嗄嘻嗄的声音,很是动听。仔细嚼,可以嚼出甜味,但需要耐心、细心,慢慢的品味,就可以感觉到毛肚的滋味。
毛肚其实是牛骨头炖萝卜丝的调味品,让清淡的牛骨头炖萝卜丝来点辣味,也区别了牛骨头的味道,更加明显的感受牛骨头的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