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世家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他行医采药数十年,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勤于著述。特别是他历经27年,三易其稿,于万历六年(1578年)写成的《本草纲目》,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而且把我国医药学的研究提高到新的阶段,对祖国和世界的医药学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然而,当初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时,有人骂他“造反”,也有人讥笑他“死心眼”,庸医则视他为“狂妄”。面对这一切,李时珍置若罔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日夜奔波在崎岖的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那个时代的科学高峰。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瓦硝坝一个世代医生的家庭里。他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风光优美的地方,又是一个产药的胜地。李时珍的祖父是一个热心替人治病的医生,但名气不大,早在他年幼时就去世了。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当时有名的医生,又是一个饱学的秀才,虽参加过多次乡试,但始终没有考中。母亲张氏,身体衰弱,在生下时珍后不久便病倒了,以后长期地缠绵在病榻上。
幼年时代的李时珍,也是体弱多病。直到10岁左右,身体才慢慢地好起来,能够念一点书和到外边稍稍活动。李时珍对于草木虫鱼的学问,从小就有出奇的爱好。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受到父亲很多的影响。在父亲的房间里,一年到头都能嗅到白芷、郁金香之类芳草的清香。有时,父亲还带他到山里去,让他看药草的生长情况。由此,他在药草方面的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同时,热爱自然、热爱田野活动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了。瓦硝坝附近有个著名的雨湖,它方圆20多里,经常有渔民捕鱼。李时珍经常到这里玩耍,因而和许多渔民熟识,老渔翁还常告诉他许多关于水鸟的知识。李言闻很了解儿子的兴趣,为了满足时珍的好奇心,还曾教他读过画本的《尔雅》。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使得李时珍从小就对祖国的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李言闻并不想让儿子学医,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医生不但被官府歧视,而且史书上常把学医的排列在“方伎列传”里,社会地位比较低。李言闻希望儿子多读点“四书”、“五经”,将来能升个一官半职。于是,在李时珍12岁那年,父亲就明确地向他宣布了这个意图,从此,摆在他面前的多是为考取功名用的八股文集。开始,由于父亲的督促,他还认真地读了几年书,在14岁那年考中了秀才。后来,他越来越感觉到死读这些八股教条毫无意思,虽遵从父命三次赴武昌应府试,但他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崇理求真的品格,是注定写不好八股文的,所以每次都落选了。三次乡试的失败,虚度了不少宝贵光阴,使李时珍深深感觉到科举应试这条路不能再继续走下去了,现在必须按照自己的志愿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于是他下定决心学习医学。父亲见他意志坚定,也就只好答应了。
从此,他一边认真学习父亲的临床经验,一边刻苦攻读前人留下来的《内经》、《伤寒论》、《本草经》等古典医学书籍,每日天没大亮,就悄悄地爬起来,挟着几本书,到外面去埋头苦读。这样坚持学习多年,又得到父亲的尽心教导,在医学上进步很快。李时珍22岁那年正式挂牌行医。
1537年,蕲州地区发生大水灾,江水倒灌人蕲河,田地被洪水淹没,颗粒未收,连市街的交通也要靠舟船来维持,广大人民饥寒交迫。水退后,各种瘟疫、疾病随着猖獗起来,封建统治阶级置广大人民生死于不顾,医生成了全城百姓所托命的重要人物。当时一些没本领的官医摆起架子,没钱不给医病。
因此,穷困的病人都来找李家父子求医,从早到晚,病人摩肩接踵。在非常紧张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帮助父亲救死扶伤,治好了一批又一批的病人,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锻炼。在病人呻吟和死亡的哀痛中,他开始深深体会到医生责任的重大,使他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次,在寒冬的夜晚,有人请李时珍出诊,患者是个妇女,气喘得非常厉害,浑身浮肿。李时珍诊断后,先用麻黄止住她的气喘,再用茯苓、香薷等药;使其小便畅通。经治疗,浮肿逐渐消退,以后又诊了几次,病竟痊愈了。由于他们父子治好了无数病人,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热情颂扬,从此,年轻医生李时珍的声望越来越大,远近驰名。
李时珍的高明医术,很自然地引起了有钱有势的皇族、官僚和地主乡绅的注意。当地皇族荆王的妃子,患急性胃炎,肚子痛得很厉害,很多医生诊治时,只用泻药、吐药,非但没医好,而且病越发的严重了。李时珍经仔细诊断,判定和普通胃炎不同,便开了延胡索和其他几味药,王妃服后,肚痛立止,大便也通畅了,病也好了。富顺王朱厚焜的孙子患了一种嗜食灯花的病,久治不愈,时珍用杀虫疗癖的方法也把他治好了。后来,封在武昌的楚王朱英的一个儿子得了一种常发的气厥病,许多医生都治不好,便派人来找李时珍。
经时珍精心医治,楚王儿子的病顺利地治愈了。楚王怕儿子的旧病复发,一下子找不到这样的好医生,就任命时珍做楚王府的“奉祠正”,兼管王府的“良医所”,并赏赐给他不少珠宝财物。李时珍拒绝了楚王的酬报。从此,他在王府里建立起一种威信,皇族对他不敢有所轻慢。他虽身在王府,也常到外边去给人治病。蛇山观音阁的一个老和尚跟他很要好,过了不久,观音阁就成了李时珍的义诊所了,许多进不了王府大门的病人,都跑到那里去请他治病。
虚心学习
李时珍的一生既重视博览群书,刻苦研读书本知识;又注重采访四方,深入实践调查研究。
在李时珍行医过程中,精读了大量的医药书籍。传说他曾“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当然作为一个职业医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但由此也可想到他苦读的情况。中国先民在药物应用上的种种发明,在汉代曾做了初步总结,产生了《神农本草经》。在以后的若干年间,围绕这部伟著,出现了许多注释性和补充性的著作,使古代药物研究工作的内容逐渐丰富。从《本草经集注》、《唐本草》、《蜀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起,一直到宋朝四川名医唐慎微编著的《证类本草》为止,标志着药物学的研究不断地向前发展。李时珍对这些重要著作一一认真研读,反复研究。他一方面十分敬佩前代大师们的辉煌业绩;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他们在理论上和观察上的一些错误,觉得应予修正。
李时珍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首先是博览古代所有有关医药方面的书籍。李时珍每天除为病人治病外,余下的一分一秒都用在读书上。他和他父亲藏书都不多,因为在古代,书籍大都掌握在有钱有势的人手里。李时珍通过给皇族、官僚和贵族治病,唯一的收获便是饱览了王府朱门所藏的奇书。
尤其是医书、方书,在宋、元、明的递变过程中,经屡次战乱破坏,不少在民间已绝迹,而在皇族、官府的书库里却常能找到。他利用这些难得的机会和优越的条件如饥似渴地攻读,勤读勤记。到了他35岁时候,古代的医书、药书,他已读过800多种了,单是摘录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个柜子。他所阅读的,也不限于医药书籍。他不但把前人医书中所引的经史百家材料,找出它们的出处,一一重新读过,以便核实订正;还读了许多前人未加注意、未曾引用的书,企图从古代学术的宝藏里挖出更多的东西。比如,煌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他也仔细读过了。其中古代诗人叙事状物的精确、生动,给了他很大启发。像王维的《敕赐百官樱桃》诗,告诉他蔗浆的性格是寒的,使他更了解蔗浆泻除中热的功用。苏辙的“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两句诗,告诉他栗子的吃法,他用之于临床治疗,也产生了效力。
李时珍对稗官小说也从不轻视,这也是他“读书有得”的一个因素。他曾读过诸如《泊宅编》、《两山墨谈》一类的笔记。其他像刘贡父的《芍药谱》、范成大的《菊谱》、沈立的《海棠谱》等,他也都读过。这些谱录性的作品,对他后来考证各种药物名实,都起过很大作用。为了了解边远地方药物生产的情况,他还读过《南方草木状》、《凉州异物志》、《桂海虞衡志》一类书。为了研究外国药,他还仔细读了马欢、费信、巩珍这些人随郑和下西洋回国后写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