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揭开青春期的奥秘(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47125800000005

第5章 “情窦初开”——青春期的爱恋(1)

青春期的爱恋观

少男少女的爱,是指从性发育成熟到十六七岁之间的青年人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

少男少女们的情感生活是充满了隐秘色彩的,这种稳秘性的根源在于青春期到来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在前几章的讨论中我们已多次指出,随着儿童在生理上进入青春期,一个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开始形成了。这种由于青春期发育而形成的全新的情感生活,其中极重要的是性意识的明确和对异性兴趣的增长。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人,由于经受到自身内在的性本能的冲动,失去了儿童期的那种“平静的内心平衡”,经过一番内在的混乱,发现了自己的内在世界。然而,这个内在世界,是一个充满了谜而又无法解答的世界。

这时候的青少年特别需要别人的了解、同情和鼓励,更需要有适当的楷模。父母、教师、辅导员如果不能满足青少年的这些需要,他们往往寻求“同病相怜”,或者“心心相惜”的同辈。“交友不慎”的悲剧和“以为互相同情就是爱情”的事件就是这样产生的。

凡是人都有归属感的需求,需要爱、需要关怀。而青少年在满足归属感方面大都是建立在同等的权力关系上,所以心理学家总是说:“青少年是同等取向的文化。”从一些例子中可以看出:三五成群、勾肩搭背、嘻嘻哈哈,或者以绰号来互相称呼等等。在成年人的眼光中,同性之间这样做是对的,而异性之间这样做是错的。这样的眼光往往有意地划分同性之间的“友谊”和异性之间的“爱情”。这样的划分可能助长了青少年对异性之间的某种观念。

情窦初开的青年人的情,虽是以性的吸引为前提,但更多的是情感的依托,很少有性欲的成分。因此,少男少女的爱,多半是健康而又纯真的,是一种人性美好的表现。因此往往与友谊很难划清界限。少男少女们随着青春期的来临,身体中出现了来自于性心理的冲击,处于一种“情感的空白”中。有的中学生“控诉”说:“有人管吃,有人管穿,有人管功课,就是没人管我们的感情。”于是,我们只能自己解放自己;寻求外界温暖,跟异性“对话”。上海市闵行区的一个中学里,同学之间自发地开展了“找知心朋友”的活动,就是“找异性朋友”的活动。他们中间有一个普遍规律:女同学最保密的事儿只告诉那个“他”,却不愿告诉“嘴上没堤坝”的女同胞。同样,男同学觉得“忠诚”于他的那个“她”最可靠,连父母兄弟也比不了。少男少女们觉得,与异性朋友交谈,什么话都可以往外倒,而且双方都能领略到那种“轻松愉快、激情澎湃”的滋味。上海某师大附中某个年级二百来学生,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不是双双对对的朋友关系,就是相互间认了阿哥、阿妹、阿姐、阿弟”。

这种少男少女的爱,又是一种充满了缠绵纠葛的感情,即使他们心神荡漾,又往往使他们伤心沮丧。他们之间的爱,来得快,去得也容易,即刻山盟海誓,分手的速度也相当迅速,往往从头到尾不过一年半载。《失踪的女中学生》的编剧作者史蜀君曾在上海十一所中学做过关于早恋情况的调查。调查的99例中,82例是完全失败的,前景不妙的有9例,只有8例是最终结合的,但已有4例发生感情危机,准备分道扬镳了。少男少女们既有情感的热烈渴求,又有情感的巨大波动性。爱的情感对他们来说,来得快、转移得也快。

少男少女的爱,还有一大特点,即越年幼的爱,越单纯。史蜀君曾找了一些初二、初三的早恋者交谈,问他们究竟喜欢对方什么?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漂亮、活泼、待我好等等。而在对高三学生的调查中,得到的回答就不那么单一,已涉及到性格、意志、人品的问题。这种单纯性还表现在很少考虑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他们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对未来很少有精神准备。他们由于情感的需要而走到一起,然而,小小的分歧或争吵又会使他们分离。另外,深入的接触和对人生认识的不断深化,促使青年人在好感之外考虑情感需要的一些基本点:有没有共同追求?到底人品如何?这种深化的认识也是导致他们分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春期爱恋的困惑

由于思想单纯,性心理发育不成熟,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爱恋存在着种种困惑,需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加以教育和引导。

一、早恋的状况

早恋是指中学生在性生理发育成熟时,仅凭着对异性产生的幼稚、冲动的情感,在缺乏社会经验,思想意识不成熟,不懂得选择恋人和建立婚姻家庭必须考虑的条件情况下,缺乏理智地过早恋爱的现象。它是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误区,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危害很大。

教育者和研究者在长期教育管理中,对中学生早恋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认为早恋中的中学生,一般有以下一些表现特征:一是从学习方面看,注意力涣散,上课变得不专心,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前后成绩反差大。二是从同学间的交往看,有男女之间一对一的亲密交往,时间较长,在此时期基本不同或很少同其他同学接触。三是从情绪上看,极不稳定,变化剧烈,喜怒无常。时而亢奋失态,时而沉闷不语。四是活动兴趣转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把注意力投向所爱对象。或在活动中好表现自己,力求引起所爱对象注意。

五是特别注重仪表,变得爱打扮、讲究修饰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好感。六是听不进老师、家长的劝诫,一意孤行。表现出个人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不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当然,以上这些现象不可能在某一学生身上都表现出来,只能是部分的、动态的、逐渐发生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慎重对待,不要轻易指责学生早恋。

受国外“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中学生早恋现象有发展的趋势,早恋学生比重增强,年龄降低。究竟有多少中学生在早恋?问题严重程度如何?全国各地教育和研究工作者进行了广泛调查,掌握了当前中学生早恋现象的一些具体数据。

江西蒋有慧,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该省6所中学的初二、高二年级1140名学生(其中初中生660人,高中生480人;男生672人,女生468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早恋比例为6.92%。

①中学生恋爱行为的比例大体是界于5%和10%之间;中学生具有“恋爱意向”的比例要远远大于“早恋行为”的实际比例(即有些学生实际是处在心理恋爱或单相思中);中学生在“早恋”观念上的开放度远大于实际“早恋”行为。②从恋爱的年龄看,有两个多发区,一是初三(以女生为多),高一(以男生为多),二是高三年级。初三、高一时期与男女同学进入青春期、性意识的产生和探秘心理有关,高三则是学校生活的最后阶段,即将分手,部分学生想把握机会。③从恋爱者的性别比例看,女生高于男生,这与女生恋爱对象选择范围较宽和生理发育比男生早有关。④从中学生恋爱对象的选择范围看,绝大部分是自己的同班同学和同校同学。⑤从恋爱者的层次看,素质好的学生略高于素质差的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⑥从早恋者家庭情况看,破裂、残缺家庭子女更易走向社会寻求“温暖”,独生子女早恋并不特别突出。⑦从早恋者的学校看,普通中学比重点中学情况更重。

以上结论虽不能完全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早恋的情况,但从中可以看到,尽管比例不高,但早恋现象在中学生中确实存在,而且有蔓延发展的趋势。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二、早恋的原因

第一,中学生出现早恋现象是多种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青少年性生理发育前移使性心理迅速发展是早恋产生的主要内因之一。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营养结构的合理、社会信息的大量刺激,我国青少年性生理发育前移。从调查来看,目前,我国女孩月经初潮年龄平均13.38岁。20世纪60年代调查资料显示女孩初潮平均年龄是14.50岁,相比提前了一年。我国男孩首次遗精平均是14.43岁。20世纪60年代的调查资料男孩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6.60岁,相比提前了2岁。性生理发育前移使青少年性意识迅速发展。据青春期调查,当代中学生平均14~15岁便产生了性心理活动和性萌动,产生了对异性的向往、好感、好奇、依恋,希望得到异性的爱,很容易产生性冲动。这时的中学生生理上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态形貌和生殖能力。而心理上却稚气未脱,处于感情饥渴、空白的境地。他们很难处理好个人要求和社会规范的矛盾,不能深刻理解人的两性关系,包括恋爱关系的社会性。加上意志力不强,是非观念淡薄,在外界不良诱因诱导下,很容易产生早恋。这就是近年来早恋低龄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个体的差异,具体来说,中学生早恋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受影视、小说影响,产生对恋爱生活的好奇和向往。②出于同龄人之间的爱慕心理、模仿心理和攀比从众心理而出现的“早恋”流行病。③因青春期闭锁心理而产生的“封锁性”

“孤独感”,使一些中学生在同龄异性中寻找安慰,消除孤独而产生的同龄共鸣早恋。④缺乏学习兴趣,生活无聊,导致精力不合理转移的调剂性早恋。⑤因才能、外貌出众,但经不住别人的追求(不忍伤别人的心)。⑥以恋爱为名,满足性欲。

第二,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大众传播媒介各类性信息的反复刺激是导致中学生早恋的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日益开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腐朽面进入我国。各种诲淫诲盗的黄色污秽书刊、杂志、宣传品、印刷品中充满露骨的色情描写;有些书刊为追求“经济效益”,对性活动直接进行自然主义的描写;电影、电视和文艺作品中有关两性关系的视、听、感形象增多,如接吻、拥抱、裸露和“床上戏”随处可见;某些歌曲形式粗俗,情节轻浮;公园里对对恋人相拥相抱的浪漫气息,异性间的自由交往。这开始使青少年在很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些外部环境的刺激,使处在青春萌动期的中学生表现出过度的兴奋性和强烈的性冲动。加上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道德鉴别力差,行为规范尚不巩固,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因而这些信息对他们比成年人更具有消极影响和毒害作用,很容易被他们接受,并把这些信息经验化、系统化、整合化,成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这就是中学生早恋较为普遍并会迅速蔓延的社会原因之一。

特别应当重视的是,在过去传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男女青年的婚姻年龄普遍趋前,一般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婚姻生活也开始。当青少年出现强烈的生理欲求时,便可通过婚姻生活予以满足(如20世纪20至30年代,14岁、15岁订婚、结婚,女性17岁、18岁已做母亲是普遍现象)。因此,在传统社会,青春期性的生理成熟并不会激起紧张的心理冲突和道德、文化上的矛盾困惑。然而在现代社会,生产的复杂化和高技术化使青少年受教育的年限延长,使青少年在性成熟提前、性心理发展前倾时性的社会成熟滞后。这就产生了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性成熟和性文化的开放强化了青少年性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又要求青少年延缓满足性生活。这样就使青少年在性的生理成熟以后还有一个相当时期的社会成熟过程,这个过程一般要10~15年。这就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种种性的困惑。

第三,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性道德传统观念影响下,正常的、科学的性教育机制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还未形成。这是导致中学生早恋增加的又一社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