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美
令人神往的大自然
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宽广的审美领域,一年四季,春去秋来,天南地北,风光无限。无论是雄伟的泰山、秀丽的峨眉,还是清凉的庐山、奇险的华山;无论是桂林的水、西湖的水,还是洞庭的烟波、三峡的白浪;无论是日出云霞、夕阳西下,还是林海松涛、无际原野;无论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还是小溪淙淙、青草茵茵,大自然无不给我们以极大的审美享受。青少年一代,培养高雅审美情趣非常重要,而投入到大自然怀抱,了解大自然的美,理解大自然的美,欣赏大自然的美,无论是对培养审美情趣,还是加强审美修养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自然美进行一番研究和探索。
什么是自然美呢?简言之,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比如,日月星辰的美、山川湖泊的美、草木花卉的美等都属于自然美的范围,这些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无论是动态的还是自然的,因为它们都能使人浮想联翩,心旷神怡,产生美的享受,引发美的感慨,所以它们都是自然美的存在形式。
那么,自然美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知道美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人类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因此,在没有人类存在的洪荒年代,自然美是不存在的。在人类出现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完全处在大自然的支配之下,受风霜雨雪等的侵害,对大自然充满了恐惧、陌生和神秘,因此那时是大自然对于人类无美可言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化,生产力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大自然不再是具有威胁性和可怕的大自然,而逐步变成人类的劳动对象、工具和材料。人类在认识、改造、征服大自然的进程中,逐步认识到了自然美。
人类最初的社会实践是渔猎活动,因此最早向人类呈现美的是动物的美。比如,在我国旧石器时代装饰在陶器上的图案都是一些动物的图像或变形,鱼纹、蛇纹、人面鱼纹等等。随着农牧生活的开始,植物也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自然美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那么,如何将其分类呢?一般来说,自然美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类直接实践和改造过的自然事物的美,例如绿色的稻田、金色的麦浪、无边的荷塘、层叠的梯田等等。另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直接改造的自然物的美,比如巍峨的泰山、浩瀚的大海、灿烂的星空、似火的红霞等等。当然,这两种美有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长江、黄河的美,既有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三门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等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的美,又有其从天而降、奔流东去的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美。
在多姿多彩的自然美之中,风光美是最瑰丽、最引人的一种。所谓风光美,是指山川原野上的自然景色的美,这种风光美,既存在于未被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景色之中,也包括人造景观,如水库大坝,还包括人文景观,如遗址、古迹等。风光美是由大自然的光、色、声、形以及特有的生命运动改造成的和谐美。比如,张家界风景区、石人山风景区等等大大小小的风景区,无不以其迷人的风光吸引着人们。在这里,山形是美的,造型奇美巧夺天工;声音是美的,小溪淙淙,鸟鸣唧唧;色彩是美的,青山绿水,红花绿树。一切生机盎然,景色宜人。观赏风光,游览名胜,使人赏心悦目,受益无穷。
因此,谈自然美,谈风光美,不能不使人联想旅游美学。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审美活动。对于青少年来讲,旅游既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又能培养我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加强审美修养,获得美的享受。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自然风光丰富多彩,旅游资源异常丰实。山景之美,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眉之秀,黄山之奇。水景之美,有万里长江,烟波浩淼;有滔滔黄河,九曲连环;有八百里洞庭,静景沉璧;有西湖美景,水光潋滟;有黄果树大瀑布,如银河落九天。有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大都市风光;有西安、开封、苏州、杭州等古城新姿;还有滨海城市大连、厦门、青岛等美景。在人文景区中,有万里长城,盘桓于环山之中,气势宏伟,堪称世界奇迹;有颐和园,宫殿、廊榭、亭台楼阁,宏伟壮观,豪华瑰丽。中华之美景,真可谓数不胜数。
但是,我们也应当想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胜利进军,在有的地方,环境恶化,森林滥伐,水土流失,河流污染,自然美正在被人们所破坏。青少年必须从小就树立起环境意识,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自然美的特征
了解自然美的知识,不仅要掌握自然美的含义,还应当了解自然美的特征。只有了解其特征,才能更全面地把握自然美。自然美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重在形式的美。鸟美在羽毛,以形式美取胜是自然美的最显著的特征。大自然生机勃勃,以其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响、万象的姿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知道,形式美是形状、色彩、线条、声音等形式因素构成的美。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反复接触美的形式,逐渐就形成了一种审美习惯,那就是一接触美的形式就能引起美感。
从色彩上讲,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似火朝霞、朗朗明月、碧海蓝天、姹紫嫣红的百花、绚丽多彩的彩虹,无不是以迷人的色彩引起人的美感。
从音响上讲,大自然中小溪淙淙、山泉叮咚、黄莺鸣唱、秋虫唧唧、江河滔滔、海浪滚滚,无不给人以悦耳动听的美感、享受。
从形状上讲,大自然中高耸入云的山峰、曲折蜿蜒的河川、挺拔刚健的苍松、婀娜多姿的杨柳,无不显示出形状、线条、姿态的美。
因此,对自然美的感受和领悟,形式美是最直接、最突出的。大自然以其光、色、声、形的形式的美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使人们为之赞叹、为之动容。
第二,自然美在内容上的不确定性。大自然的美在内容上往往表现出不确定的特征。同一自然景观,人与人在对其内容的感受上是不确定的。
同是夕阳西下,唐朝诗人李商隐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艰难跋涉、流血牺牲的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的感受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祖国大地拨乱反正,万象更新,对年迈的叶剑英元帅看来则是“老夫喜作黄昏暗,满目青山夕照明”。
同是竹子,在郑板桥的眼中,是坚韧不拔的象征,虚心有节的代表。他爱之,画之。寄托情思,并在一幅竹画中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但是,在诗圣杜甫的笔下,却有“新竹恨不高千尺,恶性应须斩万竿”的诗句。显然,这时的竹子已变成了多余并令人嫌恶的对象。更有人认为竹子是投机钻营、无德无行的势利小人,说它是“根细善钻穴,腰柔惯鞠躬。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头重根底浅,皮厚腹中空”。
为什么自然美在内容上会出现不确定性呢?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感受自然美的人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心情下,感受也是不同的。同是鸟语花香,但在感情悲愤的杜甫眼中却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另外,同一自然事物往往有多种自然特征。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各有所好,各有所重,人们总是以不同的审美习惯,感受不同的审美特征。由于对同一自然物的不同特征作出不同的审美选择,自然美在内容上就是不确定的了。
第三,自然美的变易性。我们从未看到过相同的朝霞,也从未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自然美的变动发展,使其美的姿态变幻无穷、丰富多彩。因此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自然美都是不断变易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玡之美,就说明了自然美的变易性。“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朝暮之景不同。“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宋代画家郭熙对自然美的变易性也做了生动的描写:“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澹澹而如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