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
4711700000018

第18章 萎缩干涸的湖泊(1)

24 800个,是中国的湖泊数量。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 800多个。从西到东,从北到南,在我们国家广袤的土地上,湖泊,就如同一颗颗蓝色的珍珠镶嵌其间。不过,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然而,如今那些曾经出现在我们记忆中,或者传说中的明珠,不是已经真的成为了“流沙”,就是如同年代久远的珍珠,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美丽和光彩。我们清楚地知道,湖泊并不会像珍珠一样,单单因为时间就发黄消磨。湖泊固然也有它的生命轨迹,然而,那毕竟是千年万年,甚至千万年才能走完的,当然,前提是,我们不去人为地干涉他们。

如今,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不管是湖泊周围的开发利用,还是为了生计无序地围湖造田,对我国本就脆弱的湖泊水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而积从50年代的1.165 2万平方米缩小至5 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

湖泊有多重要?

湖泊作为内陆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而且在渔业、水利灌溉、防灾泄洪、旅游和净化污染物质等方面给人类带来诸多利益,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可以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自古以来,游牧民族逐草而居,中原大地有水则富。很多拥有湖泊的城市不是成为繁华之地就是成为人间仙境。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诗中道出他对杭州美景的依恋之情。

杭州为什么成为千年以来文人墨客心中最美的情怀?追根究底就是因为杭州有西湖。因为西湖,所以我们有了“苏堤春晓”,有了“三潭印月”,有了“断桥残雪”,有了那千年修炼只为一朝相逢的浪漫。这样的故事,也只该发生在有着西湖的杭州。

湖泊,因为酝酿了湖光山色、如画美景而耗费了无数诗人作家的笔墨。

于是,在我们的记忆里有了湖泊的轻柔、湖泊的婉约。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描绘的则是鄱阳湖之烟波浩渺。

这是湖泊的造景之能。

作为水资源的贮藏地,湖泊像一个个天然的水库,对河流的水量起着调剂作用。雨季水量增加,湖泊起蓄水作用,将河水拦阻起来,减轻下游洪涝灾害。到了春、冬季节,河流水量减少,湖泊将储存的水放出,使下游既能灌溉农田,又能解决饮水和工业用水的困难。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为什么南方那么多富水城市,独独就两湖能有这般造化?究其原因就是两地得到了洞庭湖、洪湖等众多湖泊的灌溉和水利之便。

几乎只要有湖泊,在它的周围就会形成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因为除了方便灌溉,湖泊中的鱼、虾、蟹、贝、菱、藕等动植物资源,也是人类副食来源之一。王勃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正是湖乡渔民捕鱼归来时的情景再现。

另外,湖泊能够调剂气候。像镜泊湖、青海湖都对周围地域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我国云南省的滇池和洱海。八百里滇池夏季吸收酷热,冬季释放热量,同时又有大量的水蒸气的扩散,形成了地区性的小气候,使得昆明成为了气候温和湿润,夏无酷热,冬无严寒,一年四季鲜花怒放,芳草长青的“春城”。

然而慢慢地,我们发现,湖泊的美丽身影好像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围湖造田、我们过度开发水资源、我们填湖扩城、我们滥伐森林……当我们追求一时的繁华的时候,也许我们已经开始失去了千年的滋养。

八百里洞庭烟波今安在?

湖泊形成之后,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其湖盆、水质、湖中生物等,会不断进行演变。当湖中泥沙不断积累,植物在其中大量繁衍,以及水量补给减少时,湖泊会产生微妙的变化——沼泽化。如果有人工围垦和湖水遭污染等因素发生,湖泊的生态环境还会受到严重威胁。

洞庭湖的变迁在这点上给了我们极好的范例。

洞庭湖在20世纪还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然而洞庭湖那巨大规模也是经过长久的历史变迁的。原来的洞庭湖不过是云梦泽边上的一片小小的独立水系,《庄子?天运》中记载:“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之后随着荆江内陆三角洲的扩展和云梦泽的日趋萎缩,以及荆江江陵河段金堤的兴筑,强盛的长江来水,向荆江南岸穿越沉降中的华容隆起的最大沉降地带,进入拗陷下沉中的洞庭沼泽平原,从而形成环绕君山的“洞府之庭”。

及至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指出湘、资、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并云“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洞庭湖已经开始有了烟波浩渺的巨泽风范。

刘禹锡《望洞庭》中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向西南扩展的形势,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在洞庭湖的全盛时期,“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今常德)、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

自古以来,洞庭湖区就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商品渔业基地。此外,洞庭湖作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江河吞吐器”,除了调蓄、滞洪外,每年还接纳来自沿湖和三口四水上游的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但是因为洞庭湖水系流动净化快,使得一直以来洞庭湖的污染状况要好于别的湖泊。

然而,洞庭湖却逃不过被围湖造田所分割包围。

因为洞庭湖区的富饶,周围的人口自然向它集中,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湖区共有1 104.23万人,占湖南省总人口的20.44%,区域人口密度为346人/平方千米,是湖南省人口密度的1.35倍,是全国人口密度的3.3倍。

自1852年起,随着藕池、松滋两口的出现,荆江四口分流局面形成。约占荆江45%的泥沙,经由四口排入洞庭湖,加速了洞庭湖的淤积。而淤积的出现为人工围垦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为了满足增多人口的生活需要,围垦日盛,湖盆开始逐渐萎缩。经过100年时间的演变,洞庭湖由全盛时期的6 000平方千米缩至今日的2 625平方千米。并且湖面条块分割,再不复“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面貌。

①清初②清末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来源:岳阳晚报A4专题2008年7月18日

原本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的洞庭湖,现已小于鄱阳湖,而退居到第二位。

曾经苏武牧羊的居延海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首《塞上行》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塞上秋日云高气爽的如画风光,也让唐代的居延海,穿过千年时光,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居延海,早在汉代就出现在中原王朝的历史记载中,冠军侯霍去病在这里立下赫赫战功,飞将军李广在这里征战一生,因为想要打通后世那条著名的“丝绸之路”,苏武出使西域就曾经经过这里。那个时候,居延海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水量充足,湖畔是美丽的草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美的水草。居延海的水主要来自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今名黑河,下游称额济纳河)。《水经注》给了它一个梦幻般的名字“弱水流沙”。

居延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形状狭长弯曲,有如新月,额济纳河汇入湖中。《额济纳旗志》记载,居延地区原有大小湖泊14个、泉16眼、沼泽4处,由于黑河下泄水量减少,到1992年全部消失。

这一切,发生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50年。20世纪60年代至今,居延海推算消失水域面积和湿地约有378万亩。20世纪60年代—80年代,额济纳旗植被覆盖率小于10%的戈壁、荒漠以平均每年23.1平方千米的速度增加。如今,下游绿洲的中心达来呼布镇的东面、南面和东北面都已被新月形沙丘链所包围,新形成的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连为一体,继续向绿洲进逼。据统计,绿洲面积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6 900平方千米,锐减到目前的3 000多平方千米。湿地与荒漠此消彼长,导致气候劣变,自从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居延绿洲区的年均降水量,比50年代减少31.3毫米,递减近6成。

一直以来,因为居延海周围都是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居延海的变迁也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

西汉移民垦荒,绿洲被开发,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埋下了土地沙化的隐忧。唐朝屯田,创造了“天下富庶无出陇右”的辉煌,也使黑河流域生态逐渐失去平衡。经过1 000多年的广泛垦殖和元末明初战争对水源的破坏,古居延—黑城地区成为沙漠化的土地,曾经繁盛一时的黑城绿洲文明,于14世纪走到了终点,如今只剩下一座死城,像一具失去了灵魂和水分的木乃伊,兀立于大漠深处,任狂风吹打,任流沙雕塑。

不过,尽管遭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黑河下游仍有大片水草肥美的三角洲,东、西居延海也分别保持了35平方千米和267平方千米的较大水面。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口增长和生产力发展,对居延地区的影响迅速增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军民开荒屯田、大量砍伐修筑防空工程,对林草植被造成严重破坏。20世纪90年代初,乱采滥挖甘草、苁蓉等中草药材之风和草场超载过牧,加剧了绿洲沙漠化的趋势。人类对自然生态影响的加剧在黑河中游表现得尤为突出。黑河中游地区汉代仅有人口8万~9万人,灌溉土地面积约7万亩;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约55万人,灌溉面积103万亩;现在人口达121万人,灌溉面积发展为334万亩,呈几何级数增长态势。为了支持农业生产,黑河中游地区加快了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步伐。到1999年,黑河流域建成中、小型水库58座,其中蒸发、渗漏损失严重的平原水库40座,总库容2.55亿立方米。有固定引水渠66个,引水能力268立方米每秒,万亩以上灌区19个。中游引水能力大幅提高,耗水增加,使进入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根据水文资料统计显示:位于甘肃与内蒙古交界处的狼心山20世纪50年代径流量为8.2亿立方米,进入90年代减少到3.47亿立方米,减少4.73亿立方米,递减57.7%。黑河支流上陆续修建水库拦河蓄水,使一些较大的支流也逐渐与干流失去联系。

黑河奔向居延海的旅程,已经愈发的沉重和艰难,下游断流时间由20世纪50年代的约100天,逐渐延长至20世纪90年代末的近200天。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消亡。大漠明珠失去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缕光泽,居延海成为我国西部继罗布泊之后的第二大干涸湖。

2000年开始,额济纳旗生态环境再次受到重视,为了保护居延海绿色,国家开始进行大量的治理工作。2002年7月17日,河水再次流入东居延海;2003年9月23日,河水流入西居延海;随着连年补水,东居延海水面面积达到38.5平方千米,蓄水量达到4 720万立方米。居延海在断流十多年后,再次重现波光粼粼的秀丽景象。

曾经的第二大湖泊只剩下沙土

在甘肃民勤县境内,在河西走廊另一条主要河流石羊河的下游,曾有中国第二大湖泊——青土湖。

“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是《尚书?禹贡》、《水经注》里对青土湖的记载。青土湖原名潴野泽、百亭海,是《尚书?禹贡》记载的11个大湖之一,是一个面积至少在1.6万平方千米、最大水深超过60米的巨大淡水湖泊。所以也有大禹到潴野泽治水才大功告成的传说。后来潴野泽东西一分为二,其中西面的叫西海,也叫休屠泽,民国时改名为青土湖。青土湖是民勤绿洲最大的一个湖泊,曾经碧波荡漾4 000多平方千米,水域面积仅次于青海湖。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青土湖也有100多平方千米的水域面积。那里曾经是一块水草丰美的风水宝地,碧水粼粼,水草丛生,湖光波影,水鸟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