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
4711700000010

第10章 适应缺水(3)

我国西北有种沙田的传统。沙田即用沙子覆盖的旱田。因为沙子间的空隙较大,沙子的毛细管作用相比土壤几乎可以忽略,所以沙子覆盖可以有效阻断土壤水的上升和蒸发,可以起到节水的效果,因此沙田往往可以获得高产,是农民很喜欢的土地。其实在城镇景观设计中的地面覆盖也可以利用这个原理。用沙子、碎石、鹅卵石、木屑等材料覆盖地面,可以起到减少地面蒸发、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

城市水景观的另一个发展理念是人本化。水景观首先要赏心悦目,还应该提高与人的亲近度。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城市水利工程的景观化设计和改造。

城市水利工程是城市水景观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很多城市的水利工程例如闸坝工程、堤防工程、河道渠化工程,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往往只考虑单一的水利功能,忽略了生态、景观等多方面的功能。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出,城市水利工程必须符合生态化、景观化的要求,新的工程应当按新的要求进行设计,已有的工程也应按新的要求逐步改造。应充分认识到城市的水域、水利工程是城市很宝贵的资源。尽管暂时可能水域两岸堆满了垃圾,水很脏乃至发臭,水利工程很破旧呆板,但只要经过整治和景观开发,它们无与伦比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

另外,水景观与其他景观设施的配套也是值得鼓励的方向。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运河上的齐腾登水闸是值得借鉴的水利工程与生态、景观、科普结合的典范。华盛顿运河是1917年建成的连接皮吉特湾和华盛顿湖的人造运河。齐腾登水闸是控制运河水位并升降船舶的船闸,船闸闸墩和闸门上设有供游人观景的平台和廊道。在闸门完成开闭后的不活动期间,游人可以站在闸门上观看闸室水位的升降和船只的状况。在其左岸修建有供大马哈鱼洄游的鱼道,有几段鱼道设有玻璃窗供游人观赏大马哈鱼洄游,并辅以一些讲解设施以供游人了解大马哈鱼的知识。在船闸的右岸则有船闸历史展览馆和植物园,绿草如茵,繁花似锦,非常宜人。每年前往该闸参观的人数竟有300多万。

广袤的沙漠能否变成绿洲?

有没有可能将海水引入沙漠,从而改变沙漠的生态环境,让沙漠变成绿洲?这个假设听起来十分玄幻,却是实实在在被专家提出来的,霍有光教授的“引渤入疆”就是这样一个设想。而可以作为支撑的事例是陕西榆林的沙漠种出了水稻。

如果在百度上搜索“沙漠”这个词,首先就会得到这样的一句话:“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于是,与沙漠争斗,让沙漠变成绿洲就成为了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陕西榆林5 000多公顷的稻田的出现无疑就成为一个“成功”的范例。然而,这样的“范例”真的可以复制、有必要复制吗?

其实,陕西榆林地区原来可不是沙漠,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还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但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陕西和山西北部许多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再加上长城外的风沙侵入,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30千米已变成了沙漠。

也就是说,榆林地区的天然雨量本来是相当丰富的,这里原本不是沙漠,其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还是比较大的。这也是榆林地区治沙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然而,就如同在榆林的沙漠中种植出大量的水稻仿佛是一场梦境,更多如同梦境一般的引水工程如“引渤入疆”、“海水西调”等被不断地提了出来,这些工程的提出被冠以了一个看起来很美的名词:工程浪漫主义。

对于“引渤入疆”而言,其提出者霍有光教授的想法是通过运调海水淹没沙漠,初步的设想是运调2 000亿立方米的海水。2 000亿立方米相当于4条黄河,即便如此,相对我国100多万平方千米巨大的沙漠面积来说,只有非常少的沙漠能被海水覆盖、压住。而陈昌礼教授的出发点是让海水蒸发形成降雨,但即便不计算沿途损失,所有海水全部调进新疆,2 000亿立方米海水也只相当于新疆地区空气动态水汽通量的约百分之几,影响微乎其微,根本改变不了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类型,不可能明显增加降水、达到治理沙漠的目的。

其实,绿洲是相对于沙漠而存在的。没有大面积沙漠的衬托,就体现不出绿洲的珍贵。绿洲是广袤沙漠衬底上的绿色珍珠。广大的沙漠不可能都变成绿洲,也不应该都变成绿洲。沙漠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其存在有其必然的客观规律和价值。对于干旱沙漠地区,不能异想天开想要改变气候,把沙漠变成绿洲,必须正视缺水的现实,用好拥有的每一滴水。

同样是调海水,“引渤入锡”又是另一个让人讶异的提议。跟“引渤入疆”改善生态的目的不一样,“引渤入锡”完全为了当地的煤化工产业发展,调水量较少,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泓元公司的王秀顺提出“入锡”总投资628亿,除去运行成本之后每年效益12亿,这意味着,在不计算利息的前提下,这项工程需要52.3年才能收回投资成本,而如果算上动态利息成本,只要资金利率高于2%,这628亿资金投入就永远收不回来!也就是说,即使企业估算的效益是可信的,经济上也是不划算的。如果把海水调到数百千米以外发展海洋化工效益很好,那为什么不在沿海地区发展呢?沿海地区不是更有优势吗?

这些设想的提出者们往往忽视了一个事实,很多靠近大海的沿海地区也是沙漠,例如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的阿拉伯半岛、红海和印度洋之间的非洲之角索马里半岛、非洲西南部大西洋沿岸的纳米布沙漠、非洲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的西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直达西海岸的澳大利亚沙漠、南美洲的智利沙漠、阿塔卡马沙漠和巴塔哥尼亚沙漠,等等。所以造一些人工海并不能增加周围地区的降水。更何况,无论海水是从草原流过还是从沙漠流过,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海水通过地下渗漏,污染地下水的危险。

工程浪漫主义主要是指超乎常规的宏伟工程设想和建议而不作理性、系统论证的思想作风。浪漫主义本是艺术创作的手法,提倡夸张的修饰、瑰丽的想象。大胆的设想没有错,人类需要自由的、不受约束的想象,即便是工程设想也可以提倡丰富的想象。但如果真要向政府或企业提出一项准备实际建设的工程项目建议,就不能停留于宏伟壮丽的工程设想,而必须树立谨慎的理性精神,就其技术、经济可行性作系统深入的论证,只有系统论证可行的项目才能提出建议。

异想天开的工程设想很不少,例如众所周知的“炸开喜马拉雅山使印度洋暖湿气流流向干旱的西北”、雅鲁藏布江“大西线”调水到新疆等,都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工程,但这些与“海水西调”一样夸张的工程,其实都是一些很厉害的专家,甚至是院士提出来的,因此,对于工程浪漫主义的出现,我们不得不深思。

用好每一滴水

水资源人均拥有量随着人口的增长还会减少,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用好每一滴水。就我们现在的生产方式来说,单位水的产出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想法,用更少的水养活更多的人口和用更少的水生产更多的粮食,而不是一味认为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提高必然要求用水量的提高。这点,不用举外国,比如以色列这样有名的例子,就是国内也是能找到证据的。

河北省既是中国粮食的主要产区,同时又是水资源短缺问题最突出的省份之一。从河北省1985-2010年的粮食产量与灌溉用水量的关系来看,河北省的灌溉用水量在1998年达到高峰后,转而呈下降趋势,但粮食产量并没有下降。主要原因是灌溉水生产率提高了,做到了用更少的水灌溉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

从全国粮食产量、人口、人均粮食与农业用水的变化可以看出:在1997年之后中国农业用水量呈下降趋势,而中国粮食产量一直在增加,做到了用更少的水生产了更多的粮食;同时中国人口在增加,但粮食产量增加更快,所以人均粮食产量也在增加。

过去我们用更少的水生产了更多的粮食,今后仍可以继续努力,尤其是抗旱品种的培养、农业抗旱种植模式(地膜覆盖、非充分灌溉等)与节水灌溉技术(滴灌、渗灌等)的结合,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