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站我们将给大家介绍一下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乐毅,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燕王拜其为上将军,封为昌国君,他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国力,报了强齐讨燕之仇。
乐毅的先祖山乐羊是魏文侯(即魏国开国君主)手下著名将领,因军功被封,封邑在灵寿。乐羊去世后就葬在了灵寿,从此乐氏子孙就世代在此定居。中山复国之后,被赵武灵王所灭,乐毅就成为赵国人。
乐毅年少聪明,爱好兵法。赵武灵王时,避乱到魏国做大夫。此时,燕国因内乱被齐国打败,燕昭王不忘国耻,礼贤下士、招揽天下才能。乐毅离魏入燕,被燕昭王封为亚卿。
当时齐国强大,齐愍王骄傲自满,致使对内失信于民,对外与诸侯结怨,使得齐国政局不稳,形势恶化。
燕昭王想趁机伐齐,就此事询问乐毅。乐毅认为齐国人多地广,根基尚在,必须联合其他国家才能取胜。燕昭王便派乐毅说服赵国和秦国,又派人联络楚国和魏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率领全国兵力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师伐齐。齐愍王亲自领兵与盟军在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的西面大战。齐愍王战败而逃,回到齐都临淄。乐毅阵前力排众议,率军一举灭齐。齐愍王弃城而逃,前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乐毅连续进攻,用各个击破的手法攻入齐都,获得齐国珍宝、财物等无数运往燕国。燕昭王把昌国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率军半年内接连攻下齐国70多座城邑,使得齐国只剩下莒城、即墨。乐毅认为,光靠武力难以得民心。所以针对莒城、即墨,他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对已经占领的地区减税,采取保护当地文化风俗,优待地方名流等政策,想从根本上占领、瓦解齐国。
公元前278年,燕昭王去世,太子乐资即位,即燕惠王。燕惠王为太子的时候就和乐毅有隙,所以他继位后对乐毅很不信任。齐国大将田单得知后,乘机用反间计,派人去燕国散布消息,说乐毅有反叛之心。燕惠王信以为真,下令以骑劫代替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拒绝回到燕国而西去赵国。赵惠王非常看重乐毅,封他为望观津(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骑劫并无谋略又骄傲自大,他一反乐毅做法,对齐人实施暴行,激起了齐国军民反抗。田单设计在即墨城用火牛阵打败燕军,杀死骑劫,收复齐国全部失地,迎齐襄王回临淄。
乐毅一直留在赵国,直到他去世。
乐毅投奔赵国后,为什么写下《报燕惠王书》?
燕昭王去世后,太子乐资即位,是为燕惠王。燕惠王当太子时,就和乐毅不和,他继位后,对乐毅任用却不信任。他轻信谣言致使乐毅离燕奔齐。赵王为了警示燕国,使燕国不敢对赵国轻易用兵,而礼遇乐毅。惠王怨恨乐毅奔赵,又害怕他领兵攻打燕国。于是他派人责难乐毅,乐毅慷慨抒写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针对惠王的无理,表明了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燕王消除了对乐毅的偏见,封他的儿子为昌国君。
乐毅并没有因为个人恩怨带兵攻打燕国,而是一直作为赵、燕两国客卿,最后死在了赵国。
燕惠王以什么理由责难乐毅?
燕国战败后,燕王后悔让骑劫代替乐毅,又恨乐毅投奔齐国,更害怕乐毅会领兵趁机攻打燕国。于是派人责难乐毅说:“先王曾经将全国的兵力托付给将军,将军也为燕国打败齐军以雪国耻。天下人都为之震动,我也不忘你的功绩。可先王刚刚去世,我又初立,偏听误国。我派骑劫代替您,为的是怕将军辛苦,请您回来修养,共商国是。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恨,投奔齐国。将军如果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可您如何报答先王的知遇之恩呢?”
大开眼界
《报燕惠王书》是乐毅写下为驳斥燕惠王无理斥责的信,信中表达了自己的一片爱国之心。
据说汉武帝时期的名臣主父偃,在读到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时,都感动得痛哭流涕——“未尝不废书泣也”。后来,世人经常还将其与诸葛亮的《出师表》相比,可见其感人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