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你一生必读的小故事大道理
47107700000005

第5章 价值篇——一粒沙一世界(4)

古人说“六十以上为多算,六十以下为少算”,指的是,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把握,应当敢于冒险,应该有信心去尝试、去行动。考虑再三,老板最终圈定了不出错的小李。原因有三:第一,时间紧,预算少,没有多余的时间让小王返工,也没有充裕的金钱吸引小张足够的重视;第二,最低限度,小李的作品不至于太离谱,至少交代得过去;第三,这位老板自己也是“不出错的人”,不愿意把雇佣小王所连带着的风险,揽到自己身上,因此宁愿放弃雇佣小王可能产生的高额回报。

也许,对于大公司来说,与其聘用喜欢高风险、高收益的女老板型人物,不如聘用不出错的人,正如某位杂志社的出版人说的:也许你在我们杂志上看不到耸人听闻的东西,但我们的优势在于稳定,每期都能打75分。对大公司来说,稳定在75分,也许比这次100分、下次50分更有利。

但是专家指出,一旦进入“不出错”模式,脑系统就会自动地把“高风险、高收益”的100分思路删除掉。这不仅仅对公司利益是一种损害,对个人的脑细胞生长更是一种抑制。到最后,“不出错的人”虽然不再会出错,但再也做不出最棒的作品了。没有规矩的风云人物18世纪末,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位最没有规矩的人物:拿破仑。

他从政没有规矩:一个没有贵族血统、没有门第背景的人,却靠娶了一个有钱的寡妇,挤进了法国政坛。

他打仗没有规矩:别人都是列着队敲着鼓走到跟前了再放枪,可他打仗是先用大炮轰,然后再让骑兵冲上去一顿规矩是一种标准、法则和习惯,合乎标准和常理的人总是规矩最忠实的践行者,但他们终生踏着别人的脚印走路,毫无创意可言。在生活中,要敢于走出别人的脚印,另辟一条蹊径,你的人生也会因此不同。乱砍。拿破仑曾下达过一条著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在拿破仑的远征军中,除了2000门大炮外,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

他用人没有规矩:除了法国,当时没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元帅是鞋匠、木工、小摊贩,可他的26位元帅中,有24位出身于此类平民。

他甚至连加冕都没有规矩:别的皇帝都是跪下让教皇把王冠给他戴上,他竟然是站起来抓过王冠,自己给自己戴上的!

总之,如同当时欧洲的贵族们怒斥的那样:拿破仑这个土匪是世界上最没有规矩的人!

但是他们又不得不臣服于拿破仑,并且按照拿破仑给他们制定的规矩生活,因为按照他们自己的规矩,他们打不过拿破仑。拿破仑的铁蹄踏遍了整个欧洲,欧洲历史上所有的军事强国全都一一败在他的手上……减少一滴焊接剂有一位青年在美国某石油公司工作,他所做的工作连小孩儿都能胜任,就是巡视并确认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

石油罐在输送带上移动至旋转台上,焊接剂便自动滴下,沿着盖子回转一周,作业就算结束。他每天如此,反复好几百次地注视着这种作业,枯燥无味,厌烦极了。他想创业,可又无其他本事。他发现罐子旋转一次,焊接剂滴落注重生活中的细节,注意普通人容易忽略的平凡小事,见别人所未见,想别人所不能想,才能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取得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39滴,焊接工作便结束了。他想,在这一连串的工作中,有没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呢?一天,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是不是能节省点成本?

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终于研制出37滴型焊接机。但是,利用这种机器焊接出来的石油罐,偶尔会漏油,并不理想。但他不灰心,又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这次的发明非常完美,公司对他的评价很高。不久便生产出这种机器,改用新的焊接方式。虽然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一滴”却给公司带来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

这位青年,就是后来掌握全美制油业95%股权的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走自己的路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因为没有路,便试探着走。虽很艰险,左跨右跳,竟也能找出一段路来,可好景不长,未走多远,不小心一脚踏进烂泥里,沉了下去。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到前人的脚印,便想:这一定是有人走过,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一定不会有错。用脚试着踏去,果然实实在在,于是便放心走下去,最后也一脚踏空沉入了烂泥。

在生活中,要学会走自己的路。世上的路不是走的人越多了越平坦越顺利,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不仅走不出新意,有时还可能会跌进陷阱。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两人的脚印,想都未想便沿着走了下去,他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众人的脚印,心想:这必定是一条通往沼泽地彼端的大道,看,已有这么多人走了过去,沿此走下去我也一定能走到沼泽的彼端。于是他大踏步地走去,最后他也沉入了烂泥。

根据自己的需要做事情教授收了4个学生,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

开学第一天,教授让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桌上有一只烧杯,杯内盛着水,比水面低一点的杯壁上有一个小孔,水从孔里不断涌出。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迅速采取办法制止杯中的水向外流,教授给4个学生一天的思考时间,第二天要把各自的办法演示一遍。

美国人看了一眼烧杯便走了。

中国人打量了几眼也走了。

俄罗斯人端起烧杯仔细观察了一阵,离开了教室。

日本人拿着尺子围着烧杯量了半天,记录下一串数字,最后一个离开教室。

美国人回到宿舍若无其事地玩着游戏,晚上又看电视到深夜。他一天都没有考虑有关烧杯的事情。

俄罗斯人放下烧杯就定了一项名为《玻璃容器在泄漏过程中的修补技术》的课题。他查阅资料,寻找工具,摆弄机械设备……他从白天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

日本人一天都在计算机面前度过。晚上,他打印了一叠材料,然后冲了个热水澡,上床休息。第二天,教室里来了许多观众。俄罗斯人第一个上台演讲。他搬来一只笨重的箱子,从里面取出一套设备,然后手握一支钢笔似的东西,拖着一条管线走到烧杯前。只见他一按“钢笔”上的开关,设备就发出嗡嗡的响声,接着他用“钢笔”对准杯上正涌水的小洞一点,便把烧杯上的小孔堵起来了。如果不仔细看的话,不会发现烧杯上曾经有个小孔。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很佩服俄罗斯人。

第二个上台的是中国人。他把一小片纸沿杯内壁贴到小孔处,水的压力作用使纸与杯壁紧密贴合,小孔不再往外流水。全场再次响起长时间的掌声,人们佩服中国人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第三个上台的是日本人,他在烧杯有小孔的那边垫了几枚硬币,由于杯子倾斜,小孔高出了水面,水不再漏出。全场再次响起掌声,人们叹服日本人就是聪明。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先进,有的巧妙,有的经济,有的实用。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那种最合理的办法。最后上台的是美国人。他上台前向前3位同学询问:“谁愿意把您的方法转让给我?”俄罗斯人闭口不答;中国人看不惯美国人这种金钱万能的思想;只有日本人微笑着和他搭话。很快,美国人和日本人做成了交易。日本人把昨夜打印好的材料给了美国人。材料上详细说明了水面到小孔的距离与垫几枚硬币的关系,同时还给出了烧杯的直径、水的高度与烧杯倾斜的最大角度和计算公式。

美国人上台把日本人的办法重复了一遍,这次没有人鼓掌,却有人喊:“那是日本人的办法。”美国人耸耸肩,微笑着说:“对!这是日本人的办法。我的办法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投资引进别人开发的技术。在我们美国使用的最先进武器中,同样少不了日本人的电子集成块!”全场第四次响起了掌声。

教授微笑着说:“你们的成绩都是优!俄罗斯人的方法最先进;中国人的方法最巧妙;日本人的方法最经济;美国人的方法最实用!”发人深省的公益广告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地方电视台,曾播过这样一则电视广告:

一个男人在厨房忙着煮意大利面,家里的白色波斯猫跳到炉台上叫个不停。男人一手拿切菜刀,一手赶那只猫,慌乱中,不慎打翻炉子上那锅猩红的西红柿酱。西红柿酱洒了一地,炉台上那只猫恰巧也跌进地上的酱汁中,沾了一身血红。就在那男人一手抓住猫后颈的毛,将它提起时,大门开了,进来的女人只见他一手拿刀、一手抓猫,满地是“血”……这时电视画面打出一行大字:“不要太早下判断。”这个公益广告真是发人深省。很多时候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真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吗?

最浅显的例子是变魔术。闻名国际的魔术师大卫,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由女神变不见。如果光用眼睛看,这魔术似乎是真的,但我们都知道,那只是魔术,不会受骗。“亲眼所见”,未必是真,那么“亲耳所闻”呢?

《三国演义》里记载,曹操行刺丞相董卓不成,逃到成皋投奔吕伯奢。生性多疑的曹操怕乡亲出卖他,想偷听主人谈话,却听到某个厅房传出说话声:“把他绑起来杀掉,怎样?”曹操一听,以为主人要杀他,赶紧“先下手为强”,一口气杀了吕府男女八人,后来杀到厨房,发现一只被绑待宰的猪,才知道自己误杀好人,但憾事已无法挽回了。

一句话听进耳朵,也许我们像曹操,曲解其意,下错判断;但也有可能,听到的话本身就有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会让我们下错判断——就是听信谣言。魏国大臣庞葱问魏王:“如果有人告诉殿下,街上有老虎,大王信吗?”魏王说:“街上怎么会有老虎?”庞葱又问:“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大王信不信?”魏王说:“半信半疑。”“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呢?”魏王说:“那就不得不信了。”谣言的可怕就于在此:若很多人都这么说,即使是谎言,也会动摇我们的信念。

生活中的很多事,远非外表所表现得那么简单。因此,在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之前,不要太早下判断,否则,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标准的答案老李从报纸上看到一个脑筋急转弯,吃晚饭时就想考考儿子。

老李问儿子:“有一个女孩儿从海边的沙滩上走过,她的身后为什么没有脚印?”

儿子顿了顿问:“当时天黑了吗?”

老李说:“这跟天黑有什么关系?”

儿子回答说:“如果天黑了,连人都看不见,自然看不到沙滩上的脚印。”

儿子说得有点道理,老李只好说天没有黑。

“那么,是黄昏的时候吧?”儿子接着问。

老李有点儿不耐烦了:“这有关系吗?”

“如果是黄昏,开始涨潮了,潮水就把脚印冲刷掉了。”

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不同的人分析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一定要注意开阔思路,同时不要轻易否定别人。老李耐着性子说是中午,心里想这回儿子可该说出答案了吧,没想到儿子继续问:“这个女孩儿是个杂技演员吗?”

老李简直有点恼火了:“也有关系啊?”

儿子不紧不慢地说:“当然,如果她是个杂技演员,那么她可能是用两手在沙滩上行走,沙滩上只有手印,没有脚印。”

老李强压怒火尽量克制自己说:“她不是杂技演员。”

“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了,一是她在水中走……”

没等儿子说完,老李便忍无可忍地喊道:“她没有在水中走!”

“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她是倒退着走,脚印在她的前面,而身后没有脚印。”儿子终于说出了老李所期望的“标准答案”。一头聪明的老海象“下面的情形如何?”老海象端坐在海边的一块巨岩上,大声发问。他期待着听到好消息。

岩石下的一群小海象嘀咕了一会儿,事情一点都不妙,但没有哪只海象愿意告诉这位老祖宗真相。他是海象群中年龄最大也最聪明的一只,饱经沧桑,深谙世故,他们不愿让他失望,或令他处于尴尬境地。

“我们该告诉他些什么呢?”小海象们的带队人巴齐尔悄悄地想。他犹自记得上一次当小海象们没有完成捕获鲱鱼定额的时候,老海象大声咆哮的情景。他不想再经历一回那样的噩梦。可是,附近海湾的水位在过去几周内不断下降,要想捉到更多的鲱鱼,就必须离开现在的地方。这种情形应该让老海象知道。可是谁来告诉他呢?又用什么办法告诉呢?

巴齐尔最后一咬牙说:“一切都很正常,头儿。”不断退后的海水让他心情很沉重,但他还是继续说:“依我们看,海滩好像在扩大。”

老海象满意地说:“好,好。这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他闭上眼,继续悠闲地晒他的太阳。

第二天,情况变得更加不妙。一个新的海象群正向这块海滨进发,由于鲱鱼已经发生了短缺,他们的入侵显得格外具有威胁性。没人敢把这一险情通报给老海象,虽说只有他才能采取必要的措施迎击挑战。

巴齐尔走到老海象跟前,奉承了几句话之后,小心翼翼地说:“噢,头儿,忘了告诉你,一群新的海象闯到我们这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