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你一生必读的小故事大道理
47107700000020

第20章 信念篇——迷茫中永不言败小事成就伟大人生(2)

李斯很渴盼这个机会,而且他也预备好了!如果洛可有要求的话,李斯也会冲到街上为他买更多酒让他狂饮。电话铃声响起时,李斯扑过去接,正如所料,是电台经理打来的。

“李斯,我是克莱恩先生。”

“我知道。”李斯说。

“李斯,我想洛可无法撑完他的节目了。”

“是啊,我想也是。”

“你可以打电话给其他的播音员,让其中一个过来接手吗?”

“可以,经理,我一定会的。”

但当李斯挂了电话后,他对自己说:“现在,经理一定以为我疯了!”

李斯的确打了电话,但他不是打给另一个播音员,他先打给他妈妈,然后打给他女朋友。他说:“你们全部都到外面的前廊,然后打开收音机,因为我就要上现场直播节目了!”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很多机会。在机会没有来临时,要耐心等待。等待,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时刻准备着,要准备得更加充分,要准备有能力抓住和运用机会。这样,在机会光临时,我们才能有所作为。他等了约15分钟才打电话给经理,李斯说:“克莱恩先生,我找不到任何人。”

然后,克莱恩先生就问:“小伙子,你知道如何操作录音室的控制装置吗?”

李斯飞进录音室,轻轻地把洛可移到旁边,然后就坐在播音台前,他已经准备好了,而且跃跃欲试,打开麦克风的开关,他说道:“听着,在下小名李布山人——李斯·布朗,您的音乐播放大圣,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是天下独一,举世无双,年纪尚轻,爱和大家混在一起,我领有注册商标、货真价实,绝对有能力让你满足,让你动感十足,听着,宝贝,我就是你要的人!”

这次的表现显示李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让听众和他的经理刮目相看,从这次命中注定的好运开始,李斯就相继在广播、政治、公共演说及电视方面缔造了成功的生涯。坚守自己的使命奥古斯特·罗丹,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西方近代雕塑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师,他的雕塑作品《思想者》是现代世界最著名的塑像。

罗丹出生于巴黎拉丁区的一个公务员家庭。父亲一直希望罗丹能掌握一门手艺,过上殷实的生活。但是罗丹从小沉醉于美术,为此,父亲曾撕毁罗丹的画,将他的铅笔投入火炉。罗丹的功课都很差,上课时也在画画,老师曾用戒尺狠狠打他的手,使他有一个星期不能握笔,但罗丹从未放弃。

在姐姐的资助下,罗丹上了一所工艺美校,在此,他学习了绘画和雕塑的一些基本知识,并立下志向要当一名雕塑家,并把雕塑作为自己的使命。

罗丹去报考著名的巴黎美专,可能是由于他的作品太不合主考者的品味,一连三次都没有被录取。罗丹遭到如此挫折,决心再也不投考官方的艺术学校了。不久,一直资助他的姐姐病逝,罗丹心灰意冷,决心进修道院去赎罪。后来,在修道院长的鼓励下,罗丹重新树立起从事艺术的信心,于半年后离开了修道院。

在罗丹几乎丧失信心的时候,他在工艺美校时的老师勒考克一直鼓励着他。同时他遇到了他的模特儿兼伴侣罗丝,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罗丹创作的头像《塌鼻人》遭到了学院派的轻视,但罗丹仍是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曾在比利时和雕塑家范·拉斯堡合作,稍稍有了一点积蓄。利用这点儿钱,罗丹访问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等地,研究了那里保存的各个时期的艺术大师的作品。这次游历使罗丹获得极大的收获,回到布鲁塞尔后就创作出了精心构制的作品《青铜时代》。

由于雕像过于逼真,罗丹竟被指控从尸身上模印。罗丹百般申辩,经过官方长时间的调查,才证明这确系罗丹的艺术创作,一场风波就此平息,而罗丹的名声也由此传开了。

从比利时回到法国,罗丹的部分创作已经受到了上流社会的承认。1880年,他接受政府的委托,为筹建实用美术博物馆设计大门。罗丹以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为题材,构思了规模宏大的《地狱大门》。这件作品整个创作前后费时达20年,最后也没有正式完成,但部分构思却在别的作品中有了体现。

使命感是人们赋予自身的一种责任感。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往往具有顽强的意志力,能在一连串的挫折中经受住考验,从而锤炼自己的意志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勤奋、勇敢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1891年,罗丹受法国文学协会之托制作的巴尔扎克纪念像再一次遭到非议,一些人认为作品太粗陋草率,像一个裹着麻袋片的醉汉。文学协会在舆论哗然之下,拒绝接受这个纪念像。但是,在1900年巴黎三国博览会上,一个专设的展厅陈列了罗丹的171件作品,成为艺术界的盛举。成千上万的人涌来看《地狱之门》、《巴尔扎克》、《雨果》,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和社会名流纷纷向罗丹表示祝贺和敬意。罗丹在法国之外的世界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各国博物馆争相购买他的作品,以致能得到罗丹的作品成为一时的时髦事。罗丹终于获得了成功。

1904年,罗丹被设在伦敦的国际美术家协会聘为会长,罗丹的荣誉达到了一生的顶点。

光荣的罗丹并未就此止步,他唯一的生命便是雕塑。罗丹开始雕塑比真人还大一倍的《思想者》。罗丹亲身感受到脱离了兽类之后的思想者承受的压力,他通过塑像来表现这种拼搏的伟大。这是罗丹最后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当塑像完成后,他也筋疲力尽了。三只小鸟很久以前,有三只小鸟,它们一起出生,一起长大,等到羽翼丰满的时候,又一起从巢里飞出去,一起寻找成家立业的地方。

它们飞过了很多高山、河流和丛林,飞到一座小山上。一只小鸟落到一棵树上说:“这里真好,真高。你们看,那成群的鸡鸭牛羊,甚至大名鼎鼎的千里马都在羡慕地向我仰望呢。能够生活在这里,我们应该满足了。我的目标就是这里!”它决定在这里停留,不再飞走了。

另两只小鸟却失望地摇了摇头,说:“你既然满足这个目标,就留在这里吧,我们还想到更高的地方去看看。”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还要知道,一个人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当然,有了目标后,最重要的是要拿出积极的行动,这样才能真正拥有你想要的人生。这两只小鸟继续了飞行的旅程,它们的翅膀变得更强壮了,终于飞到了五彩斑斓的云彩里。其中一只陶醉了,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起来,它沾沾自喜地说:“我不想再飞了,这辈子能飞上云端,便是伟大的成就了,你不觉得已经十分了不起了吗?”

另一只很难过地说:“不,我坚信一定还有更高的境界,我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遗憾的是,现在我只能独自去追求了。”

说完,它振翅翱翔,向着九霄,向着太阳,执著地飞去……最后,落在树上的成了麻雀,留在云端的成了大雁,飞向太阳的成了雄鹰。

追求的目标不同,最终决定了这三只小鸟不同的命运。先难才能后易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钢琴上,摆放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他翻动着,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磨殆尽。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他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10只手指头奋战,琴音盖住了练习室外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他给自己的学生一份新乐谱。

“试试看吧!”他说。

乐谱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

“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功课,教授提也没提。

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难倒,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难上两倍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儿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感到愈来愈不安、沮丧及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了最早的第一份乐谱,交给学生。

我们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并且愿意由易到难地做起。其实,这样难度会越来越大,最后容易导致放弃。如果换种方法,从难到易做起,这样事情就会越来越容易,也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眼神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讶异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同样,学生出现高水平的表现。演奏结束,学生怔怔地看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高度……”钢琴大师缓缓地说着。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内德·兰塞姆是法国里昂最著名的牧师,无论在穷人还是富人区都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一生有一万多次亲临临终者面前,聆听他们的忏悔。

他84岁时,衰老得无法再走近需要他的人。一天,一位老妇人来敲他的门,说她的丈夫快不行了,临终前很想见见他。兰塞姆不愿让这位老妇人失望,就在别人的搀扶下,来到了临终者床前。

有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不懂得珍惜,凡事随情随性,荒废了很多东西,到年纪大的时候想起来才感到后悔,但一切为时已晚。临终者是位布店老板,已72岁,年轻时曾经和著名的音乐家卡拉扬一起学吹小号。他说他很喜欢音乐,当时他的成绩远在卡拉扬之上,老师也非常看好他的前程。可惜20岁时他迷上了赛马,结果把音乐荒废了,否则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现在生命快要结束了,一生庸碌,他感到非常遗憾。他告诉兰塞姆,到另一个世界后,如果再选择,他绝不会再干这种傻事,他请上帝宽恕他。兰塞姆很体谅他的心情,尽力安抚他,并告诉他,这次忏悔对牧师也很有启发。

后来,兰塞姆想把他的六十多本日记编成书,内容全是这些人的临终忏悔,但它们因里昂大地震而毁于一旦。这时兰塞姆已是九十高龄了。兰塞姆去世后,被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抓住万分之一的机会有一次,约翰·甘布士要乘火车去纽约,但事先没有订妥车票,这时恰值圣诞前夕,到纽约去度假的人很多,因此火车票很难购到。

甘布士夫人打电话去火车站询问:是否还可以买到这一次的车票?车站的答复是:全部车票都已售光。不过,假如不怕麻烦的话,可以带着行李到车站碰碰运气,看是否有人临时退票。车站反复强调了一句,这种机会或许只有万分之一。

甘布士欣然提了行李,赶到车站去,就如同已经买到了车票一样。

夫人关怀备至地问道:“约翰,要是你到了车站买不到车票怎么办呢?”

他不以为然地答道:“那没有关系,我就好比拿着行李去散了一趟步。”

甘布士到了车站,等了许久,退票的人仍然没有出现,乘客们都川流不息地向月台涌去了。但甘布士没有像别人那样急于离开,而是耐心地等待着。

大约距开车时间还有5分钟的时候,一个女人匆忙地赶来退票,因为她的女儿病得很严重,她被迫改坐以后的车次。

甘布士买下那张车票,搭上了去纽约的火车。

到了纽约,他在酒店里洗过澡,躺在床上给他太太打了一个长途电话。

西方有一句谚语:“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的机会;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后窗进入的机会。”机会与我们的成败休戚相关,对于时机的把握,完全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有所建树。在电话里,他轻松地说:“亲爱的,我抓住那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了,因为我相信一个不怕吃亏的笨蛋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后来,甘布士成了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

他在一封给青年人的公开信中诚恳地说道:“亲爱的朋友们,我认为你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说,这种做法是傻子行径,比买奖券的希望还渺茫。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开奖券是由别人主持,丝毫不由你主观努力;但这种万分之一的机会,却完全是靠你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完成。”

不应该半途而废

有一位烫衣工人住在拖车房屋中,周薪只有60美元。他的妻子上夜班,虽然夫妻俩都工作,但赚到的钱也只能勉强糊口。他们的婴儿耳朵发炎,他们只好连电话也拆掉,省下钱去买抗生素治病。

这位工人希望成为作家,夜间和周末都不停地写作,打字机的噼啪声不绝于耳。他的余钱全部用来付邮费,寄原稿给出版商和经纪人。

然而,他的作品却全部被退回了。退稿信很简短,非常公式化,他甚至不敢确定出版商和经纪人究竟有没有真的看过他的作品。

一天,他读到一部小说,令他记起了自己的某本作品,他把作品的原稿寄给那部小说的出版商,出版商把原稿交给了皮尔·汤姆森。

几个星期后,他收到汤姆森的一封热诚亲切的回信,说原稿的瑕疵太多。不过汤姆森的确相信他有成为作家的希望,并鼓励他再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