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人吃腊八面。另外很多地方有泡腊八蒜、酿腊八酒等习俗。腊八蒜是将蒜头去皮后泡在米醋内,月余后蒜呈浅绿色,味道鲜美,食后可驱疾病,避瘟邪。腊八酒,是腊八节用糯米酿制的酒,越年后酒呈暗红色,晶莹透亮,点滴成丝,酒味浓郁,饮后唇齿留香。可惜这种民间酿制的酒,一般数量不多,仅供家用,市场上很难买到。
腊月岁末,民间还流传不少腊月风俗。例如“吃冰”,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把冰敲成碎块吃掉。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里不会肚子疼。春节将临,人们还有腌制猪肉、羊肉的习惯,称为“腊肉”、“腊味”,虽过夏而不腐。农民在田间要施冬肥,称为“腊肥”,用以增加作物养分。我国城乡还有“腊月敲更”的风俗,每年腊月初一开始,到年三十结束。每天黄昏,由闲散老人手持大锣,有的持粗竹杠,穿街走巷,边敲边喊:“寒冬腊月,灯烛小心;谨防贼盗,门户关紧。柴间看看,灰堆畚箕,灶前灶后,火烛小心。”在农村地区,腊月还要组织人员打更守夜,防火防盗。
婴儿诞生礼
在古代中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人们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民间视“无后”为“不孝”之首。所以,民间把婴儿的“诞生礼”看成极其重要的事情,并形成了很多相关的禁忌和习俗。从婴儿出生一直到满一周岁,礼仪活动频繁多样,体现了中国民间对新生命的重视和关爱。
婴儿出生以后的第一个仪式就是“报喜”。孩子刚一落地,其父就要到岳丈、亲朋和邻里的家中去报告喜讯。“报喜”时所携带的物品,各地略有不同,但不外乎红蛋(煮熟后再染红的鸡蛋)、鸡、酒、糕点之类。同时,人们根据传统的习惯,从“报喜”者所带的物品就可以明白新生婴儿的性别。比如:以鸡“报喜”的地区,用公鸡则为男,用母鸡则为女;以酒“报喜”的地区,酒壶拴红线则为男,酒壶拴红绸则为女。有的地区“报喜”时还要燃放鞭炮,在岳父家门前燃放则说明是男,进至堂屋才燃放则说明是女。此外,由于受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深刻影响,一些地区的风俗表现为生男则喜,生女则不予声张。在粤东及闽南,生男孩后在次年元宵节要往祖宗祠堂送花灯,以示添丁。生了女孩则只算添口,不算添丁,也不升花灯。
“踩生”,又叫“踩门”,指外人有意或者无意踏入婴儿降生的产房。“踩生”是流行于全国的一种生育习俗。但是,不同的地区对待“踩生”的态度却有很大不同。有些地区认为“踩生”对婴儿有益,有些地区则认为其有害。在很多地区,产房是要禁止外人特别是男人进入的,于是在产房门前悬挂物品以示警戒。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礼记·内则》中就有记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蜕于门右。”意思是:生了男孩,要在门前悬挂弓;生了女孩,则在门前悬挂佩巾。类似的风俗有很多,只是悬挂的物品有所不同:有的是悬挂红泡刺、野姜叶;有的是在门上贴红纸剪成的葫芦(男)或梅花(女);有的是在门上插稻(男二女一)。据说这种在门上悬挂物品的风俗,除了防止外人贸然进入产房,还有避邪驱灾的作用。在这些地区,如果有人无意间走入产房,人们会认为他(她)可能踩断产妇的奶水,或者把邪祟带入产房,从而对新生儿造成危害,必须采取某种方式予以补救。比如:冀中一带称“踩生”为“蹬嘴头”,如果有人无意间进入产房,蹬掉了孩子的嘴头,就必须马上与产妇互换腰带,俗信以为如此才能把奶水还给产妇。但是,也有不少地区把“踩生”看做是能给婴儿带来吉利的好事。湘西的土家族和苏北地区的居民,就把婴儿出生后第一个到产妇家的人视为“踩生人”。同时,他们认为孩子将来的脾气、性格会和“踩生人”的性情及其当时的情绪有很大关系。所以,孩子的父母总要在孩子出生前就商讨决定请某位仪表堂堂、品行俱佳的人来“踩生”,并会热情款待以使“踩生人”尽量满意、高兴。
旧时,汉族还普遍流行为新生儿“开奶”的习俗。“开奶”,就是婴儿吃第一口奶。婴儿出生后,需待其将胎便排泄出来后,方能喂奶。很多地区在“开奶”仪式之前,先要蘸几滴黄连汤喂食婴儿,嘴里还要说:“三朝吃得黄连苦,来日天天吃蜜糖。”然后,依次蘸以用肥肉、状元糕、酒、鱼、糖等做成的汤水喂食。口中唱道:“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日日有富余。”最后,让小儿吃一口其他正在哺乳的妇女的奶。如果为男婴开奶,就要请正在哺育女孩的妇女;如果为女婴开奶,则要请正在哺育男孩的妇女。
婴儿“诞生礼”中最有特色的当数“洗三”礼仪。“洗三”就是在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为其洗身,这是婴儿受到的第一次洗礼。仪式开麒麟送子图始时,产妇先要把一只红鸡放置在床前,然后烧香祈祷,谓之“拜床公床母”。“洗三”用的水,是用槐树枝、艾蒿叶、花椒等中草药熬制。浴盆中往往还放有红蛋和金银饰物等。“洗三”一般由接生婆或者孩子祖母来执行,一边洗身,一边念诵:“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此时,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也要一边说些吉祥的祝语,一边将作为礼物带来的果品、金银饰物等投入盆中,谓之“添盆”。洗身完毕后,要用鸡蛋或者艾团给小儿擦额头,据说能起到免生疮疥的作用;用金银饰品摩擦小儿全身,据说能避邪镇惊。待梳洗完毕,穿衣戴帽后,接生婆要用秤砣轻压小儿身体,谓之“压千斤”,象征小儿长大后能担当重任。还要用小葱轻打身体,认为这样可以使其将来聪明伶俐。然后,用锁象征性地锁住小儿手足,喻指将来能谨言慎行。
满月礼,是又一个备受重视的生育礼俗。婴儿满月之日,父母要发帖邀客,为其办“满月酒”,也叫“弥月酒”。亲朋各携礼物前来祝贺,礼物一般为金银饰品、小算盘、小如意等,也有送衣料和食品的。同时,人们一般会在礼品上刻写“长命百岁”、“金玉满堂”等吉利、祝福的字样。满月礼的一项重大事项就是要为小儿剃头,叫做“落胎发”。这是婴儿第一次理发。古时,人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且小儿皮肤尚嫩,极易损伤,故家人对这件事极其重视。受邀的手艺高超的剃头师傅往往先把嚼烂的茶叶敷在小儿头上,说是能免于生疮。剃头时,一般也不会把头发完全剃光,额头要留一小块,称为“聪明发”,脑后要留一小绺,称为“百岁毛”。剃落的胎发,也不会随便扔掉,要用红纸包好,或者将胎发搓成圆球状,用红线串起,挂于床头来镇邪。如今,也有很多人家将胎发制成胎毫毛笔,留作纪念。剃头完毕后,还要由一位亲属(多为舅舅)打着一把雨伞抱着婴儿出去“见见世面”,且必须经过一座小桥。遇见行人,要对小儿说:“认识吗?不要怕。”认为这样做,能让小儿将来行事有胆有识、风雨无阻。
婴儿出生的第一百天,要举行“过百啐”仪式。“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不单纯表示一个数字,往往包含着“圆满”、“完整”的意思。所以,民间对孩子的“过百啐”仪式非常重视。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载:“生子百日,置会,称之百啐。”说明这种习俗至少在宋代已经存在。小儿百天当日,家中要大宴宾客,预祝婴儿能长命百岁,所以,“过百啐”又叫“过百岁”,以图个吉利。百日礼上,最能体现祝福含义的物品是“百家衣”和“百家锁”。“百家衣”是集从各家讨来的各种颜色的碎布头缝纫而成,虽不见得来自百家,但敛布的家数自是越多越好。一般紫色的布头最难索到,因“紫”与“子”同音,谁家也不愿把“子”送给别人。“百家锁”,也叫“长命锁”,本意是集百家的金银打制或是多家集体所送。“百家锁”的形式多样,最简单的就是用红线把铜钱串起即可,比较常见的是用金银打制成锁形,再用金银链相串的样式。“百家衣”和“百家锁”都已超出了一般衣物和饰品的意义,成为为婴儿祈福的象征。
婴儿到了周岁生日这天,亲朋好友都要前来庆贺。除了宴饮的庆祝以外,小儿还要进行“抓周”仪式。
周岁过后,生育庆贺礼俗就算结束了。但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还要进行各种活动以求小儿得到保佑。比如:吃百家饭、认干亲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抓周仪式
俗谚有云:“三翻六坐九爬爬,十个月头上掏麻麻。”确实,百日礼过后,新生儿迅速成长,坐立、爬行、牙牙学语、蹒跚学步,越来越逗人喜爱了。到一周岁生日的时候,家人便要举行抓周仪式,庆贺祝福一番。宝宝满周岁的时候,由长者给他(她)戴长命锁或平安符等,祈求宝宝长命百岁,平平安安,一帆风顺。它作为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宝宝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人生中第一个生日的庆祝方式。不过,这一民风民俗逐渐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觥筹交错的酒席,很多孩子的第一个生日也就少了值得回味的纪念。最近,一些社会学家呼吁传统文化的回归,“抓周”也就逐渐回到现代人的家庭生活中来。
抓周也叫“拈周”、“试周”、“试儿”,指在小儿周岁生日这天,摆放各种象征物品,随其抓取,试其志向。讲究的做法是在床上摆上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还需加摆:铲子、勺子、剪刀、尺子、绣线等等。大人将小孩抱来,让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所抓之物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来从事的职业。其结果是五花八门的: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谓长大以后,必乘天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谓长大以后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终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盘,则谓长大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事业。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饮事用具,则谓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如果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大家就会很委婉地说:“孩子长大以后,必有口福,是享福的命。”总之,要讨个好的口彩,寄托的是长辈们对小孩的厚望。抓周时,不同的物品有其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康熙字典或现代字典(英汉字典):代表文学家或律师;笔和墨:具有意味,代表书法家、艺术家、文人、文职正作;尺:具有尺度的意味,代表制定法律者、规范制定者、革命家;计算器、算盘:代表商家或生意人;金、钱、玉、钻:代表富有之意,日后可成为银行家、善于储蓄的富翁或有钱人;印章:代表官位或官权;彩色纸、彩色黏土、水彩盒、彩色笔:代表艺术家;毛绒团:代表服装设计师;乒乓球拍、网球拍:代表运动家;笛子、CD录音带:代表音乐家;筷子、铲子:代表厨师、饭店业者;鞋子:代表旅行家、探险家;镜子:代表女孩儿心清如水;胭脂:代表爱美,在乎自己的容貌;棉签、纱布:代表医生、护士类;螺丝刀:代表工程师、工业;玩具汽车:代表司机、汽车行业。积木:代表建筑业、设计师等。近年来,科技发达,一些高科技产品普及,它们也被列入“抓周”物品之内,如手机、软盘、鼠标,代表从事IT行业、高科技、通讯业。
抓周这种仪俗盛于古今,朝野史志、传记对此的记载以及小说、戏文的描述俯拾即是。《颜氏家训》中就曾有描述:“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其中的“试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抓周”。据史料记载,抓周这一风俗在南北朝时已普遍流行于江南地区,至隋唐时逐渐普及全国。如《宋史·曹杉传》记载:“杉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杉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后以武功官至检校太师兼侍中。封鲁国公。”清末民初,北京民间仍然盛行这种小儿“抓周儿”礼。虽然,小儿周岁并不搭棚办酒席,也不下帖请客,但近亲们都不约而同地循例往贺,聚会一番。一般不送大礼(如贺幛、金银首饰),仅给小孩买些糕点食物或玩具。可见到了近世,抓周仪俗已很普及,其风颇炽。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对此多有记载,如:(京兆)至周岁,于小儿生日,将士农工商所用之器具置于桌上。小儿梳洗毕,衣新衣,抱至桌前,任其随意抓取。若所取者为笔,将来必为文人;若所取者为算盘,必为商人。诸如此类,名曰抓周。还有在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中也有有关记载,反映了这一仪俗的广泛影响。如在《红楼梦》第二回里,贾宝玉周岁时,贾政老爷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件,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只把些脂粉银环抓来。贾政老爷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
就像中国许多人生礼仪一样,抓周仪俗也透露着原始信仰的遗迹。在远古的殷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就频繁地进行着占验卜筮,几乎凡事必问卜求筮。那时的人们认为,万物相通,诸事交感,自然界的荒旱雨润,人类社会的吉凶休咎都有事前的征兆,冥冥中的神秘力量能够指示前途预兆未来,于是人们求助于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坚信预兆与未来的必然联系。从而形成了征兆灵异的信仰,设制了一套有关的礼仪。抓周就是其中之一。这显然是非理性的,但是它在客观上确有其积极意义。正如老人们所说“周岁看百岁”,通过小孩抓周儿,在客观上检验了父母是如何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因此,尽管有些家长并不迷信,但仍主张让小孩“抓周”。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舔犊深情,同时又有一定的家庭游戏性质,因此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长久盛行于民间的抓周仪俗是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的。那就是世俗的等级观念影响着这种仪俗。在中国,虽然有“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俗谚警励世人,但是把士农工商,五行八作分等分层的观念则更为深入人心。一般来说,人们总把某些阶层,某些行业视为显贵,将另一些视为卑贱。这种观念鲜明地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中国人向来又缺乏主体性,看重社会评价,于是缺乏主体性的人与社会价值取向共鸣,使人们全都步调一致地朝着社会价值观所引导的方向前进。因此,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显贵尊荣的人们便利用抓周这一仪俗来表达这种情思。
成年礼
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总角”。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加上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