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孕产期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是指在有适当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心脏不能排出足够血量,致周围组织灌注不足和肺循环及(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是妊娠期心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主因。
一、概述
1.妊娠对心脏病的影响整个妊娠期妇女心排量明显增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尤其在以下三个时期更易发生心功能不全。
(1)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始于妊娠6周,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较妊娠前增加30%~45%;心率加快及心排血量增多,至分娩前1~2个月,心率平均每分钟增加约10次,使心脏负担加重。妊娠晚期子宫增大,膈肌上升使心脏向左向上移位,大血管扭曲,机械性增加心脏负担,易使心脏病孕妇发生心力衰竭。
(2)分娩期。子宫每收缩1次有250~500ml血进入血液循环,回心血量增加。第二产程产妇屏气用力,腹壁肌及骨骼肌同时工作,使周围循环阻力及肺循环阻力增大,腹压使内脏血液涌入心脏。第三产程胎盘循环停止,子宫血窦内血液进入体循环,同时腹压骤减,血液向内脏倾流,回心血量急剧减少,使功能不良的心脏发生心力衰竭。
(3)产褥期。孕期组织间潴留的液体也开始回到体循环,产后3d内仍是心脏负担较重时期。
妊娠期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静脉栓塞和肺栓塞。孕期常见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贫血及感染等,皆可引发或加重心衰,或引起细菌性心内膜炎。2.孕产期的疾病加重心脏负荷 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严重贫血、妊娠并发肺部疾患、心肌炎、围生期心肌病以及妊娠合并各类心脏病等,均可因心脏不胜负荷而发生心力衰竭。
3.心衰对妊娠的影响 心力衰竭使胎儿缺氧、子宫缺氧;引起宫缩,故流产、死胎及早产率高,低体重儿及智力发育障碍者增多,先天性心脏病孕妇的胎儿获先天性心脏病的机会增加,围生儿病死率也升高。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孕产期心衰的诊断包括2个方面:心功能的判定和分级,分辨左、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一)心功能的判定和分级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根据患者自觉症状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
I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II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活动后心悸,轻度气短,休息时无症状。
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静息时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量即致乏力、心悸、气促和心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休息时无不适,轻微日常工作既感不适,心悸、呼吸困难,或既往有心力衰竭史者。
IV级:一般体力活动严重受限制,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有心悸、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表现。
1994年3月上述分级方案修订时,增加了客观评价指标(包括心电图、负荷试验、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和核素显影检查结果)为:①无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②有轻度心血管疾病的客观依据。③有中等程度心血管疾病的客观依据。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客观依据。
(二)左、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的诊断
典型的心力衰竭诊断并不困难。左侧心力衰竭的诊断依据为原有心脏病的体征和肺循环充血的表现。右侧心力衰竭的诊断依据为原有心脏病的体征和体循环淤血的表现,且患者大多有左侧心力衰竭的病史。全心衰竭兼有左右心衰的临床表现。
1.左心衰竭 临床表现主要是肺淤血、肺水肿。
(1)呼吸困难。是左侧心力衰竭最主要的症状。
1)劳力性呼吸困难:开始仅在剧烈活动或体力劳动后出现呼吸急促,随肺充血程度的增加,可逐渐发展到更轻的活动或体力劳动后,甚至休息时,也发生呼吸困难。
2)端坐呼吸:一种由于平卧时极度呼吸困难而必须采取高枕、半卧或坐位以解除或减轻呼吸困难的状态"常在睡眠时发作,可伴咳嗽。患者在熟睡时突然窒息而醒,被迫坐起,呼吸急促,坐起或站立后症状很快消失。
3)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又称心源性哮喘,是左心室衰竭早期的典型表现。典型发作多发生在夜间熟睡1~2h后,患者因气闷!气急而突然惊醒,被迫立即坐起,可伴阵咳、哮鸣性呼吸音或泡沫样痰。
4)急性肺水肿:典型发作为突然、严重气急,每分钟呼吸可达30~40次,端坐呼吸,阵阵咳嗽,面色灰白,口唇青紫,大汗,常咳出泡沫样痰,严重者可从口腔和鼻腔内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液。发作时心率、脉搏增快。血压可在起始时升高,之后降至正常或低于正常。
(2)左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心尖区舒张早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3)交替脉。脉搏强弱交替,见于左心衰竭早期。
(4)肺部啰音。轻度肺水肿为两肺底湿啰音,中度肺水肿两肺湿啰音达肺门水平,重度可为满肺湿鸣伴哮鸣音。
(5)胸水。左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25%有胸水。胸水可局限于肺叶间,也可呈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胸水蛋白含量高,心力衰竭好转后消退。
2.右心衰竭 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体循环静脉淤血。
(1)长期消化道淤血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2)肾脏淤血引起尿量减少、夜尿多、蛋白尿和肾功能减退。
(3)肝淤血引起上腹饱胀,甚至剧烈疼痛,长期肝淤血可引起黄疸、心源性肝硬化。
(4)颈静脉怒张及肝颈回流征阳性。
(5)水肿以踝部和下肢为著,卧位时水肿见于腰骶部。
3.全心衰竭 兼有左、右心衰的临床表现,但可以一侧为主。由于右室壁较左室壁薄,易于扩张,故全心衰竭时右心衰竭的表现常比左心衰竭明显。此外,由于右心衰竭的右心排血量减低,而肺淤血相应减轻,左心衰竭症状反可改善,仍以右心衰竭为主。
左心衰竭应与肺部疾患引起的呼吸困难或非心源性肺水肿相鉴别。例如,劳力性气促可由阻塞性肺气肿和肺功能不全引起;夜间呼吸困难可由支气管哮喘发作引起;肺底湿啰音可由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或肺炎引起。心力衰竭引起的湿啰音大多为双侧对称性的,偶见于单侧或仅有哮鸣音。右心衰竭应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肾炎、肝硬化、低蛋白水肿等引起腹腔积液和水肿疾病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肺淤血程度可判断左心衰竭的严重程度。肺静脉充盈期,左侧心力衰竭仅见肺上叶静脉扩张;肺间质水肿期,可见肺门血管影增粗!模糊不清;肺泡水肿阶段,开始可见密度增高的粟粒状阴影,继而发展为云雾状阴影;急性肺水肿时,可见自肺门伸向肺野中部及周围的扇形云雾状阴影。
2.心电图 左心室肥厚劳损,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i)增大(>4mmgs)。
3.超声心动图 可用M型、二维或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如计算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平均周径缩短率等反应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指标。当左心室EF<40%,左心室周边缩短率<1.1周/s,提示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
4.肘静脉压测定 对诊断右心衰竭有帮助,肘静脉压>140mmH2O,重压肝脏0.5~1min后上升10~20mmH20,提示右心衰竭存在。
5.漂浮导管检查 应用漂浮导管和温度稀释法可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排血量(C0)、心脏指数(CI)。PCWP在18-20mmHg提示轻度肺淤血;21~25mmHg珣提示中度肺淤血;>25mmHg珣提示重度肺淤血;达30mmHg上,即出现急性肺水肿。
6.血清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可略增高。
7.尿改变 可有轻度蛋白尿,尿中有少量透明或颗粒管型和少量红细胞,可有轻度氮质血症。
任何治疗应以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降低病死率为目的。
(一)一般处理
(1)休息。取偏左侧半卧位,吸氧,以减轻患者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限制体力活动,但不强调完全卧床休息,注意防止因长期卧床导致的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形成。
(2)限制钠盐、水的摄入,计出入水量,给予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易于消化的饮食,注意热量平衡。应用利尿剂引起大量利尿时,钠盐限制不应过严,发生血。
(3)除患者精神负担,对失眠、烦躁不安的孕产妇可酌情应用地西泮、苯巴比妥镇静安眠药。
(二)利尿剂的应用
利尿剂通过抑制肾小管不同部位Na+重吸收,或增加肾小球Na+滤过,增进水、Na+排出,从而降低心室充盈压,减轻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所致临床症状。应用原则(急性心衰用强效制剂,慢性心衰用中效及低效制剂;间断给药,同时补钾或合用保钾利尿剂,注意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的发生,避免循环容量骤减。
1.常用的利尿剂
(1)噻嗪类和氯噻酮利尿剂。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和髓袢升支远端,抑制该处Na+重吸收,利尿作用强度中等。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时,利尿作用明显受限,因而不适合治疗严重心力衰竭(肾血流量明显减少)或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常用氢氯噻嗪12.5~50mg/d,口服2h起效,4h达高峰,可持续12h。应用同时补钾。
(2)袢利尿剂。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抑制该处Cl_和Na+的重吸收,使到达远端小管的尿液Na+含量高,大量Na+与水排出体外,利尿作用强。其中,呋塞米最常用,每次用20-40mg,每日1-2次静脉注射或肌注,静脉注射15min起效,维持约7h。
保钾利尿剂。主要作用于远曲肾小管的远端,有排Na+、C/作用,对K+则相对潴留。其利尿作用弱,大多与上述两类利尿剂联合应用,以加强利尿效果并预防低钾血症。常用的有螺内酯,25~75mg/d,作用期达3~5d。
2.不良反应
(1)大剂量应用利尿剂常导致低钾、低钠、低镁血症,表现为乏力、肠麻痹、少尿、腱反射减弱,严重者有心律失常,并易导致洋地黄中毒。
(2)代谢性碱中毒。利尿剂治疗时大量Cl-排出,且K+、H+排出增多,加以利尿使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后,血HCO3-浓度相对增高,可引起代谢性低氯、低钾性碱中毒。联用保钾利尿剂可防止其发生。
(3)低血容量。大量利尿可引起血容量过度降低,心排血量下降,血尿素氮增高。患者皮肤弹性降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和少尿。间断利尿或大量利尿后补充适量液体可预防其发生。
(三)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
此类药物能使心室功能曲线左上移,增加每搏做功,降低心室充盈压,从而使扩大的心脏缩小,仅适用于已有充血性心衰的患者。
1.洋地黄类药物
(1)作用机制。洋地黄类药物直接作用于心肌Na+-K+-ATP酶,使酶失活,致Na+外流和K+内流减少,细胞内Na+增高,促使肌浆网释放Ca2+与Na+交换,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
(2)适应证。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中、重度收缩性心力衰竭,包括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陈旧性心肌梗死以及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
(3)禁忌证。①洋地黄过量或中毒。②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并发心力衰竭,属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而洋地黄不能改善心室舒张功能,其正性心缩作用可使流出道梗阻加重。③部分或完全性房室阻滞。④预激伴房颤。⑤急性心梗24h内。
(4)用法。每日给予小剂量,经过5个半衰期(毒毛花苷4~5d,地高辛与西地兰6~8d),血浆浓度可达到稳定的治疗量水平。毒毛花苷0.125-0.25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5min起效,0.5~1h达高峰;西地兰0.2~0.4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5-10min起效,0.5~2h达高峰,可重复应用达0.6~0.8mg/d;地高辛,宜小剂量长期维持给药,可减少洋地黄中毒发生,0.125~0.25mg,每日1~2次,将心室率控制在60-70次/min为宜。
(5)洋地黄中毒表现。
1)胃肠道反应: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食欲减低。
2)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服用洋地黄过程中心律突然转变是诊断洋地黄中毒的重要依据。
对洋地黄中毒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征性心律失常为(①多形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尤其是发生在心房颤动基础上。②心房颤动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与房室交接处心律。③心房颤动伴加速的房室交接处自主心律呈干扰性房室分离。④心房颤动频发房室交接处逸搏或短阵交接处性心律。⑤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⑥双向性房室交接处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和双重心动过速。
3)神经系统表现:可有头痛、失眠、忧郁、眩晕甚至神志错乱。
4)视觉改变:可出现黄视或绿视。
(6)毒性反应的处理。一旦出现毒性反应,应立即停药。
1)轻度毒性反应:如胃肠道、神经系统和视觉症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和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表现,停药后均可自行缓解。地高辛中毒症状大多在24h内消失。应仔细寻找并去除中毒的诱因,如低血钾诱发的心律失常者,除补充钾盐外,应立即停用排钾利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