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艺术经典3
47009000000023

第23章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4)

同在青藏高原的门巴族和珞巴族,虽说各自有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服饰,但毕竟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与藏族相距较近,因此在文化方面有不少接近藏族的地方。除穿着类似的长袍外,门巴族男人也是戴皮帽、系腰带,女人也是散发、梳辫、戴佛珠、佩腰钩,他们的靴子与藏靴大同小异。但细分起来,门巴和珞巴服饰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门巴族无论男女都穿赭色长袍,男人戴褐色圆顶、橘黄色边、前面留有缺口的小帽,喜欢戴大耳环,足蹬红、黑两色的牛皮软底靴。妇女则在袍外系一条白色的圆筒围裙,另外披一块牛皮或羊皮。熊皮帽是珞巴族男子的特色首服,多数是用熊皮压制成带檐的圆盔,檐上套一个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展,帽后垂向颈部缀一块梯形的带眼窝的熊头皮,据说可防箭射或刀砍。藤圈、圆盔也要在帽檐之下套一个带毛的熊皮圈,这种帽盔戴在珞巴人头上,远远看去,像是披散着浓浓的黑发,越发多了野性美。

珞巴族男女都讲究佩饰,如果称一称,一个人全身的饰物有时竟重达数十斤。男子要系腰带,带上镶圆形凸状银饰、贝壳和成串珍珠,带下分两侧坠几串银珠,耳坠也是垂珠,颈间还有多圈各种质料组成的项链垂在胸前,戴手镯、佩长刀、携弓箭,并随身带有烟斗、烟盒等物品。女子的饰品更是多得惊人,颈上挂的松石项链达十几串或数十串,腰间缀满海贝串、铜铃、银币、铁链、铜片以及火镰、小刀等。这些饰品的料质高低和数量多少,直接反映着家庭的经济状况。

佩饰何其多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璀璨瑰丽,仅就与各式服装搭配的饰物而言,原料之广泛,工艺之精湛,造型之多样,纹饰之细腻,内涵之包罗万象,堪称一座丰富的服饰宝库。

各民族的饰物尽管质料不同,造型、纹饰各异,但大多数饰物佩戴在身上的部位是一致的,如头花、项链、耳环、手镯、指环等。此外,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饰物及其佩戴方式,有时候,它比衣服更具象征性,或说包含着更多的民族文化内容。这些饰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述说着民族的历史,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土族在服饰上所表现出的对色彩的挚爱,以及使用色彩时的大胆与狂热,令人叹服而迷醉。杏黄、姜黄、翠绿、深绿、天蓝、普蓝、大红、粉红、蓝、白……真正是五颜六色。土族妇女注重头饰,当地人称“扭达”。过去,扭达的样子因地而异,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逐渐简化成一种样式,只是已婚和未婚之间有差异。姑娘一般梳三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辫子的末梢相联,并且以珊瑚、松石、海螺片等加以缀饰。土族妇女的双耳佩戴镶有红珊瑚、绿宝石并刻有花纹的金、银、铜制耳环,下垂五色珠,并在珠子上结穗;其中最讲究的是银耳坠——用数串五色瓷珠把耳环连在一起,珠串长长地垂在胸前,看上去像数条项链。土族妇女的颈部佩戴镶有二十多枚海螺圆片的项圈,腰间悬挂花纹钱袋、荷包、小铜铃、彩丝穗等饰物。

裕固族妇女到了成年,开始佩戴“头面”,表示到了可参与社交并准备婚嫁的年纪。“头面”在喜庆盛装中不可缺少,是裕固族最具代表性的饰物。具体戴法是,先将头发梳成左、右、后三条辫子,用三条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物的“头面”,分别系在垂于胸前和背后的三条辫子上。“头面”重量一般在35公斤左右,分为三段,用金属环连接,上齐耳环,下以身高定长短。少女们的头饰也很有特点:在一条长红布带的上边缀各色珊瑚珠,下沿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珠及玉石穿成许多条穗,像珠帘一样齐眉垂在额前。

哈萨克族女子也在额前垂挂珠帘,不过不是单独的头饰,而是穿在帽子上。这种帽子是新娘的标志。未婚姑娘有一种用红色、绿色或黄色绒布缝制的硬壳圆斗形小帽,帽顶用金丝线绣花,并插上猫头鹰羽毛。哈萨克族人认定猫头鹰羽毛象征着勇敢与坚定,所以特别喜欢把它作为装饰。还有一种用绸缎、棉布和水獭皮或羊羔皮做成的圆帽,帽顶绣花,镶嵌有珠子、玛瑙和金银做的插孔,孔中也插一根猫头鹰羽毛。

傈傈族女性的饰物由于生活的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如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傈族已婚妇女,耳朵上戴长至肩部的大铜环或银环,头上戴由珊瑚和砗磲片穿成的“俄勒”,脖子上戴彩珠、玛瑙穿起的饰物,一直垂到胸前。丽江地区的傈傈族妇女,则讲究头戴缀满珠饰的布套头,颈部垂珠链。德宏地区的傈僳族姑娘要戴红、白、黄布的手帕,上面缀满珠饰,下面有银铃、银泡和珠坠悬垂,坠头还系有彩色的绒球和线穗;胸前挂着银项圈和串珠连成的银锁;项间还挂有上数条或十数条项链。

“俄勒”是傈傈族服饰的典型饰品,这里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位美丽的姑娘与年轻英俊的小伙子相爱,小伙子整天在深山野林中打猎,由于没有衣服穿,身上被树枝挂得伤痕累累。姑娘看后非常难过,就翻山越岭找到野麻,剥取麻皮上的纤维,捻成线,熬了好多夜,终于织成布并做成衣衫,送给了小伙子。小伙子为了使姑娘更美丽,便用珊瑚珠等编成“俄勒”送给了姑娘。从此,“俄勒”成为姑娘们的头饰,也从此成了傈傈族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信物。

景颇族女性的银饰特别显眼,如果有景颇族青年妇女从远处走来,首先吸引我们的就是那挂满前胸的闪亮的银饰。因为她们爱穿黑色圆领短上衣,银饰显得格外耀眼。除了胸饰以外,还要再挂几串银项链和银项圈,走起路来,不仅银光闪烁,同时铿锵作响。再配上景颇女性常穿的大红色筒裙和大红色头箍,黑、白、红三色辉映,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

怒族女性也佩戴胸饰,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银币,穿成红、绿、白相间的珠串,正挂或斜挂在前胸;她们戴红色珠串组合成的头饰,或以红藤缠绕在头部;喜欢以竹管穿耳或以铜质大耳环为饰。虽然这些饰物的质料与其他民族有相似之处,但制作和穿着后所呈现出来的装饰风格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说起佩饰来,恐怕饰物最多的要数苗族女性,而且几乎全是银质饰品。苗族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可谓首屈一指。凡妇女盛装,必佩银饰,其数目数不胜数,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银扇、银项圈、银耳环、银披肩、银胸锁、银腰链、银铃、银手镯和银戒指等等。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可重达二三十斤。苗家人认为,佩戴银饰不仅表示富有,也不只是出于审美需要,更重要的是有祈福、驱邪的目的。

苗族的银制品工艺历史久远,而且水平相当高,银饰造型及纹饰也非常丰富。如银手钏、银项圈等,有空心、实心、刨花和六方形、圆柱形等诸多样式。苗家银饰中,要数牛角形头饰最为引人注目,作为民族服饰品来说也最具代表性。银牛角头饰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妇女盛装时要在高高的发髻上直插一架银质牛角。银牛角用薄厚不一的白银片打制而成,两角高高耸起,形如水牛角,上有各种图案,高与宽可达1米,重约1公斤。银角间插有压花银扇。

还有一种木质的牛角形头饰,主要流行于贵州省贵阳、毕节等苗族居住地。牛角用木头制成,长达50厘米,两端角尖竖起,中间有梳齿,便于假发的缠绕固定。妇女们先把长发挽髻于头顶,然后用假发和黑色棉线或丝线把木制牛角形头饰固定在头顶上。这种牛角饰仿自黄牛角,源于原始崇拜。苗族人崇尚牛,认为牛是上天神牛,降至人间助民耕田耙地,是为了造福人类。因此,他们每年都要给牛过生日,举行敬拜牛神的祭祀大礼。民间还传说,古时候苗人是男子嫁到女家,为了将出嫁的新郎打扮得威武雄壮,就给新郎头顶配上一对木制犄角,除了装扮新郎、使婚礼更有排场外,还有辟邪的目的。到近代,婚俗改为妇女嫁到男家,牛角形头饰就转移到了新娘的头上。时至今日,已不只限于婚礼,牛角形头饰已是苗家女盛装的一部分了。除了大量用银饰以外,苗家的绣衣也十分精致,仅新娘的一件贴绣上衣上,由彩色黄片折叠的小三角就可达17000多个。姑娘从六七岁时就开始制作,当完成这件凝聚着心血的工艺嫁衣时,差不多就到了该出嫁的年龄。

侗族人也爱银饰,而且以其多而精致为着装美的最高追求。节日盛装包括银花、银帽、银胸饰、银项圈、银手镯等数十种饰品,很多缠成麻花状,一环套一环,形同细链。银饰帽檐上层一般要镶18个罗汉,下层嵌18朵梅花,两鬓处各镶一个雄狮,既讲究工艺上的一丝不苟,又寄予吉祥的意愿。妇女生育后,娘家送给外孙的银饰件,有银帽、银锁、银项圈、银手圈等。侗族女性的衣服多讲究颜色素雅,常用青、蓝、紫、白为基调,局部施绣才用些浅绿、浅玫瑰红等颜色。这一点与水族服饰很相似,水族人也喜欢黑衣、蓝衣,也要佩银胸锁、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银腰链、银梳、银扣等。

毛南族服饰中最有名的是花竹帽,它的主要功能不是遮阳挡雨,更多的是作为装饰品,而且大多是作为爱情信物送给心上人的。花竹帽上缀以银饰,如银簪、银梳、银环,青、蓝色衣服外面也缀以银项圈、银麒麟、银牌、银钮扣。

聚居在海南岛的黎族妇女也是银饰满身,头上戴银钗、胸前挂银珠铃、颈间戴银项圈,腰上垂挂银牌和银链、脚上系银环,甚至衣服下摆都有排列整齐的银饰。黎族的饰物不限于银饰,她们还钟情于铜钱项圈、腰间的钢质挎刀、彩珠穿成的多层串饰,以及绣有色彩艳丽图案的挎枪的带子和内装火药的胸挂。

生活在台湾岛上的高山族,到了近代,还保留着许多有原始意味的佩饰,很好地记载着人类的童年趣味。如那些装饰在男女身上的贝饰、琉璃珠、猪牙、熊牙、羽毛、兽皮、花卉、铜质或银质饰件、装饰用的钱币、骨质或银质钮扣以及竹管等。其中一支泰雅人有一种极为贵重的服饰,是用贝壳经过精心琢磨,制成一颗颗圆形带细孔的小珠粒,然后用细麻线穿成串,再将其成行缝制在衣服上的。据说制成一件珠衣,至少需要五六万颗贝珠。

关于少数民族的饰物,仅用几页书纸是很难表述清楚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青年纷纷走出深山峡谷,走进城市,一些饰物已出现消亡的势头。中国汉族人服饰西化,而少数民族服饰则迅速汉化,面对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冲击,那些精湛的、用心灵塑造的工艺是否会真的渐渐逝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