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丁玲散文
47008700000057

第57章 访美散记(4)

还有一对夫妇原是中国芭蕾舞剧院的演员,男的饰演过《巴黎圣母院》中的神父,现在在美国一个小剧团演现代舞。这晚他表演了一段剑舞。女的演了一段《丝路花雨》中的“反弹琵琶”,因为这些都不是他们原来专业中的本行,表演平平,不怎么出色。看他们的演出,我感到亲切,但又很难过。想当年他们在北京天桥剧场,在中国的舞台上得到过多少观众的热烈鼓掌,是曾经被中国人民培养爱护并寄以希望的呵!看到现在他们落得寄食异邦,充一个无足轻重的、不重要的、随时都可以被辞退被解雇的演员,孤独地挣扎着,拿点美金,过着不充裕的日子,我真有点精神沮丧,就好像是我自己落魄他乡,寄人篱下那样心里很不舒服。幸好,多亏许淑英的节目救了我。这晚,她一个人表演了十二个节目,全是我国兄弟民族的民间舞蹈。她整理了这些原始的舞蹈动作,保存了这些舞蹈的朴素、健康、优美和各个民族作风的特点。聂华苓夫妇、我和在场的许多观众,从她的表演里,骤然发现了这么多鲜艳缤纷的花朵,不禁惊叹不已。许淑英是北京舞蹈学校民间舞系的教员,已年近五十,早已不登台表演了。这次她应爱荷华大学舞蹈系的邀请,来美进行教学交流,在中国周末的晚会上,她慨然登台。没有舞蹈服装,只着一套日常穿的黑色练功服;没有乐队伴奏,没有五颜六色的灯光变化,可是她严肃认真,一招一式,一丝不苟,表演的每一个节目,都引人入胜。节目只是片断,无剧情,无故事,但她把自己化入她所表现的人物中,使观众都能领略舞蹈传达的细腻的感情。当她用两只手敲动两个小碟,边跑边跳时,我真以为她是一个顽皮的可爱的儿童,那样的天真、活泼、快乐。一位女教授看了她表演后,曾惊叹地说:“你怎么会这样多种舞蹈?”许淑英告诉她,五十年代初,她刚刚步入舞坛时,曾到各兄弟民族地区采风,几乎走遍了中国的东西南北。向那里的人民学习,向老艺人学习。那位教授更惊叹祖国从事艺术工作能有这样好的条件。自然许淑英个人没有很多钱,她只凭国家文化部或舞蹈学校的一纸介绍信,就可以走遍全中国,走到哪里,哪里的地方当局、兄弟团体就会乐意为她办事,为她操心,找人来帮她,教她,她的生活也没有任何的困难。她享有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演员、艺术家所不可能有的必要条件。她是党培养出来的,是人民,是社会主义制度培养出来的。她表演后,晚会结束了,我和聂华苓跳上台去,我拥抱着她,悄悄告诉她:“你成功了。”

晚会散了,我们坐车回到五月花公寓,我凭窗远眺,繁星点点,多么愉快的中国周末的晚会呵!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写于“十二大”会议期间

纽约的住房

纽约在很多人的心上是一个发亮的名字。它是美国最大的城市,是美国金融资本的中心。在美国建国以前,曾经有多少英国人和其他西欧人络绎不绝跑到这里来淘金、开矿、办实业、设工了、贩人门、修铁路、辟码头、发财致富。有多少印第安土人,非洲黑人,被奴役、被残害,濒临绝境。有多少亚洲人、中国人也万里迢迢,离乡背井,逃荒避难,跑来做工,流汗、流血,谋求温饱。现在美国是最发达、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纽约成厂世界上有钱人羡慕的地方,也是世界上许多穷人向往的地方。

前年,我应邀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的活动,以一个陌生者的身份闯进了这里,这里的什么东西都会吸引我,使我注目。我需要理解,需要辨别,需要比较,需要感受与激动。按行程计划,我将在这里停留一星期。我希望我会像一块海绵,凡遇到有水的地方,它都能浸入,并且汲取得饱饱的。我以为一切都会使我感到兴趣,并可能对我有所教益。纽约,我在这里不会住很久,但在我的记忆中,它将会留下深深的痕迹。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四日,一到纽约,我们由新土杂志社社长陈宪中先生迎接,住到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区76号街的一家旅舍里。76号街可能是早期建筑留下来的几条街道之一。这里很像三十年代上海英租界那几条靠黄浦江的马路。街面不宽,楼层不高,房子不新。旅舍不大,但门面严肃静穆,看门的门警,穿着制服,彬彬有礼。近年来陈宪中先生每年都欢迎中国作家到他家作客,他有一个很贤惠的妻子。现在他也非常欢迎我们到他家去住,并且为我们出门旅行提供种种方便。我感谢他的盛情,但我因为怕打扰他太多,没有接受他的邀请,但我答应在临离纽约前到他家住两天,同他聊聊闲天。在纽约的一个星期中。有四天我们和聂华苓夫妇住在76号街的旅馆里。旅馆的房屋比较旧,但显得高大,陈设古雅。旅客似乎不多,更没有很多穿白衣的服务人员来往穿插,特别清洁安静。聂华苓告诉我,住在这里。是一个月前就预订好的。聂华苓夫妇住一个套间,我们住一个套间。每个套间都附有一间小厨房,电炉、冰箱、杯、盘、刀、叉用具齐全,旅客可以在这里煮咖啡、烤面包、吃点心、进餐。每天租金一百四十美元。这里不是纽约最豪华的旅客,只能算中等,但可以说是最舒适方便的旅舍。

别的新式的豪华的大旅舍,我没有去过,据说房租有四五百美金一天的,具体情况不知道怎么样。但聂华苓夫妇陪着我们和台湾诗人蒋勋先生去一家新式的、比较高贵的公寓作客。公寓的主人夫妇俩都是杂志编辑。后来熟悉纽约生活的朋友告诉我们说,一个杂志的编辑,如果没有其他的巨额收入,只靠每月工薪,住这样的公寓,是很难的。这座公寓离我们旅舍似乎不远,在一个高楼群中。我们是晚间去的,马路阴暗,从暗色的玻璃墙壁往里看,只能看见自己一群人的淡淡的黑色的影子。贴近大玻璃才看见里面是一间空廓的走廊式的屋子,没有什么陈设,没有盆花,没有窗帘。按过门铃后,门开了,我们走了进去,一个着制服的门警从暗处走了出来。他知道了我们要去的地方,指引我们上电梯的路,又经过一道铁门,他才打电话给我们要访问的住户。到了主人的门口,又按电铃,才在一道小铁门里看见主人的欢迎的笑脸。这道铁门打开,我们就如释重负地登堂入室,到了富丽的客厅。屋子高大,陈设豪华。主人夫妇俩都在中年以上,态度雍容端庄,待人彬彬有礼,谈话和谐风趣,请我们喝茶,吃专为我们制作的点心。这幢楼究竟有几十层?我忘记问了,大约有三十几层。我站在厅前望市景,但见眼底脚下。灯光点点密集,如银河里的繁星,一片星海,红红绿绿、高高低低、灿灿晶晶。小甲虫似的汽车,在街道上流泻,车后的尾灯,像红色的丝带不断向前引伸。这座公寓就是这样一层楼一层楼地,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家一家住着幸运的比较富裕的中上人家。他们在各自的公司里、写字间做事,白天很忙迫,夜晚很闲散,有机会去参加社会的一些聚餐、酒会,杯盘交错,灯红酒绿。有时还町以在舒适的寓所里,接待来自外国的客人,留下一些愉快的回忆,在优裕的生活图画上另添一笔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