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世界政坛悬案之谜
46964400000016

第16章 近代世界政坛悬案之谜破译(16)

贝雷戈瓦上任伊始,便全力以赴地抓经济,以遏制法国经济每况愈下的态势,在他的努力下,法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法郎坚挺,通货膨胀继续降低,外贸也出现了盈余。贝雷戈瓦的威望开始上升。针对法国经济的巨大阴影——高失业率,他出台了一些大胆措施:降低银行利率,以促进投资;降低增值税,以刺激消费的增长;推出刺激建筑业发展的修房、建房计划学。另外,他还宣布了“一部分私有化”,通过出售国有企业部分股票来为扩大就业集资。但是,这些高招未能使就业趋势好转。

贝雷戈瓦政府开始运营后,麻烦事接踵而来,先是码头工人示威、又是卡车司机们闹事。1992年2月竞选运动开始时,《鸭鸣报》报道一则消息:说贝雷戈瓦利用职权,于1986年9月以无息的条件,向他的朋友、企业家贝拉借款一百万法郎用于购买住宅。尽管贝雷戈瓦辟谣说贷款是通过经纪人办的,并向税务部门申报过,合乎法律手续;且1986年时他还不是执政党议员,说不上对他行贿。但是反对党却将此作为“丑闻”向社会党发难,大作文章。不仅如此,他们还大肆攻击贝雷戈瓦的经济政策。在1993年3月的立法选举中,贝雷戈瓦所在的社会党的议席由二百七十七席陡跌至五十七席,社会党痛失政权,贝雷戈瓦被迫辞职。后任中部小城纳韦尔市市长。

1993年5月1日,贝雷戈尔忙碌了一天之后,让司机把车开到郊外卢瓦尔河边的一条运河边上。他让司机先开车去兜一圈,然后再来找他,说要单独散会步。17点50分左右,司机驾车返回,警卫发现市长有些焦躁。贝雷戈瓦在汽车上打电话给他的办公室主任,但没有人接,便留话让办公室主任来见他。放下电话后,他命令贴身警卫留下来等办公室主任,自己则让司机开车送到公爵宫去。但汽车开出不久,他又改变了主意,让司机把他送往纳韦尔市。途经那条小运河的一座小桥时,贝雷戈瓦再次要求停车,并让司机去接警卫,然后一起来接他。

司机找到警卫时,警卫发现他放在车上的一支大口径手枪不见了,料想是贝雷戈瓦借打电话之机取走。二人赶紧驱车回到小桥边,早已不见贝雷戈瓦的身影。结果,他们在一片茂密的草丛中,发现了躺在血泊中的贝雷戈瓦。他头部中弹,身边丢着那支手枪。在送往巴黎抢救的途中,贝雷戈瓦停止了呼吸。

贝雷戈瓦自杀的消息传出,人们对他的死因议论纷纷:新闻界说是政界“昏暗无情”;政界则指责新闻界“用笔杀人”;社会党斥责右翼政党咒语逼命;右翼则说社会党迫害忠良。一时间各执一辞,互相指责。

法国各报纷纷登载文章,推测贝雷戈瓦走上绝路的原因。综合起来,大概有几个方面:

(一)社会党在1993年立法选举中的惨败和随后的衰落令贝雷戈瓦感到失望:

(二)右翼政党上台后把法国的经济困难归罪于贝雷戈瓦,并对他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令贝雷戈瓦郁郁寡欢:

(三)社会党的丑闻都牵涉到贝雷戈瓦主管的财政部,《鸭鸣报》披露了贝雷戈瓦一百万无息贷款一事,都令贝雷戈瓦百口难辩;

(四)法院以于1993年6月2日传贝雷戈瓦出庭作证“贝希纳股票案”,贝雷戈瓦深知与此相关的名案涉及政党高层,急欲求见密特朗总统,但后者却拒而不见,要让贝雷戈瓦当替罪羊。

这些推断是否准确,恐怕只有贝雷戈瓦自己和个别知

以色列总理拉宾死因之谜

1995年11月4日夜,以色列特拉维夫国王广场上正举行着一个十万人的集会。以色列总理拉宾特意到会发表演讲,呼吁民众支持他的和平政策。演讲结束后,拉宾健步走向轿车。突然,拉宾身后响起枪声,拉宾应声倒在地上。一小时后,这位中东和平的使者停止了呼吸,终年七十五岁。

拉宾干1922年3月1日生于耶路撒冷,父母是俄罗斯移民,也是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从特拉维夫一所农业中学毕业后,拉宾去了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主攻灌溉工程,后到迈阿密大学进修。1940年,拉宾加入犹太人秘密武装组织“帕尔马赫突击队。”二战爆发后,又参加了盟军在叙利亚的敌后作战。1946年,拉宾因援救被英国人囚禁在阿特利特集中营的犹太移民,遭到英国当局关押。11月,被释放。1948年,拉宾在阿以战争中任旅长,战后作为以色列军事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停战谈判,1950至1963年间,历任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培训部部长、北部军区司令、总参谋部作战局局长、副总参谋长等职,1964年升为总参谋长,1967年,他亲自指挥了“六·五”战争,击败约旦、埃及和叙利亚联军,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等地归入以色列疆域。

1968年,戎马生涯二十六载的拉宾退役从政,先是担任以色列驻美国大使,1974年出任以色列总理,1977年,他的政府因其妻拥有非法银行账户的丑闻而倒台。1984年,以色列成立联合政府后,拉宾再次出山,担任国防部长,1992年,拉宾在大选中击败对手沙米尔,再度担任总理。这年,他已七十二岁。

拉宾担任总理后不久,就向阿拉伯国家发起和平攻势,表示接受巴勒斯坦提出的“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和联合国关于归还已占领的阿拉伯领土的决议。1993年11月13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美国白宫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1994年10月,以色列与约旦签署了和平条约,从而结束了两国长达四十六年的战争状态。

1995年9月,以色列同巴勒斯坦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曙光。鉴于拉宾在促进中东和平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1993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拉宾“博瓦尼和平奖”,1994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和“阿里斯图里亚斯王子”的1994年度国际合作奖。1995年,拉宾和阿拉法特同时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拉宾之死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政要纷纷发来唁电表示哀悼,同时谴责凶手恐怖暗杀行为。1994年11月6日,成千上万的群众为拉宾送行,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亲自参加了拉宾的葬礼,联合国总部也为他下半旗致哀。是什么人向拉宾行刺?为何原因呢?

在拉宾遇刺的当场,警方抓获了一个名叫阿米尔的青年,他是赫兹利亚市巴尔伊兰宗教大学法律系的学生,也是反对和平进程的右翼青年。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签订和平协议,引起反对和平的极右势力的强烈不满,大骂拉宾是“叛徒”、“卖国贼”,阿米尔就是其中之一。他经常参加抗议拉宾政策的活动,也曾先后五次企图刺杀拉宾。阿米尔供认,是他在特拉维夫广场的集会上,在距拉宾两米处朝拉宾背部连开三枪,致使拉宾死亡。

但是,在拉宾遇难身亡当天,医院出具的验尸报告上却说,子弹从拉宾胸口射人,穿透了心脏,又从第五与第六脊椎骨射出,可以看出凶手是一个职业杀手,而且是用枪抵住拉宾的胸口开枪打死拉宾的。拉宾遇害另有凶手,而不是阿米尔。

拉宾的保镖鲁宾说他枪响的一刹那,就把拉宾压倒身下,而警方在发案现场也没有发现丝毫血迹。这种种迹象不禁又生疑窦:拉宾到底在广场有没有受伤?如果受伤,那现场为何没有血迹,是谁破坏了现场?如果没有受伤,又为何身亡?难道是在去医院的路上遭到了第二次的暗杀?

拉宾的司机达姆索用了二十分钟才将拉宾的车开到医院,也令人生疑,因为平时这段路只需五分钟就可开到。达姆索解释说,路上遇到了路栅,又迷了路,因此耽搁了时间。难道拉宾遇刺,与他有关?

到底是谁刺杀了拉宾,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蒙博托的财产之谜

前扎伊尔共和国(今刚果[金])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是刚果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早年参加卢蒙巴创建的刚果民族运动党,成为卢蒙巴的助手。1960年刚果(金)独立后,他出任总理府国务秘书,不久又升任陆军参谋长,掌握了军权。同年9月14日,他发动军事政变接管了卢蒙巴政府,任代总理和国民军总司令。1965年11月24日,他再次发动政变,废黜了总统卡萨武布,自任总统。自1970年12月起,他又多次蝉联总统,直到1997年5月,被卡比拉领导的刚果主阵线武装推翻,他被迫流亡国外。1997年9月7日,蒙博托因长期患有前列腺癌、结肠癌,并发血尿病症,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市一家医院病死。

在蒙博托统治刚果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他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亲属积敛了大宗财富。因此,他一死,他在瑞士银行中的存款成为一大棘手问题,刚果民主共和国与瑞士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和巨大的分歧。争端的关键问题是蒙博托在瑞士的存款究竟是一百一十亿还是六百万瑞士法郎,这些财产后来又转移到何处去了?

据国内外媒体报道,刚果(金)政府经过调查,认为蒙博托在各处的私人财产多达二百亿美元,其中大约一半存放在瑞士。1997年9月8日,刚果(金)政府司法部长重申,经过对原扎伊尔各银行账目档案的调查,蒙博托有一百一十亿瑞士法郎的财产存在瑞士银行里。

而根据瑞士方面的调查,从当年5月瑞士政府下令冻结蒙博托财产迄今,在瑞士406家银行里共查到蒙博托的存款六百万瑞士法郎。即使连同蒙博托在洛桑附近购置的那幢价值八百万瑞士法郎的别墅,加一块也仅为一千四百万瑞士法郎。与刚果(金)政府调查的结果,差距竞超过一百亿瑞士法郎。

其他各国的看法又与上述两国不同。据法新社的估计,蒙博托在国外的财产至少有七十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即有四十亿美元存在瑞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认为,蒙博托在瑞士的私人财产约为四十亿瑞士法郎。国际上一般认为,这一估计较为接近事实。

一时间,蒙博托在国外的私人财产问题,闹得沸沸扬扬。

瑞士的一些媒体和金融界人士对此出现了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蒙博托家族在刚果是一大家族,蒙博托的亲朋好友多达数千人,他们聚敛的钱财虽然甚多,但是他们大肆挥霍也是惊人的,因此,存入银行所剩无几是必然的,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种看法认为,由于瑞士银行实行对存户保密制度,因此,很难——查清蒙博托在瑞士银行的存款,因为蒙博托可以把他的巨额款项分别存入一些用假名开设的户头上。另外,据说蒙博托在下台前,早已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法,把存入自己账号的巨款分散转存到别国的银行去了。因此,他们建议刚果(金)政府当局应把调查的对象扩大到瑞士以外的地方,如欧洲的一些小国家卢森堡和奥地利,以及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一些小的岛国。

对于第二种看法,有些媒体不予赞同,认为是瑞士有关金融机构为自己进行开脱,逃避责任或转移视线,把矛头指向他国。

除了存款之外,蒙博托还有没有其他财产呢?

在蒙博托死后两个月,几名德国记者声称,他们得知,在非洲冈比亚的一个山洞里找到了蒙博托藏在那里的重约六吨、价值约五点五亿法郎的黄金。据发现者称,已发现的这六吨黄金只是原有藏量的一部分。从1994年开始在德国和瑞士铸造商的帮助下,每月从山洞里提取八十一九十公斤的黄金,分三次卖往欧洲。估计前后共有十几吨黄金流向欧洲大陆。据说,负责这笔黄金交易的就是蒙博托的儿子小蒙博托。小蒙博托不仅是总统的卫队长,而且还是瑞士一家名为“诺萨德”公司的总裁。

为什么蒙博托要把巨量黄金藏在离本国数千里之外的冈比亚呢?可能主要是考虑那里的政局较为稳定,比较保险。试想,在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中的一个山洞里。藏进这么一堆千年不坏的硬通货,它的主人无疑会感到绝对安全,万无一失的。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蒙博托在国外的财产呢?人们不得而知,蒙博托在国外的财产到底有多少?它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转移到其他国家中去的?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是个谜。

温莎公爵是否当过“德国间谍”

温莎公爵即英王爱德华八世,由于他坚持要与美国一位已离婚两次的平民妇女辛普森夫人结婚,宁可自动放弃王位,离别故土,远走他乡,最终与辛普森夫人结成伉俪,从此落下了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历史话柄。1937年5月12日,其弟乔治五世正式加冕成为英国国王,封其兄爱德华八世为温莎公爵。这桩婚姻风波曾经成为媒体炒作的热门话题。有关的新闻报道、文艺小说和影视作品至今屡见不鲜。

除此而外,温莎公爵一生中还有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是否充当过“德国间谍”的事,也闹得沸沸扬扬。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说,1937年温莎公爵夫妇在法国度蜜月期间,曾前往德国,会见过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及其他法西斯将领。当时,人所共知的是,温莎公爵在政治上持亲德立场;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还担任过英法司令部的少将联络官。

人们对他的亲德活动一直有所争论。2000年4月16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温莎公爵试图向希特勒提供军事机密》的文章,立即掀起了一场波澜。这篇文章就马丁·艾伦写的一本新书说,该书作者指控温莎公爵犯有叛国罪,充当了“德国间谍”,其罪证是一封由温莎公爵写给希特勒的亲笔信,这封信正在该书作者手中掌握着。

这可不是一件寻常的事件,一些笔迹分析家、纸张分析家、文件检验家、化学家都纷纷参与到这封信的真伪问题的研究中来。

如果该信被证明是真的,即温莎公爵确实写过此信,那么,它就表明当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伯父确曾帮助法西斯德国在二战初期占领法国并打败英国军队,造成了英法联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温莎公爵向希特勒提供了绝密的战略情报,才使德军轻而易举地通过法军防守最薄弱的环节来攻打法国,使久负盛名的法国陆军竟在3个星期之内就土崩瓦解,造成法国在6周内沦陷的悲惨命运,而与法军并肩作战的在欧洲大陆的30万远征军也节节败退,装备、武器遗失遍野,最后不得不匆忙撤回英国,蜷缩在英伦三岛之内,毫无还手之力。看来,二战之初,英法两国的惨败是温莎公爵充当了德国间谍所致。

为了说明这封信的真实性,马丁·艾伦还从多方面进行了沦证:

1.该信是用德语写的,因为温莎公爵本人能操一口流利的德语,书写更不成问题;

2.写信的日期是1939年11月4日,此时二战爆发已有两个多月,正当德军在攻占华沙并与苏联签定了划分波兰的界线的协议后,准备向西欧各国大举入侵之时;